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中本章文字与王弼本有几处重要差别,帛书甲本本章残文如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嫩。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两句简略的古文,可以分析为: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也可以分析为:道,可道者,非常道也;名,可名者,非常名也。两种分析得到的含义完全相反。历史上,宋朝的司马光等少数人曾主张过**种分析,但没有得到认同。现代研究《老子》的著作都是采取第二种分析,并由此得出“道不可道”、“道不可名”的结论。这种观点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那里,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王弼对这两句的注文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新译》将这两句话译成:“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如今,“道不可道”、“道不可名”差不多已成为研究《老子》的主导思想,人们对此也早就习以为常,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大家都说《老子》是讲“道”的,而大家又都说老子认为“永恒的道”是说不出来的。那么,《老子》一书究竟是在讲什么?是在讲“不永恒的道”,还是在讲“说不出来的道”?如果是前者,又何必去讲它?如果是后者,《老子》怎么又能把“说不出来的道”给说出来了呢?帛书甲本中的这两句话恰好与**种分析相同(乙本仅存“道可道也”和“恒名也”七字),语法上不再有歧义,因此我们自然应当按帛书甲本的文字来分析《老子》的头两句话。帛书中的“恒”王弼本作“常”,当是后人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常”字和“恒”字既可以解释为“永恒”、“永远”,也可以解释成“经常”、“一贯”、“一直”、“坚持”。两种释义的区别在于:前者包括将来,后者不包括将来,只说到迄今为止。按这后一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中的**个“道”字是《老子》的专用术语,是名词。后两个“道”字都是动词“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时期的别人也在讲道(事实的确如此),不过老子认为他们讲得都不对,现在要重新来讲。在先秦的著作中,讲“道”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论语》中的“道”字比《老子》还多,例如《论语·里仁》中有: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大家熟悉的一个讲“道”的例子。但儒家的“道”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而《老子》中所说的“道”,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性的东西。“名可名,非常名”与“道可道,非常道”对仗,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它的意思应当是:道的名是可以叫得出来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讲的那类名。在一般情形,人们在给一件事物命名时总是从感觉出发,根据该事物的外形、组成、功用等等进行命名,王弼所说的“指事造形”大约也就是这个意思。由于“道”与一般事物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无法用通常的方法给它命名,所以虽“可名”但“非常名”。在后面各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如何用“非常”的方法来解释“道”、指称“道”。王弼明白一般的命名方法是“指事造形”,而“道”不能用“指事造形”的方法来命名,这应当说是合乎《老子》原义的。但由此得出“道”“不可道”、“不可名”的结论却失之偏颇:不可用常法讲解的“道”仍可以用“非常”的方法讲解;
男,194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家系硕士,曾任北大哲学系数理逻辑教研室副教授。近年来除研究符号逻辑外,也用逻辑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发表《老老逻辑初探》,《谈红楼梦年表》等文章,以及这本与众不同的《老子究竟说什么》。
宽容:下 本书特色 《宽容》是一幅人类奋斗与自我救赎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以“宽容”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从古希腊时...
佛教诸尊全图.杂曼茶罗 本书特色 曼荼罗是梵语的音译,其他还有曼陀罗、满茶罗、漫怛罗、曼拿、曼茶等音 译。意译有旧译和新译两种,旧译为“坛”或“道场”;新译为轮...
楞严大义今释 本书特色 历史文化,是我们*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增加坚毅的信心。试追溯我们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每次大变乱中,都吸收了外来的...
公羊学发展史 本书特色 黄开国编著的《公羊学发展史》从翔实的**手资料出发,有选择地吸收前贤尤其是当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春秋公羊学的发展史为经,以春秋公羊学理论...
道教与长江文化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儒教文化产生在黄河流域,佛教文化产生在恒河流域,道教文化产生在长江流域。可以说长江流域是道教的摇篮,长...
康德前批判期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康德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本书主要研究前批判期的康德哲学,用了四大部分即总括导引篇、自然哲学篇、前批判哲学篇和人本哲学篇来概述这一...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本书特色 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
论逻辑经验主义--中国文库. 哲学社会科学类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维也纳学派的科学观、哲学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对康德的先天论,传统的形而上学,马赫的实证论,现象...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 本书特色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
黄老师解经:白话讲解地藏本愿经及地藏法门 内容简介 这部经解,长达二十四万字,是黄老师继所著《地藏本愿经经法研探及标注》之后,再次深入地探讨《地藏本愿经》。由于...
哲学与宗教(第4辑) 本书特色 《哲学与宗教(第4辑)》是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儒学院学报**辑,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儒学院、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全二册) 本书特色 《天神与天地之道》以上古信仰和传统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材料,对商代的天...
上帝之城(上、下) 本书特色 奥古斯丁生活在罗马帝国走向衰落的年代,是当时*伟大的神学家。他的著作在整个中世纪对基督教学说和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影响...
西藏宗教 本书特色 从整体上认识西藏宗教,应该从了解苯波教开始,因为苯波教是青藏高原固有域性文化特色。同时,苯波教又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未传入青藏...
佛性与般若 本书特色 《牟宗三文集·佛性与般若(套装上下册)》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佛性与般若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佛性与般若两种观念为纲领,重点论述了中...
中央编译文库 论著系列--中国佛典翻译史稿 本书特色 史载张骞远使,闻浮屠于西域;汉明帝金人入梦,致是白马驮经,佛法东传。自摄摩腾,竺法兰始,西域胡僧赉经传法于...
理解人性 本书特色 《理解人性》在经典的心理学案例中阐述了人性现象,旨在普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本书不仅举例说明了这些原理如何解释我们与生活的世...
玄学与魏晋艺文 本书特色 自古中国艺文史的伟大现象,则是文人之介入使每一领域月满花开。魏晋南北朝固为中国书法、绘画、雕刻、文论、诗歌的鼎盛期,亦为禅宗顿、渐两派...
丑的历史 本书特色 ★美学大师真知灼见 ★图文阐释天衣无缝 ★名家译笔忠实典雅 ★豪华印装典藏极品 美学大师艾柯的《丑的历史》是中央编译出版社梦想家分社图文馆丛...
图解六壬大全--第三部 毕法赋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三式之*”,术数文化的巅峰之作,集术数、易学、天文、地理、中医等为一体,全面趋吉避凶的学说,《四库全书》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