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旧事

昆曲旧事

作者:穆凡中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01-01

评分:4.8分

ISBN:721505859X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昆曲旧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昆曲是全球文化遗产》、《昆山腔是元末形成》、《唱念表演的协调统一》、《朱元璋与戏曲》、《繁荣鼎盛的几个时期》、《明代乐户》等文章。

昆曲旧事 本书特色

澳门穆凡中先生历时四年为《澳门日报》副刊写专栏《昆曲摭谈》,今天我们把这些妙文华章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由于专业的缘故,读着穆先生对昆曲的真知酌见,一下子让我找到了做学生时的感觉,有点旧识相见,倍感亲切与激动!
穆先生言称自己的作品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无甚章法,实乃谦逊之词。细读其文,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章法就是大章法。文虽谈昆曲,但与专业人看,与非专业人看,都会令你大长见识。这些文章可作戏曲随笔读,可作短小美文赏,会让大家的心灵进入到一个绝美的境界。
昆曲的雅化长期以来拒常人于千里之外,给人的感觉为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穆先生能以平实、朴素的文笔让普通人读懂昆曲,走进昆曲,非有扎实的功力、圆融的笔法、多面的知识所不能为。
穆先生以一个非戏曲专业人士谈戏曲、著文章,与作家刘心武谈《红楼》、教授易中天品《三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作为书的责编,幸甚!幸甚!
作为书的**读者,更幸甚!幸甚!是为言。

昆曲旧事昆曲旧事前言

自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昆曲艺术在澳门的传播和研究工作得到了非同寻常的进展。2001年8月,在文化部和浙江昆剧团联办的“纪念昆曲传习所80周年暨昆曲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90周年)、王传淞(95周年)诞辰”的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结识了来自澳门的昆曲研究专家,他,就是穆凡中先生。叙谈之下,得知他是澳门戏品协会顾问、《澳门戏剧过眼绿》撰著者、《澳门日报》的专栏作家。
令人欣喜而又惊奇的是,《澳门日报》为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特为穆凡中先生开辟了一个专门介绍昆曲艺术的专栏。穆先生把这个专栏定名为《昆曲摭谈》。从2001年10月19、20日发表《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和《昆曲是全球文化遗产》开端,每周刊出两篇,接续不断,至今连载四年多,已发表四百余篇。这在昆曲研究领域里,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见出了《澳门日报》总编室非凡的气魄和穆先生持之以恒的毅力。环顾两岸四地的报社,没有哪一家能为昆曲的宣传划出版面设置长期连载的专栏,也没有谁愿意埋头皓首,长年累月地撰写昆曲的文稿。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远处天边海角的《澳门日报》和穆凡中先生。真是“天涯何处无芳草”,想不到在南海之滨,竟然还有昆曲的知音!
南京大学图书馆是订了《澳门日报》的,我便是读者之一。我看到,《昆曲摭谈》每篇1 000字左右,短小精练,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深入浅出,通俗可读。既有知识性、学术性,又有趣味性。
如今,地处中原的河南人民出版社鼓励穆先生把《昆曲摭谈》结为专集,成书出版,我认为该社是很有见识的。

昆曲旧事 目录


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昆曲是全球文化遗产
昆山腔是元末形成
魏良辅
魏良辅和张野塘
昆腔——水磨腔
梁辰鱼
梁辰鱼的《浣纱记》
《浣纱记》的故事
一个新剧种的诞生
《浣纱记》的影响
汤显祖屡试不第
汤显祖上疏遭贬
汤显祖两任县官
汤显祖·临川四梦
汤显祖·《牡丹亭》
昆曲的艺术特点
唱念表演的协调统
高则诚
《琵琶记》
元末戏曲创作的光辉代表
《明清戏曲史》
明代前期的剧作
朱元璋与戏曲
李开先
李开先·《宝剑记》
《宝剑记》的特点
《夜奔》、《鸣凤记》
纪实戏剧《鸣凤记》
王世贞
王世贞与《鸣风记》的传说
请县太爷看《鸣凤记》
焦循《剧说》马伶的故事
《马伶传》
繁荣鼎盛的几个时期
紫钗记
《南柯记》·《邯郸记》
《邯郸记》的故事
玉茗堂四梦
沈璟(上)
沈璟(下)
沈汤之争(上)
沈汤之争(下)
吕玉绳吕天成
顾大典·《青衫记》(上)
顾大典·《青衫记》(下)
上海昆剧院的《琵琶行》
屠隆(上)
屠隆(下)
张风翼
《红拂记》的故事
《红拂记》的艺术特点
徐复祚·《红梨记》
《红梨记》的故事
不落俗套《红梨记》
讽刺喜剧《一文钱》
《花当阁丛谈》(上)
《花当阁丛谈》(下)
古代的乐户制度
明代乐户
科班·家班(上)
科班·家班(下)

