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

(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

作者:林冠夫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97-08-01

评分:4.6分

ISBN:722701732x

所属分类:青春文学

书刊介绍

(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 内容简介

中国的小说艺术,发展演进的脉络是清晰的.先秦这一漫长的时代,是中国小说的酝酿萌芽期.从这时起,中国小说逐渐发展壮大,究其源流,大致可以说有三,即:一、史传文学;二、寓言故事;三、神话传说.文言小说在中国小说艺术演进的历史上,有其自身明显的发展脉络.从隋唐到两宋的讲唱平话成为一种文艺样式以来,白话小说成了独立发展的一个分支.此后,中国的小说史,以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条线索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
这部《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的编录,目的是想理出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脉络.但是,这些文言小说大都是散见于历代的各种笔记、随笔、杂俎之中,而这类在古代也被列入小说类的著作,卷帙浩繁,其中的优秀之作,想一网打尽是不可能的.这只能在以后的读书中,有所发现,以充实这个集子的不足.

(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 本书特色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保存完好,全新品相。
★ 32开精装本,全书2668页,326.1万字。
★从《管子》《山海经》《东坡志林》《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清代述异》等210余部著作中收录历代中短篇小说近2000篇。
★古典文学研究员,红学研究会副会长林冠夫主编。
★ 第1版第1次印刷,总印数仅3000套,具有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凡治中国小说史的专家,几乎都提到《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为“小说”一词*见于文献者。但郭庆藩“集释”此语释作“修饰小行,矜持言说,以求高名令问”。从上下文看,郭释是准确的。可见,《庄子》所说的“小说”云云,还不能说是对一种文学样式的概括。
“小说”专指一种文学样式,是两汉之交桓谭的《新论》。日:“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此后,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小说家”类,删刘歆《七略·辑略》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不过,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关于“小说"这个词语的涵义,是相当广泛的,诸如:随笔、杂谈、掌故、考据、遗闻轶事,当然也还有相当于今人所说的小说,都可包罗进去。直到近代,作家、读者和目录学家的文学作品分类中,“小说”就是这样包罗庞杂的一个文学分类概念。
尽管如此,但以今人对于小说的观念,去界定传统的“小说”这个词语所包罗的庞杂内容,仍可理出一条颇为清晰的小说发展脉胳。这样说来,传统的“小说”这个词语,与今人对古代小说的研究和论述,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差异。下文所及的“小说”一语,概取其狭义。
上文已及,中国的小说艺术,发展演进的脉络是清晰的。先秦这一漫长的时代,是中国小说的酝酿萌芽期。从这时起,中国小说逐渐发展壮大,究其源流,大致可以说有三,即:一、史传文学;二、寓言故事;三、神话传说。
史传文学,严格说是史学,属于社会学范畴。但是。作为小说艺术所必不可少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乃至情节构成和环境描写等等,都从史传的写法中获得某种可资借鉴的养份。早期的史传著作,诸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等,着意于调动各种刻画人物的手段,对小说这一艺术门路的形成,无疑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因此,当小说形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后,许多作品仍还带有浓厚的史传色彩。有的作品,甚至究竟归属于史学的野史,抑还是归于文学的小说,往往都难以区分。有的是明显的小说,但它的行文用笔。依然是史传的方式。那些在讲史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小说,与史传更有密切的关系。
先秦的寓言故事,几乎都是当时策士们在论辩游说中即兴编就的论据。虽然不算是独立存在的文学门类,但又有它本身的完整性。这些寓言故事,那意趣横生的情节,故事中蕴含深刻的哲理意味和现实感,对小说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古代神话,包括后来宗教宣传中某些神佛灵应的故事,那种丰富而又奇妙的幻想,也为小说艺术提供了不可缺的素质。
总之,先秦时期小说虽然还只是处在萌芽状态,但却为它后来的发展壮大,直至蔚为大观,从各方吸收养份。
魏晋南北朝时代,志人、志怪小说出现,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才算初具规模。前辈学者们称之为“志人小说”的《世说新语》,称为“志怪小说”的《搜神记》、《幽明录》等集子中,都收有一些颇为可观的小说佳作。如:《李寄》、《卖胡粉女》、《阳羡书生》、《庞阿》、《柏木枕》等,有的在唐传奇作家笔下,经过再创作,成为一代名作。
唐代是小说艺术完全成熟的时代。唐传奇的繁荣,特别是如《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裴航》等的问世,标志着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这些小说(当然不止这几篇),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构成情节,还是环境景物的描写,都具备了近似于现代小说的基本因素。特别是超越纪实的范囿,进行有意识的虚构,即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中所说的“作意好奇”,这是小说创作的一大演进。
尽管,六朝小说中谈神说怪占很大的比例,但六朝人写这些神怪灵异,是出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宣传,相信实有其事,并不是作为小说的虚构。这与唐代传奇的“作意好奇”还是有所不同的。
唐代小说,记录怪异之作也是大量的,而且也还没有完全从六朝的谈神说怪中摆脱出来。但从整体来说,这时已经产生许多名篇佳制,代表小说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到了两宋,中国小说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这就是话本和后来的拟话本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白话小说。话本,即城市生活中讲唱、平话的底本。就现有的文献资料看,讲唱、平话在隋唐时代已经开始了,逐渐成为专门职业,到宋代还分出若干家数。那些讲唱艺人演出时使用的底本,即所谓话本,文人们也时有拟作,即拟话本,在小说史上成为颇具势力的一支。
两宋到元明,文人案头的文言小说,有所衰替。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虽然数量不少,且也有宋传奇的《梅妃传》、《谭意哥传》和明代的文言小说集《剪灯新语》等,但其风采韵味,与唐人传奇相比,都是逊色多多了。
到了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艺术推向顶峰。这部小说集,收蒲松龄毕生的文言小说创作,其中许多精品,所写的虽然或是灵鬼狐妖,或是花精木怪,但又无不是活生生的人。描摹的虽是鬼蜮世界,却又引起读者对现实人间的无穷联想。当我们阅读这部绝世之作的时候,不能不惊叹蒲松龄神奇的笔墨魅力。
清代的文言小说,还有包罗略杂的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袁枚《子不语》,沈起凤《谐铎》,宣鼎《夜雨秋灯录》,王韬《淞隐漫录》,以及《聊斋志异》的仿作《萤窗异草》、《留仙外史》等等。这里例举的,仅仅只是大量文言小说集中的少数几部,而这些集子里的各篇,思想艺术水准也都高下不一。但是,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群星灿烂,形成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一个新高潮。
总之,中国的文言小说,在中国小说艺术演进的历史上,有其自身明显的发展脉络。前面我们提到过.从隋唐到两宋的讲唱平话成为一种文艺样式以来,白话小说成了独立发展的一个分支。此后,中国的小说史,以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条线索并行发展。尽管两者之问的盛衰状不尽一致,但又不是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涉。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此中*明显的表现,就是白话小说有不少是取材于文言小说,经过改编使之适应于书场的演出。而文人的案头创作,又是白话小说中的某些佳作,浓缩为文言小说。

