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赵致远先生写的《我的三位老师侯喜瑞、裘盛戎、侯宝林》竟浮想联翩难以成寐。他以极普通的语言说了很深刻的事。我今年已70出头了,人上了岁数,往往会有很多的回忆,这本书更助长了我的回忆,为此要谢谢赵致远先生、蒋元荣先生和吴迎先生。写序,不敢当,我是演员,写东西不是我的专业。回忆什么就写点什么,读者多包涵。1946年,抗战已胜利了,我父亲梅兰芳苦熬了8年,人心情好多了。当时,我在上海思南路87号我们家就近的法国人天主教百德路教堂 (今重庆南路南北高架)办的盘石小学一边读书,一边学戏。我是童子军的小队长,负责学校每天的升旗仪式。那时学校经济很困难,父亲知道了,就断然提议让我和葆王月姐义演为学校募捐,以解燃眉之急。当时,我才12岁,七姐16岁,父亲已将他人生之实践传递给我们了。剧码定为《二进宫》,这是王幼卿老师所授的。徐延昭请谁呢?父母亲几乎同时说:“请盛戎好!”就这样定了,裘盛戎先生当年相对固定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那天,裘先生来我家,大概30岁左右,很精神。父亲很客气地对裘先生说:“小七、小九还小,您在台上兜着点儿。”裘先生很风趣地说:“二老放心,我一定把二位小老板‘傍’严了。”可惜当年没有资料留下来。到我青年时期,与王泉奎先生、王琴生先生多次合作演出过《二进宫》。当前,李胜素、张晶的《二进宫》就是按我小时候学的路子演的。到1947年上海中国大戏院杜宅堂会,孟小冬的封山之作《搜孤救孤》,也是请了裘先生来傍她。建国以后,裘先生的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十净九裘”,人人皆知,这是他的造化。我们不在一个团,见面机会也不多。可每见到一次,他总是对我倍加关心,这是他敬重我父亲的缘故,我很看重这份情。侯宝林先生是国宝,杰出的语言大师,也是我们家的老朋友了。接触*多的时期是“文革”后期,到打倒“四人帮”,几乎天天来陪我母亲说话,常客还有马连良夫人、名坤伶杜丽云等人。我们家的人都非常喜欢听他说话,在“语言文学”领域里,如果蔡元培先生在,一定会请他担任北大教授的。他对戏的各种行当、角色、流派信息的储存量,可以和当今Windows媲美。更值得回忆的是在1961年困难时期,他也常来我家聊天。当时,没什么吃的,听他说话,是一种精神食粮,使人学到东西,又使人轻松。*值得纪念的,也是在食物供应紧张的年代里,苦中取乐。在家中,我们合唱了一段《坐宫》,至今录音还在,侯先生的幽默是超然的,使人乐中进取。侯喜瑞先生是令人敬重的老前辈了。前清光绪末年,我父亲在喜连成搭班,他是喜连成科班**科的徒弟,宗黄(润甫)派。父亲说:“我和黄润甫先生合作过,他学黄派,已经从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地步。”1922年梅兰芳剧团的前身承华社成立,他是重要成员,和我父亲合作多年。他离开承华社后,每当我父亲演《穆柯寨》,必定特请侯喜瑞先生演焦赞、裘桂仙先生(裘盛戎之父)演孟良。父亲说:“我也觉得与他们合演使这出戏出色不少。”1 927年父亲**次在中和园演《凤还巢》就特请侯喜瑞先生演周公公;演《西施》时,特请侯先生演吴王夫差,例子举不胜举。建国以后,父亲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曾组织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专家出版述说他一生表演艺术经验的专辑,使仰慕侯派艺术的演员和业余爱好者,对侯先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用现代艺术的语言来说,侯喜瑞先生的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功能是十分突出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很值得我们思考。我希望我们票界的戏迷们,热爱京剧的“粉丝”(fans)们,看一看这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体味一下其中的甜、酸、苦、辣。
本书作者赵致远,曾是演员,1944年生于北京;1956年学习京剧,工铜锤架子花脸;1962年拜侯喜瑞、裘盛戎先生为师,在京随师学艺5年;1966年扬州市京剧团工作;1982年调北京京剧院工作;1985年下海经商。现任美国GREENTECH副董事长,钛逻科技北京首席代表;持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获第八届全国发明银奖。本书洋洋二十五万余字,是他对侯喜瑞、裘盛戎、侯宝林三位艺术大师的真挚的追思。
赵致远,1944年生于北京;1956年学习京剧,工铜锤架子花脸;1962年拜侯喜瑞、裘盛戎先生为师,在京随师学艺5年;1966年扬州市京剧团工作;1982年调北京京剧院工作;1985年下海经商。现任美国GREENTECH副董事长,钛逻科技北京首席代表;持有三项国家发明专利,获第八届全国发明银奖。
历史——延续万年的丑闻 内容简介 《意大利,意大利·万子美作品丛书·历史:延续万年的丑闻》将二战的编年史与一位犹太妇女的辛酸史交织在一起。一边是席卷了全世界的势...