昆曲旧事 节选

在《新园地》开这个栏目两年多了,还没向读者朋友交代过这栏目取这样一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戏曲界早年流传过一对联语:“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戏剧大师齐如山老先生说,这联语是他听清末老伶工胜庆玉说的:“同治初,北京尚无二黄,只有四种大戏,名日: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南昆,指的是源于南方的昆曲;北弋原也是属于南方的曲调,江西的弋阳腔传人北京,演变为京腔,也称为弋腔,曾经盛行一时,所以有“北弋”的说法;东柳,指的是产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则指的是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的梆子腔。
这栏目取名《东柳西梆》,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本栏目谈的大多是与戏剧、戏曲有关的话题;二是谈的无甚规则,也不讲章法,常常是想起什么说什么,有点像戏台上现抓词儿,见三说三,见四说四——东拉西扯的意思,因此,《东柳西梆》在我这儿也就转义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了。
“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只是清代以北京为中心,对全国戏曲声腔分布的一种大致概括。其实这种概括并不准确。比如南昆——昆曲,虽然产生在南方,可是到了清代则几乎流布全国。《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1648~1718年)有两句诗“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说明康熙年间边远的西部也有了南方昆曲的演出了。再如,“东柳”——柳子腔虽然产于山东,可是在乾隆年间也已经流传到江南了,而且经过改造又由南向北辗转流传,《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燕兰小谱》有两句诗:“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指的大概是用唢呐伴奏的柳子腔《锯大缸》,这出戏一直还保留在京剧中,是一出武旦戏。“西梆”也是。梆子腔并不限于山陕两地,清康熙(1662~1722)年间,这种声腔广泛流传,同各地方言和民间艺术结合,逐步形成了各地的梆子剧种。如山东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豫剧、安徽的安庆梆子等等;其他如川剧中的弹剧、粤剧中的“梆黄”都可以看出梆子腔流布的影响。剧曲史家虽然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这种提法不科学,但这个提法本身却是多少可以反映出中国戏曲发展到清代,地方戏曲在全国普遍兴起、广为流传、互相影响的情况。这其中成就*大、流传*广、影响*深远的剧种便是昆曲。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世界遗产名录”,陆续确立了690处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保护区。此后,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九届大会,正式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要求是能够体现人类天才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或者是在历史、艺术、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并且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建立“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个决议,2000年4月申报评审工作正式启动。我国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申报了昆剧、川剧、鼓琴、剪纸和少数民族艺术五个项目。
全世界有35个项目参加评选,经19位国际评委严格评定,*后,19个项目人选。我国的昆曲获得全票通过,名列榜首。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在巴黎总部隆重宣布了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我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张学忠代表中国领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签发的证书。
8月9日,在杭州由文化部艺术司与浙江昆剧院合办的“纪念昆曲传习所80周年暨昆曲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90周年)王传淞(95周年)诞辰活动”的开幕式上,文化部潘振宙副部长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认的证书,颁发给了六大昆剧院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浙江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浙江省永嘉县永昆研究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

昆曲旧事 相关资料

《昆曲摭谈:昆曲旧事》: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瘸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音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昆曲旧事 作者简介

穆凡中,山东人。1936年生,20世纪80年代初定暑澳门。学的是工业民用建筑,干的是土木工程。小时候放学后,常替人管理戏园子,与戏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为圆少年时的文学梦,学人家舞文弄墨。1988年向《澳门报》投稿,至今十八年矣。结集出版了戏剧评论,随笔杂文集《澳门戏剧过眼录》,《东柳西梆》(上下册)。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