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域中,史和思、哲学和哲学史无法截然分离。无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抑或西方哲学的演进中,现在被笔者们作为哲学史对象来考察、研究的体系,在其形成之际,更多地呈现为理论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它们在成为哲学的历史之前,首先是哲学的理论。史和思、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如上联系,决定了笔者们既不能就史而论史,也不能离开史来从事哲学的思考。
不过,肯定史与思的统一,并不是说,在具体的研究中不能有所侧重。事实上,从研究的过程看,不同的论题,往往指向不同的对象;后者既可以通过“史”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展开为“思”的形态。与之相应,根据具体对象与内容的不同侧重,本书也相应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史”,下篇则首先关注于“思”。当然二者虽有所侧重,但并非彼此相分:“史”的考察总是渗入了“思”的视域;“思”的展开,则始终以“史”为源。“史与思”和“思与史”,既试图展示上下篇的不同侧重,又同时肯定了二者的相关性。
在“史与思”的总题下,所收论著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史。就问题而言,包括善与真的追问、为何“在”与如何“在”的反思、天与人的辨析、存在与境界的定位,等等;就学派而言,讨论的对象兼及儒家与道家、玄学与理学;就历史时期而言,所论之域涉及先秦、魏晋、宋明,以及近现代和当代。从考察的方式看,这里试图体现问题与思潮、人物与学派、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与呼应;这一研究进路所努力展示的,是中国哲学的智慧历程。
以“思与史”为篇目,论题更多地以哲学本身的理论为对象。从何为哲学的追问,到知性思维及主体间关系的阐释;从科学与人文的界定,到现代性的考察;从德性的讨论,到伦理的辨析;从形上之域的澄明,到文化与正义的关切;从扬弃存在与价值的分离,到走向真善美的统一,以“史”为背景的“思”从不同的方面回到人与人的世界,并由此走向真实的存在。
从更广的视域看,蕴含“思”融,同时又涉及“思”与“所思”之“史”与本于“史”之“思”的互的关系。所思当然不限于“史”:在终极的意义上,它以人与人的世界为其本源,但“史”无疑又从一个方面将“思”引向存在本身。思与史所体现的思与所思的统一,赋予哲学的智慧以具体的内涵。
当然,作为十余年问论著的辑录,本书在文献引征(包括所用文献的版本)、思想表述等方面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为存历史的原貌,此次收录时,对这些形式或实质的印记,基本上未作改动。
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域中,史和思、哲学和哲学史无法截然分离。无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抑或西方哲学的演进中,现在被笔者们作为哲学史对象来考察、研究的体系,在其形成之际,更多地呈现为理论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它们在成为哲学的历史之前,首先是哲学的理论。史和思、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如上联系,决定了笔者们既不能就史而论史,也不能离开史来从事哲学的思考。不过,肯定史与思的统一,并不是说,在具体的研究中不能有所侧重。事实上,从研究的过程看,不同的论题,往往指向不同的对象;后者既可以通过“史”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展开为“思”的形态。与之相应,根据具体对象与内容的不同侧重,本书也相应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史”,下篇则首先关注于“思”。当然二者虽有所侧重,但并非彼此相分:“史”的考察总是渗入了“思”的视域;“思”的展开,则始终以“史”为源。“史与思”和“思与史”,既试图展示上下篇的不同侧重,又同时肯定了二者的相关性。在“史与思”的总题下,所收论著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史。就问题而言,包括善与真的追问、为何“在”与如何“在”的反思、天与人的辨析、存在与境界的定位,等等;就学派而言,讨论的对象兼及儒家与道家、玄学与理学;就历史时期而言,所论之域涉及先秦、魏晋、宋明,以及近现代和当代。从考察的方式看,这里试图体现问题与思潮、人物与学派、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与呼应;这一研究进路所努力展示的,是中国哲学的智慧历程。以“思与史”为篇目,论题更多地以哲学本身的理论为对象。从何为哲学的追问,到知性思维及主体间关系的阐释;从科学与人文的界定,到现代性的考察;从德性的讨论,到伦理的辨析;从形上之域的澄明,到文化与正义的关切;从扬弃存在与价值的分离,到走向真善美的统一,以“史”为背景的“思”从不同的方面回到人与人的世界,并由此走向真实的存在。从更广的视域看,蕴含“思”融,同时又涉及“思”与“所思”之“史”与本于“史”之“思”的互的关系。所思当然不限于“史”:在终极的意义上,它以人与人的世界为其本源,但“史”无疑又从一个方面将“思”引向存在本身。思与史所体现的思与所思的统一,赋予哲学的智慧以具体的内涵。当然,作为十余年问论著的辑录,本书在文献引征(包括所用文献的版本)、思想表述等方面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为存历史的原貌,此次收录时,对这些形式或实质的印记,基本上未作改动。
本书是笔者近十余年有关论著的选辑,所讨论的,主要是哲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理论。如笔者一再强调的,在哲学领域中,史和思、哲学和哲学史无法截然分离。无论在中国哲学的历史上,抑或西方哲学的演进中,现在被笔者们作为哲学史对象来考察、研究的体系,在其形成之际,更多地呈现为理论思考的结晶。换言之,它们在成为哲学的历史之前,首先是哲学的理论。史和思、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如上联系,决定了笔者们既不能就史而论史,也不能离开史来从事哲学的思考。不过,肯定史与思的统一,并不是说,在具体的研究中不能有所侧重。事实上,从研究的过程看,不同的论题,往往指向不同的对象;后者既可以通过“史”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展开为“思”的形态。与之相应,根据具体对象与内容的不同侧重,本书也相应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史”,下篇则首先关注于“思”。当然二者虽有所侧重,但并非彼此相分:“史”的考察总是渗入了“思”的视域;“思”的展开,则始终以“史”为源。“史与思”和“思与史”,既试图展示上下篇的不同侧重,又同时肯定了二者的相关性。