中国文化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放在对中国文化特征的描述和文化问题的分析上,并采用了一种颇为新颖的体例,把中国文化分为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等...
中西文化之鉴 本书特色 《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新)》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中西文化之鉴 目录 PrefaceChapter 1:Thinking...
中国文字的演变 本书特色 这是一套给年轻读者编选的民国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文化普及读物。她着眼于将民国那些虽经岁月沉浮,仍不掩其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文化...
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 本书特色 《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研究》以应用翻译学与跨文化交际学为切入点,在外宣翻译理论分析、跨文化视域中的外宣翻译问题认识以及跨...
衣冠霞帔-中华服饰文化大观 本书特色 中华服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凝聚了中华多个民族的智慧,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丽华编著的《衣冠霞帔...
衣食住行故事-中华经典故事 本书特色 在古代,人类尝试通过神话来解释世界的起源。而这些神话流传至今,则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经典故事:衣食住行故事》从盘...
老不死的传统老不死的传统前言 在《老不死的传统》一书中,作者黎鸣秉承一贯的学术风格,以其犀利的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阻碍现代化发展的种种方面进行了剖析。作者并不...
吕叔湘文集(第六卷) 内容简介 这次编文集,并没有把所有写过的文字一概收入。有些散篇,有些单刊,出于这样或那样的考虑,没有收进去。文集共有六卷。一卷是《中国文法...
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 内容简介 本辑包括《九里墩墓的青铜鼓座》、《湖南出土汉代铜镜文字研究》、《战国秦汉陶文研究概述》等14篇文章。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 目录 ...
婚姻是什么:文化名家笔下的婚恋观 本书特色 《终身大事》;《谈青年与恋爱结婚》;《我对于恋爱的主张》;《夫妇公约》;《假如你想结婚的话》;《无谓的界线》;《男人...
中国古代养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畜牧业曾有过辉蝗的成就,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的至今仍有重要价值。中国有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茶的真实历史 本书特色 《茶的真实历史》梅维恒 郝也麟 著 高文海 徐文堪 译:本书以时间变迁为经线,以全球的地域传布为纬线,展现了一幅...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本书特色 马新、杨朝明、刘德增、杨守森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共由绪论、结语及八章正文组成,可分为四个主题:“绪论”与“结语”为一个主题,旨...
乱世的青史:闲看《左传》 本书特色 本书选取了《左传》一书中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重述那段金戈铁马、运筹帷幄的历史之余,更对相关的背景与观点进行...
语文零拾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语文零拾》收集的都是作者的书评和译稿,共14篇。书中关涉中国的...
幾米幾米這個名字常常被誤認是外國人,也被認為姓幾,但都不是。幾米是正港台北出生長大的宜蘭小孩,他開始畫插畫時想要取個筆名,就把自己的英文名字Jimmy音譯,加上...
印度历史与文化-季羡林学术著作选集 本书特色 本卷精选季羡林先生有关印度文化与历史的学术著述12篇,主要涉及印度的社会发展史、宗教史、文化史、中印佛教史、中印文...
新疆美:工艺之美 本书特色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新疆是谜一样的地方,梦幻般的所在,美如诗画,奇似仙境,荒漠与绿洲并存,险恶和幸运同在。新疆美系列是一套通俗读物,以...
有头有脸儿 本书特色 有头有脸儿是北京土话,这个词儿很有意思,一个人有出版,有名望,人们会说他有头有脸儿。其实,头脸儿就是面子。人生在世,活的就是个体面。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