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

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

作者:夏榆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6-01-01

评分:5分

ISBN:7503928492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 目录

留在我采访机里的“战火”和“硝烟”(代序)
I
王蒙:作家怎么了
余华:记录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
崔卫平:,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
李锐:写作在物质时代的命运
苏童:我像老兵在打一场没完没了的战役
莫言:记忆被一种声音激活

品特:打破主人的安全感
斯图尔·阿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趣味,全世界都一样
马悦然:诺贝尔跟中国作家“有仇”?
这是一个“精神沙化”的时期?
张炜:我安于做井底之蛙
吴亮:批评就是怀疑与表达
大师?战士?演员?李敖的N张脸
韩少功:我的写作是“公民写作”
韩东:人有人道,我有我道
海岩:一个“业余作家”的奔跑
刘恒:“触电”的快感
刘索拉:寓言的陈述。
殷熙耕:荒冷的“韩流”
皮皮:我在文学的旁边
蒋韵:无法被归纳的作家
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
刘庆邦:不看重眼泪是不对的
我和矿区

台湾“吹哨人”
三双眼睛看台湾
“文茜小妹大”
台湾政治就是酗酒的男人
余光中:把岛上的文字传回中原
直播巴格达
阮次山现场:从拉姆安拉到耶路撒冷
你问愚蠢的问题,他就不睬你.
周轶君:惟一长驻加沙的国际记者
刘海若:我深怀感恩之心

杨炼:以个人的声音反抗世界的冷漠
杨小滨:重新思考新的世界制度
黄灿然:我们失去了一个评估世界的清晰尺度
离乡的米沃什
你这个诗人,坐在圣约翰大教堂做什么?
影像中的德里达
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到激动
……

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 内容简介

1972年6月8日,大卫·伯内特和同在越南的摄影师黄功吾经过一个遭受轰炸的村庄,同行的还有一个电视记者。他们看到一群在路上惊慌奔跑的孩子,一个哭泣的女孩跑在*前边,身上没有了衣服。大卫和黄功吾几乎同时把镜头对准那些奔跑的孩子并按下快门。大卫照相机里的胶卷已用到*后一张,他迅速换上新的胶卷再举相机的时候,那个哭泣的女孩已经跑到他们身后,大卫拍到了那个女孩跑去的背影。2004年2月17日下午,我在北京惠新街附近一个咖啡馆通过翻译采访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

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 节选

文学及个人经验
夏榆:你关注当下语境中的中国文学吗?文学在你的经验里是什么?为什么在公众那里文学越来越不重要了。你觉得哪儿出了问题呢?
崔卫平:举一个例子来回答你的问题。不久前看电视,看到介绍一位北大生物学教授(对不起,记不得他的名字了),他是我国研究大熊猫以及自叶猴的专家,他说自己研究的动物都是“黑白的”,他克服重重困难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地的工作令人钦佩。他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走上了这条道路,是因为看了杰克·伦敦的小说,看了《荒野的呼唤》。时隔几十年,他居然十分动情地对着摄影机复述《荒野的呼唤》中的情节。我想这就是小说在不写小说的人们当中取得的*大成功。
夏榆:你是想说,文学不仅仅是语词的迷宫,不仅仅是写作者自恋或自虐的宣泄。
崔卫平:文学是我们行动和生活意义的一个源泉。当然,对于从事文学的人来说,文学还有别的意义或者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我想说的是,搞文学的人,不要把文学对于他个人的意义,看作文学所拥有的意义的全部。换句话来说,文学不是建立在其他的文学作品和其他的文学作者的基础之上,小说不是写给那些也写小说的人看的。小说要返回到不写小说的人们之中,返回到这些人的生活和阅读之中。对于我本人来说,文学几乎给了我一切,正是文学教会了我关注自己以外的人与事,教会我用惊讶的眼光看这世界,让我知道不同的世纪、时代、民族中的宽容和信念。

物质时代的文化真相 作者简介

夏榆,现居北京。1990年代开始文学写作,1996-1997年在鲁迅文学院创作班学习,著有长篇小说《隐忍的心》、中篇小说《天黑黑》及短篇小说若干,作品发表于《花城》《天涯》《作家》《北京文学》《青年文学》。供职于《南方周末》北京新闻中心,担任文化记者。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