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骂”人与被“骂”——鲁迅生前身后事》,是房向东为鲁迅写出的第三部专著。本书跟《鲁迅与他“骂”过的人》和《鲁迅:最受诬蔑的人》是骨肉相通的。不同的是,这本书不再是具体的个案考察,而是提纲挈领地分条宏观述说,使作者在头两部个案考察中的思索和探究进一步得到升华。
房向东在《鲁迅与他“骂”过的人》的“后记”中毫不掩饰地说过,他“在总体上是维护鲁迅”。在这本《“骂”人与被“骂”——鲁迅生前身后事》中,这种“维护鲁迅”的姿态是更坚决了,力度也更大了。全书从首至尾,一气贯穿,给人以壮实、浑厚和不得不被其义气感染的阅读感受。
目录:序言一、序言二
上编·生前
一·“骂人”与鲁迅的伟大
二·蔡元培把西方之花种植在中国的土地上
三·不只是鲁迅在“骂”
四·敢骂与“骂以上的事情”
五·“骂人”与友谊
六·团体与团体中的个人及个人倾向
七·以“现代评论派”为麻雀
八·鲁迅只是抓其一点,不及其余
九·不以亲疏好恶定高低
十·人是会变的
十一·鲁迅“骂”过的人的变化
十二·杂文的“不满”与“骂人”
十三·鲁迅论人的理性态度
十四·鲁迅“骂人”的几种类型
十五·“实骂”与“虚骂”
十六·“大众的灵魂”和“时代的眉目”
十七·鲁迅的“多疑”
十八·历史的环境让鲁迅“刻毒”
十九·鲁迅是单纯的和宽容的
下编·身后
鲁迅: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二〇
“拳王”地位与文坛周期性“感冒”·二一
尸骨未寒,骂声即起·二二
鲁迅一无是处之一:鲁迅不是革命家·二三
鲁迅一无是处之二:鲁迅不是思想家·二四
鲁迅一无是处之三:鲁迅不是文学家·二五
鲁迅一无是处之四:“私德”问题·二六
作为政治符号的鲁迅·二七
喜爱鲁迅作品与忠诚“党国”的矛盾·二八
鲁迅的过错还是时代的不幸?·二九
闻一多与王蒙:鲁迅的“多”与“少”·三十
所谓“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三一
表现自我,以鲁迅为参照·三二
扬此抑彼,客观上伤害了鲁迅·三三
相对的无知者·三四
绝对的无知者·三五
变鲁迅为工具·三六
后记
本书是艺术家马良对于童年的回忆,对于理想的探索,承载了马良的执着追寻。在书中,马良不但记录了对童年的回忆,也分享了对摄影
本書前兩部分的主要內容環繞在新文化史與全球史的研究視野對當代史學的影響。不僅論述西方史學的發展趨勢,還探討臺灣及大陸史學
狂人所目睹的吃人的惨剧是在夜里展开的;单四嫂子的希望是在夜里破灭的;神往于革命的阿Q,是在夜里迷迷糊糊地被提到县城里去的
《柏杨回忆录》一书回忆了人文大师柏杨坎坷传奇的经历,从他不敢十分确定的出生日期写起直至七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乖骞的童年时代
《觅渡》是一本语言优美,意味隽永的散言集。这里面有政治历史的咀嚼,有山川风景的感怀,有人生社会的思考。人为什么要写文章?要
《英语口语:零基础入门》内容简介:“振宇英语”创始人方振宇倾情打造《英语口语:零基础入门》。本书为方振宇根据数十年英语教学
《白天鹅红珊瑚(影像青少版)》内容简介:本书由《白天鹅红珊瑚》《四只哨兵天鹅的生命档案》《红弟一生的七次冒险》三部中篇小说
《断想集》内容简介:本书是“史铁生散文新编”的第三册,收录了《好运设计》《放下与执着》《乐观的依据》等史铁生的杂感断想13篇
《中国漫游》内容简介:★谷崎润一郎眼中的中国人、中国文化,品味中国情趣,探索东方之美 本书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1918至1942年间
《Spark内核设计的艺术:架构设计与实现》内容简介:本书对Spark内部高度抽象的数据结构RDD、分布式DAG调度器/驱动器,以及高效的基
《云原生数据中台:架构、方法论与实践》内容简介:本书中讨论了云原生架构对于数据中台的必要性。数据中台的一个天然特性是支持多
《物与美》内容简介:本书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柳宗悦先生以一颗爱物之心以及丰富的收藏经验写下这些随笔名篇,
《朝花夕拾·野草》收录了鲁迅所写散文诗23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至1927年的《语丝》周刊上,署名均为鲁迅。内容主要为通过自我省
《世纪末的鲁迅论争》即收入在这场论争中见诸一些重要报刊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共40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论争各方的观点。同时,编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以其无与伦比的深刻思想和深厚的学识
1927年生,原籍中国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1980年代初,木心先生旅居纽约,重拾被中辍十余年的文学写作
《Java程序设计教程与上机实验》内容简介:本书是在编者多年从事Java教学和项目开发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以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为指
《枕草子》内容简介:《枕草子》是一本文学散文随笔集,大约成书于1001年。作者在宫廷任职期间所见所闻甚多,全书有三百余篇,分为
《源远流长》内容简介: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父亲对我的教育,就是母亲在《鲁迅先生与海婴》一文讲到的那样,“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