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书记录“梅派京剧艺术表演体系”之创立过程,每一章节都标溢着作者对美的认识与实践。这部书被视为“一部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中国戏剧史上一部重要的美学理论著作”,被视为作者“对编写中国戏曲史的一大贡献”,得到国内外文艺界及社会上广大读者“一致好评”的“传世之作”……
阅读本书之理由:他被视为“中国一个时代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视为“为中国京剧艺术留下了空前绝后的巨大精神财富”,被视为“代表了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高峰”……约翰·梅逊·布朗评他为“天赋非凡、罕见的风格大师”,著名舞蹈评论家玛丽·瓦特金斯评他为“舞蹈艺术达到了*高境界”,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斯达克·杨评他为“*完美的艺术家”、“是一位登峰造极的专家”……
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中国艺术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西表演体系比较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梅派艺术”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戏剧爱好者或反对者,大中小学生……
梅兰芳表演体系是世界艺苑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派艺术”被视为中国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舞台生活四十年》及《梅兰芳文休》,把“梅派艺术”理论化,固定为“世界上化认的、独一无二的”表演体系。
梅氏以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为追求,通过唯美主义来弘扬其心中人道主义的关怀……他被大学问家马一浮和夏承焘视为“二十世纪中国的剧圣”……
“梅兰芳表演体系”被音乐家莫·格涅欣视为“象征主义的体系”,被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比喻为“鼎盛时期的希腊艺术”。这种艺术完全没有“机械化的数字式的成分”,而是具有“杰出的生气和有机性”……
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黄裳约请梅兰芳写自传体回忆录。梅氏利用演出的空隙,每天和许姬传谈话约2小时,许速记下来后寄上海许源来核实、润色、修改,并配上插图、照片,再交《文汇报》发排。从1950年10月16日起开始在《文汇报》正式刊登,共连载190期。进一步磋商、研究、推敲、核对、修改后,于1952、1954年相继由平明出版社出版**、二两集,书名为《梅兰芳和舞台生活四十年》。**集出版后,一年之内连印三次,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
第三集的写作始于1958年,后因“文革”被搁置,直到1981年3月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此集的编篡有故宫博物馆研究员朱家溍先生加盟,帮助记录整理……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为了拒绝为日伪演剧,他蓄须明志,深居简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5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胡适谦和雅量 目录 **章 热心交友一、“愿常相亲不相鄙”——胡适和二“章”二、“独为神州惜大儒”——胡适和王国维三、竭力玉成“乡下人”——胡适和沈从文四、难别...
乾隆写真 本书特色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为大众所熟悉的一个皇帝,也是在民间被误传误解*多的一个皇帝。实际上他的一生勤政爱民,关心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发展...
武则天正传-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 本书特色 ★国学大师林语堂剖写一代女皇*叛逆、*辉煌、*孤绝的人生★再现盛唐*精彩、*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若是命运不肯创造一个伟...
范伯子研究资料集 内容简介 范伯子先生是晚清著名诗人,属于以诗传人的这一种。他无意于科名,以一介布衣而终,而把毕生的愿力钟于诗文,遂使他的生命在诗文中大...
御霜实录-回忆程砚秋 本书特色 本书叙述了程砚秋一生中走过的坎坷道路,其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革新、发展,以及脍炙人口的“程腔”的创作过程。书中汇集了程夫人果素瑛...
蔡卓妍-单亲爱 本书特色 阿Sa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跟爸爸一起居住,而他们的沟通方法就是用便条书信。书中记录了阿Sa从小到大跟爸爸沟通的便条、小时...
老实说了吧-可以触摸的民国 本书特色 *作为《可以触摸的民国》套书中的《侧影》系列中的一本,本书透过独特视角,要给读者一个全新的刘半农的文人战士形象。*“江阴才...
群星闪耀时:安切洛蒂自传平凡天才的美丽比赛 本书特色 安帅*喜欢两样东西——足球和美食,他说:“如果一定要选一样更喜欢的,我...
宋美龄的美丽与哀愁 本书特色 她的才貌和家世,她的个性和婚姻,使她一度成为中国*耀眼、*有权力的女人,并穿梭于国际政治舞台,被世人瞩目。然而,随着蒋家王朝大厦的...
栗裕传 本书特色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
端纳回忆录 本书特色 威廉·亨利·端纳(William HenryDonald,1875-1946),英籍澳人。人称“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外国在华人士之一”、“...
中国人能做到 本书特色 《中国人能做到》:民国实业家卢作孚他是贫民出身的民族精英他是两袖清风的大实业家他是仅有小学文凭的思想家他是“中国现代化”改革的先驱他有以...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内容简介:蔡康永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
出奇制胜:媒体天才特德.特纳传奇 内容简介 特德·特纳,美国独立独行的富豪,有线电视业大亨。他凭着高超的企业经营判断能力,以及永远坚持到底的决心,在不可思议的短...
印象林语堂-民国人物回眸 本书特色 本书的编选,按丛书体例规定,篇幅虽然有限,但却比较全面地展示林语堂的人生历程和学术贡献,于选文作者,尽可能选择与林语堂有交往...
蒋介石传 本书特色 《蒋介石传》是国内*早原版引进的由西方学者撰写的蒋介石传记,许多内容皆为国内首次披露。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中...
哀愁如一江春水:一代影星上官云珠 本书特色 江南美女上官云珠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滩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其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天堂春梦》、《万家灯火》、《...
杨孚 本书特色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杨孚》讲述了杨孚生平事迹,内容包括:江畔贤才、议郎功绩、著述开拓、遗泽千古等。作者写作视角广,既有对人生的思考,又有对现实的...
《博物学家》内容简介:在我的心中,我终生都会是一个探索着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 爱德华·威尔逊,当今世界蚂蚁研究翘楚
《生了鼻咽癌,怎么吃》内容简介:我们根据何裕民教授40余年看诊5万余癌症患者的饮食抗癌经验,结合自己20余年从事肿瘤与饮食营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