在“史与思”的总题下,所收论著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史。就问题而言,包括善与真的追问、为何“在”与如何“在”的反思、天与人的辨析、存在与境界的定位,等等;就学派而言,讨论的对象兼及儒家与道家、玄学与理学;就历史时期而言,所论之域涉及先秦、魏晋、宋明,以及近现代和当代。从考察的方式看,这里试图体现问题与思潮、人物与学派、古典与现代的互动与呼应;这一研究进路所努力展示的,是中国哲学的智慧历程。以“思与史”为篇目,论题更多地以哲学本身的理论为对象。从何为哲学的追问,到知性思维及主体间关系的阐释;从科学与人文的界定,到现代性的考察;从德性的讨论,到伦理的辨析;从形上之域的澄明,到文化与正义的关切;从扬弃存在与价值的分离,到走向真善美的统一,以“史”为背景的“思”从不同的方面回到人与人的世界,并由此走向真实的存在。从更广的视域看,蕴含“思”融,同时又涉及“思”与“所思”之“史”与本于“史”之“思”的互的关系。所思当然不限于“史”:在终极的意义上,它以人与人的世界为其本源,但“史”无疑又从一个方面将“思”引向存在本身。思与史所体现的思与所思的统一,赋予哲学的智慧以具体的内涵。当然,作为十余年问论著的辑录,本书在文献引征(包括所用文献的版本)、思想表述等方面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痕迹。为存历史的原貌,此次收录时,对这些形式或实质的印记,基本上未作改动。
杨国荣,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8~2000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教育部长江学者。先后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作学术研究。著作有《王学通论》《善的历程》《实汪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心学之思》《理性与价值》《伦理与存在》《存在之维》等十余种;其中八种著作先后在海外出版。另有论文一百余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East and West等国内及国际学术刊物。
作者在书中借助于心理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理论以及历史学家的理论,审慎地得出主体性和自恋的观念。论证的结果是通过对笛
本书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之父安瑟伦著作的选集,包含安瑟伦最重要的三部作品:《独白》、《宣讲》和《上帝何以化身为人》。前两部作
经义考-(全四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书店出版★ 本套书前有罗振玉编《经义考目录》,后附翁方钢撰《经义考补正》及罗振玉撰《经义考校记》★ 朱彝尊的《...
先秦哲学沉思录 本书特色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科经历了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发展。**代学者的治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史论结合的学风,他...
儒家二十讲-伟大传统 本书特色 推己及人,拯救天下 如果说经典不关修身,恐怕要求修身的路,就不得不走入神教,或走入外国一种奇论,和中国向来的道德不合;况且...
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本书特色 《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是一部系统 研究明清学术思想的理论专著。《明清启蒙学术流变 》围绕“个性解放的新道德”、“批判君主专制的初 步民...
人生的智慧 本书特色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哲学类图书,是德国哲学大家叔本华的著作,由台湾地区的哲学和佛学专家张尚德所翻译的,译本保留了原德文本...
了凡四训-Vo1.78-(外二种) 本书特色 《了凡四训(外二种)》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在这部书中,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 本书特色 施特劳斯的这部著作为我们阅读阿里斯托芬的剧作提供了门径:没有施特劳斯的慧眼,我们的确很难看出有时近乎粗俗的戏谑中的严肃和高贵。—...
《欧阳竟无佛学文选》主要讲述了:佛教自传人中国,至今2000余年,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组织上蓬勃发展,在思想理论上的诠释也层
当代法国伦理思想 内容简介 几百年来,法兰西形成了悠久的伦理思想传统。当代法国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它和法国社会的...
大同华严寺 本书特色 《大同华严寺(上寺)》从多方面论述了华严寺的历史、现状和成因。其中极为宝贵地编入了柴泽俊先生为大雄宝殿的建筑、雕塑和壁画撰写的专业论文,收...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是关于研究西方哲学史的专著。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
墨子 本书特色 毕沅校注的《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此外...
庄子浅注 本书特色 《庄子》是道家的重要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本书作为建国后**本《庄子》的新...
佛说兴起行经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异军突起的经典,故事的主人公释迦牟尼是一个反面人物,与其他佛传故事大相径庭。内容有《孙陀利宿缘经》、《头痛宿缘经》、《本枪刺脚因...
功利主义 本书特色 功利主义是由边沁提出、穆勒完善、西季维克反思、新古典经济学发扬光大的一种伦理学思想,它的前身是庸俗的享乐主义。作为**个采用“功利主义”一词...
淮南子 本书特色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作品。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
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中国当代学术思想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站在儒家立场,对未来中国现代性图景进行了全方位思考。从多元现代性视野人手...
《庄子哲学》主要研究公认出于庄子之手的内七篇,作者是国内研究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子和庄子哲学的著名学者。在这部书中,作者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