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研楼屈学存稿

渊研楼屈学存稿

作者:汤炳正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出版年:2006-01-01

评分:4.7分

ISBN:7801782437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渊研楼屈学存稿 内容简介

《渊研楼屈学存稿》简介:
【目录】 屈学答部一、楚文化的“内向”特征与中原一致二、楚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并吸取了南方土著文化三、楚文化由北南下的历史事实与理论根据四、屈赋以伍子胥自喻的历史背景五、屈原思想融会各家而非杂家六、儒道二家皆言“无为而治”而实质不同七、屈子宇宙观的唯物倾向八、申、商异派的社会根源九、屈原“忠君”的历史进步意义十、《九歌》决非汉代作品十一、郭沫若释《山鬼》的“於山”为“巫山”,断章取义不足信十二、闻一多校《怀沙》的“本迪”与“卞迪”,主观臆断不足取十三、《史记》所载先秦人物,与屈原一样多未见于今天的先秦典籍,但决不等于先秦本无其人十四、重排《天问》的章节次序,是*省事而又*精暴的作法十五、汉初楚辞之学崛起于江淮之间的历史原因十六、《远游》决非抄袭《大人赋》或《大人赋》的初稿十七、《九歌·国殇》乃楚俗国家行傩之歌,其余篇章与傩无关十八、“以屈证屈”,本义自见十九、研究屈赋要善于提出问题,又要善于解决问题二十、不能迷信《楚辞》古本,要能独立思考二十一、屈原曾到汉北的一些旁证二十二、南北朝时期为屈学之低潮二十三、应当正确对待《楚辞》中的汉人作品二十四、屈赋虽多偶句,也具有错落美的特征二十五、读史能通国俗,才知《哀郢》首段实指顷襄元年秦攻丹淅的国内形势二十六、清儒训骚,往往因吹求过甚,反失本义二十七、屈原并非“巫官”,屈赋并非“巫辞”二十八、治屈赋各有所难,亦当各有所重二十九、同一神话之分化,往往由神话本身两种不同特征而引起三十、《天问》问句的修辞,变化多端,无板滞感三十一、《七谏》不见于《东方朔传》的原因三十二、《天问》、《招魂》中的神话原型不容忽视……序跋荟存书信拾遗后记

渊研楼屈学存稿 本书特色

“渊研楼”是汤教授书斋的名字。此集原名《文录》,今题《屈学存稿》,是为了突出其主要内容和特色。此集收录汤教授潜心典籍70载、立身学林60年间的一些师生答问、书序跋文,并另立书信一类,将整理自千余封信稿中有关学术的部分加以选择,作为“书信拾遗”,裨有助益于读者。

渊研楼屈学存稿 目录

屈学答部
一、楚文化的“内向”特征与中原一致
二、楚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流并吸取了南方土著文化
三、楚文化由北南下的历史事实与理论根据
四、屈赋以伍子胥自喻的历史背景
五、屈原思想融会各家而非杂家
六、儒道二家皆言“无为而治”而实质不同
七、屈子宇宙观的唯物倾向
八、申、商异派的社会根源
九、屈原“忠君”的历史进步意义
十、《九歌》决非汉代作品
十一、郭沫若释《山鬼》的“於山”为“巫山”,断章取义不足信
十二、闻一多校《怀沙》的“本迪”与“卞迪”,主观臆断不足取
十三、《史记》所载先秦人物,与屈原一样多未见于今天的先秦典籍,但决不等于先秦本无其人
十四、重排《天问》的章节次序,是*省事而又*精暴的作法
十五、汉初楚辞之学崛起于江淮之间的历史原因
十六、《远游》决非抄袭《大人赋》或《大人赋》的初稿
十七、《九歌·国殇》乃楚俗国家行傩之歌,其余篇章与傩无关
十八、“以屈证屈”,本义自见
十九、研究屈赋要善于提出问题,又要善于解决问题
二十、不能迷信《楚辞》古本,要能独立思考
二十一、屈原曾到汉北的一些旁证
二十二、南北朝时期为屈学之低潮
二十三、应当正确对待《楚辞》中的汉人作品
二十四、屈赋虽多偶句,也具有错落美的特征
二十五、读史能通国俗,才知《哀郢》首段实指顷襄元年秦攻丹淅的国内形势
二十六、清儒训骚,往往因吹求过甚,反失本义
二十七、屈原并非“巫官”,屈赋并非“巫辞”
二十八、治屈赋各有所难,亦当各有所重
二十九、同一神话之分化,往往由神话本身两种不同特征而引起
三十、《天问》问句的修辞,变化多端,无板滞感
三十一、《七谏》不见于《东方朔传》的原因
三十二、《天问》、《招魂》中的神话原型不容忽视
……
序跋荟存
书信拾遗
后记

渊研楼屈学存稿 作者简介

汤炳正,山东荣成人,1910年生。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章太炎研究会顾问。先后出版《屈赋新探》、《楚辞类稿》、《语言之起源》、《楚辞今论》、《剑南忆旧》等著作。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