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達臨
1932年6月2日生,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香港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一級教授,德國性學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亞洲性學聯合會副主席。
劉教授創下中國數個第一:第一個公開的性學系列講座、第一個性教育培訓班、建立第一個性學學術團體、創辦第一份性學刊物,組織並完成第一次全中國兩萬例性調查(1989-1990)、承辦第一屆國際性學研討會、搶救許多珍貴性文化遺產並建立第一個性文化博物館。
劉教授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性科學,被譽為「中國的金賽博士」;1994年柏林第五屆國際性學大會獲頒「赫希菲爾德國際性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學者;2001年美國授予「赫伯˙林格倫獎」;美國時代《時代》週刊譽為「引導中國走向幸福的21世紀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版80多部學術著作,並譯為英、德、日、韓等多國語言。「同性戀性史」為作者繼「性史圖鑑」、「性愛進化史」後另一代表性著作。
第一章 中國古代的同性戀
第一節 歷史上最早的同性戀記載
第二節 同性戀的一些稱謂
第三節 迷於同性戀的兩漢皇帝
第四節 古代同性戀的性角色
第五節 社會環境影響同性戀
第六節 男風氾濫的明清朝野
第七節 清代文人筆下的同性戀
第八節 中國歷史上的女同性戀
第二章 中國現代的同性戀
第一節 中國現代對同性戀研究的狀況
第二節 同性戀者知多少
第三節 同性戀者的分類
第四節 人們對同性戀的看法
第五節 同性戀者的婚姻問題
第六節 法律、政策與同性戀
第七節 同性戀與愛滋病
第八節 同性戀在香港和台灣
第九節 文藝介入同性戀探索領域
第三章 調查數據分析
第一節 艱難的調查之路
第二節 文化程度和婚姻狀況的特點
第三節 性生理發育和手淫
第四節 擇偶標準
第五節 相識與相聚
第六節 同性戀伴侶之間的關係特徵
第七節 性行為
第八節 性觀念
第九節 性教育和性知識
第四章 典型事例
第一節 意向型同性戀
第二節 性感型同性戀
第三節 性樂型同性戀
第四節 複合型同性戀
龙年董桥七十了,与董桥一起收藏小怀旧版……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本书收录董桥文化散文,每篇篇幅均不足千言,初看这
《中压电缆全寿命周期典型缺陷图集》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针对中压电缆前期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等环节提出中压电缆的验收方
《长衫旗袍里的“民国范儿”》内容简介:王凯所著的《长衫旗袍里的“民国范儿”》诉说的是一段尚未凝固的历史,一个不一样的民国。
《他还未来你怎敢老去》内容简介: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对于人生,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你,经历了爱情。在爱情面前,拥有
内容提要曼斯菲尔德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英国小说家。她的书信和日记既是一个善良、敏感的女作家内心世界的自述,又是一篇篇优美的
《孔子》内容简介:该书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书
他們總是在心智、感性力和對歷史(或時間)之理解力皆極弱小單薄的軀殼裡,藏匿著可拔城毀國的妖魔力量。他們是典型的受虐兒,被
《职业抉择:产品和运营求职实战攻略》内容简介:本书主要讲解了与求职者密切相关的主题,内容包括求职者如何建立选择意识,如何通
《克拉克森的农场》内容简介:一个当红汽车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一个屡屡登上英国媒体黑榜的暴躁老头,一个分不清大麦小麦的人,
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流浪舒式浪游散文的集大成之作有了流浪心念,那么对于这个世界,不多取也不多予。清风明月,时在襟怀,常得
《犹太人教子秘籍》内容简介:本书从真爱、品质、信念、习惯、求知、交友、金钱等方面总结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智慧精髓,从头到尾都
我的期待是什么?我曾经期待你能走路说话、写字唱歌。你只咿咿呀呀,我虽然有点失落,但我还是相信你有天可以看着我喊妈妈。这本
《鲁迅九讲》是作者应邀在全国各地演讲的整理稿,是一部普及性的著作。当然,也有作者新的研究心得。作者尝试着和不同的对象:中
秋山木工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家具厂家,“秋山木工”的订制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由于重视人才
《愿上帝保佑法兰西厨子》内容简介:第一口咬在法国面包和法国黄油上,我那还在沉睡中的味蕾突然苏醒了,一阵痉挛……我失去了我的
《中亚研究(2017年第1辑/总第4辑)》内容简介:本书探讨了哈萨克斯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态度与中国的方略、哈萨克斯坦在“
《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内容简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研究丛书: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在继承、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朱自清散文——匆匆》内容简介: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林毓生,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省龙口)。七岁时移居北京(当时称作北平),先后毕业于北师附小、北师附中。14岁时随家人迁入
《清代学术概论》内容简介:本书是梁启超写于1920年,是有关清代学术的第一部专著。它系统评述了明末至梁启超以来200多年中国学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