(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前言

凡治中国小说史的专家,几乎都提到《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为"小说"一词*见于文献者.但郭庆藩"集释"此语释作"修饰小行,矜持言说,以求高名令问".从上下文看,郭释是准确的.可见,《庄子》所说的"小说"云云,还不能说是对一种文学样式的概括.
"小说,,专指一种文学样式,是两汉之交桓谭的《新论》.日:"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此后,班固《汉书.艺文志》列"小说家"类,删刘歆《七略·辑略》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不过,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关于"小说"这个词语的涵义,是相当广泛的,诸如:随笔、杂谈、掌故、考据、遗闻轶事,当然也还有相当于今人所说的小说,都可包罗进去.直到近代,作家、读者和目录学家的文学作品分类中,"小说"就是这样包罗庞杂的一个文学分类概念.
尽管如此,但以今人对于小说的观念,去界定传统的"小说"这个词语所包罗的庞杂内容,仍可理出一条颇为清晰的小说发展脉胳.这样说来,传统的"小说"这个词语,与今人对古代小说的研究和论述,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差异.下文所及的"小说"一语,概取其狭义.
上文已及,中国的小说艺术,发展演进的脉络是清晰的.先秦这一漫长的时代,是中国小说的酝酿萌芽期.从这时起,中国小说逐渐发展壮大,究其源流,大致可以说有三,即:一、史传文学;二、寓言故事;三、神话传说.
史传文学,严格说是史学,属于社会学范畴.但是.作为小说艺术所必不可少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乃至情节构成和环境描写等等,都从史传的写法中获得某种可资借鉴的养份.早期的史传著作,诸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等,着意于调动各种刻画人物的手段,对小说这一艺术门路的形成,无疑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因此,当小说形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后,许多作品仍还带有浓厚的史传色彩.有的作品,甚至究竟归属于史学的野史,抑还是归于文学的小说,往往都难以区分.有的是明显的小说,但它的行文用笔.依然是史传的方式.那些在讲史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小说,与史传更有密切的关系.
先秦的寓言故事,几乎都是当时策士们在论辩游说中即兴编就的论据.虽然不算是独立存在的文学门类,但又有它本身的完整性.这些寓言故事,那意趣横生的情节,故事中蕴含深刻的哲理意味和现实感,对小说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古代神话,包括后来宗教宣传中某些神佛灵应的故事,那种丰富而又奇妙的幻想,也为小说艺术提供了不可缺的素质.
总之,先秦时期小说虽然还只是处在萌芽状态,但却为它后来的发展壮大,直至蔚为大观,从各方吸收养份.
魏晋南北朝时代,志人、志怪小说出现,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才算初具规模.前辈学者们称之为"志人小说"的《世说新语》,称为"志怪小说"的《搜神记》、《幽明录》等集子中,都收有一些颇为可观的小说佳作.如:《李寄》、《卖胡粉女》、《阳羡书生》、《庞阿》、《柏木枕》等,有的在唐传奇作家笔下,经过再创作,成为一代名作.
唐代是小说艺术完全成熟的时代.唐传奇的繁荣,特别是如《柳毅传》、《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裴航》等的问世,标志着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这些小说(当然不止这几篇),无论是塑造人物形象,构成情节,还是环境景物的描写,都具备了近似于现代小说的基本因素.特别是超越纪实的范囿,进行有意识的虚构,即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中所说的"作意好奇",这是小说创作的一大演进.
尽管,六朝小说中谈神说怪占很大的比例,但六朝人写这些神怪灵异,是出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宣传,相信实有其事,并不是作为小说的虚构.这与唐代传奇的"作意好奇"还是有所不同的.
