中国史学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作者:瞿林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01-01

评分:4.7分

ISBN:7208065241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中国史学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形势与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正史”撰述的兴盛、“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等。

中国史学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本书特色

本书是白寿彝先生生前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的第三卷,其内容是论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相及主要成就。本卷在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的表述方面,大致遵循白寿彝先生在**卷的导论中所提出的关于中国史学史撰写的总的思路,而在具体的论述和有关的评论方面,则较多地反映了本卷作者自己的学术积累和研究心得。本卷**章,是全书的总纲,所论历史特点,是综括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所论史学发展趋势,是概括这个时期史学之总的面貌,其中提出的三个阶段、六个转折、三个创新,是对这个总的面貌所作的粗线条式的勾勒。第二、三,是介绍和评论这个时期产生的十三部“正史”,由于它们占据了现存“二十四史”的半数以上,对于记述中华文明之历史进程具有重大作用、重大意义,故用较多的篇幅予以介绍和评论。第四、五、六、九章,或论这个时期史学发展的某一重大转折,或论某一显著创新,或论某一时代特点,都是对**章总纲部分的展开和深入,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这个时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面貌。第七、八两章,论述刘知幾的《史通》和杜佐的《通典》,前者是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后者是典制体史书的典范之作,前者在史学理论方面多有创见,后者在历史理论方面之乏新的突破,在中国史学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十、十一章,即*后两章,是试图综述这个时期的史学在理论上的成就,前者是关于史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后者是关于历史理论方面的成就。它们更多地反映了本卷在内容上和撰述上的特点。

中国史学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目录

**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历史形势与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节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形势
第二节史学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第二章“正史”撰述的兴盛
**节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第二节《续汉书》和《后汉纪》的思想特点
第三节范晔《后汉书》的成就
第四节陈寿《三国志》的特点
第五节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朝史概述
第三章“正史”撰述的进一步发展
**节史学发展的重大变局
第二节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
第三节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第四节唐修《晋书》及其历史意义
第五节《南史》和《北史》
第六节“正史”撰述的成就及其局限
第四章通史、地方史和民族史
**节通史撰述不断增多的趋势
第二节地方史和民族史撰述
第三节地理书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第五章谱牒之学的显要地位
**节魏晋南北朝的谱牒之学
第二节唐代的谱蝶之学
第三节礼书的纂修
第六章起居注、实录、国史及会要
**节两晋南北朝起居注的撰写
第二节唐修实录的成就
第三节唐代的国史
第四节会要体史书
第七章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述――《史通》
第八章**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通典》
第九章历史文献学的成长
第十章历史思想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第十一章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
后记

中国史学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节选

本书是白寿彝先生生前主编的《中国史学史》的第三卷,其内容是论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史学发展的总相及主要成就。本卷在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的表述方面,大致遵循白寿彝先生在**卷的导论中所提出的关于中国史学史撰写的总的思路,而在具体的论述和有关的评论方面,则较多地反映了本卷作者自己的学术积累和研究心得。本卷**章,是全书的总纲,所论历史特点,是综括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所论史学发展趋势,是概括这个时期史学之总的面貌,其中提出的三个阶段、六个转折、三个创新,是对这个总的面貌所作的粗线条式的勾勒。第二、三,是介绍和评论这个时期产生的十三部“正史”,由于它们占据了现存“二十四史”的半数以上,对于记述中华文明之历史进程具有重大作用、重大意义,故用较多的篇幅予以介绍和评论。第四、五、六、九章,或论这个时期史学发展的某一重大转折,或论某一显著创新,或论某一时代特点,都是对**章总纲部分的展开和深入,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这个时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面貌。第七、八两章,论述刘知幾的《史通》和杜佐的《通典》,前者是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后者是典制体史书的典范之作,前者在史学理论方面多有创见,后者在历史理论方面之乏新的突破,在中国史学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十、十一章,即*后两章,是试图综述这个时期的史学在理论上的成就,前者是关于史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后者是关于历史理论方面的成就。它们更多地反映了本卷在内容上和撰述上的特点。

中国史学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作者简介

白寿彝(1909~2000),河南省开封市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至1927年,就读于上海文治大学和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1929年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学习中国哲学史;1932年毕业后,陆续创办和主持了《晨星》、《伊斯兰》、《大河杂志》、《新儿童》、《云南清真铎报》、《益世报》、《边疆》等刊物,还协助顾颉刚先生主持文通书局编译所的编务工作;1938年至1949年,先后执教于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7月,他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并与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与侯外庐先生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时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先生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1971年起,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顾问、历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史学史研究》主编等职,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并担任了两所的首任所长。白寿彝同志还担任过多种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务,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回民文化促进会副主任、中国回族学会名誉会长等。白寿彝同志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民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