唐代小说,记录怪异之作也是大量的,而且也还没有完全从六朝的谈神说怪中摆脱出来.但从整体来说,这时已经产生许多名篇佳制,代表小说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到了两宋,中国小说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这就是话本和后来的拟话本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白话小说.话本,即城市生活中讲唱、平话的底本.就现有的文献资料看,讲唱、平话在隋唐时代已经开始了,逐渐成为专门职业,到宋代还分出若干家数.那些讲唱艺人演出时使用的底本,即所谓话本,文人们也时有拟作,即拟话本,在小说史上成为颇具势力的一支.
两宋到元明,文人案头的文言小说,有所衰替.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虽然数量不少,且也有宋传奇的《梅妃传》、《谭意哥传》和明代的文言小说集《剪灯新语》等,但其风采韵味,与唐人传奇相比,都是逊色多多了.
到了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艺术推向顶峰.这部小说集,收蒲松龄毕生的文言小说创作,其中许多精品,所写的虽然或是灵鬼狐妖,或是花精木怪,但又无不是活生生的人.描摹的虽是鬼蜮世界,却又引起读者对现实人间的无穷联想.当我们阅读这部绝世之作的时候,不能不惊叹蒲松龄神奇的笔墨魅力.
清代的文言小说,还有包罗略杂的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袁枚《子不语》,沈起凤《谐铎》,宣鼎《夜雨秋灯录》,王韬《淞隐漫录》,以及《聊斋志异》的仿作《萤窗异草》、《留仙外史》等等.这里例举的,仅仅只是大量文言小说集中的少数几部,而这些集子里的各篇,思想艺术水准也都高下不一.但是,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群星灿烂,形成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一个新高潮.
总之,中国的文言小说,在中国小说艺术演进的历史上,有其自身明显的发展脉络.前面我们提到过.从隋唐到两宋的讲唱平话成为一种文艺样式以来,白话小说成了独立发展的一个分支.此后,中国的小说史,以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条线索并行发展.尽管两者之问的盛衰状不尽一致,但又不是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涉.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此中*明显的表现,就是白话小说有不少是取材于文言小说,经过改编使之适应于书场的演出.而文人的案头创作,又是白话小说中的某些佳作,浓缩为文言小说.
我们这部《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的编录,目的是想理出中国文言小说的发展脉络.但是,这些文言小说大都是散见于历代的各种笔记、随笔、杂俎之中,而这类在古代也被列入小说类的著作,卷帙浩繁,其中的优秀之作,想一网打尽是不可能的.这只能在以后的读书中,有所发现,以充实这个集子的不足.

%

(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 目录

上篇
管子
傅马栈*难
驳象虎疑
晏子春秋
社鼠
酒酸不售
墨子
楚王好细腰
越王好勇士
列子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薛谭学讴
韩娥善歌
纪昌学射
攫金
亡铁
歧路亡羊
九方皋相马
杨布打狗
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
揠苗助长
攘鸡者
齐人妻妾
学弈
庄子
不龟手之药
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丑女效颦
望洋兴叹
陷井之蛙
鲁侯养鸟
疴偻承蜩
匠石运斤
涸辙之鲋
屠龙术
尹文子
宣王好射
献山雉
献玉
盗与殴
公孙龙子
楚人得弓
苟子
涓蜀梁
欹器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
和氏之璧
纣为象箸
赵襄主学御
三虱争讼
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
棘刺母猴
画犬难
卜妻为挎
郑人买履
矛盾
守株待兔
吕氏春秋
竭池求珠
孔子马逸
刻舟求剑
掣肘
奇鬼
掩耳盗钟
战国策
两虎相斗
曾母投杼
画蛇添足
惊弓之鸟
狐假虎威
骥见伯乐
南辕北辙
千金买马首
鹬蚌相争
穆天子传
山海经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刑天
……
中篇
仙传拾遗
鬼谷先生
萧史
徐福
王次仲
阳翁伯
万宝常
寒山子
田先生
杜阳杂编
玉辟邪
元载
姜公辅
卢眉娘
倭人
文宗
王沐舒元谦
元藏几
日本王子
罗浮先生
同昌公主
迎佛骨
开元天宝遗事
牵红丝娶妇
鹦鹉告事-
传书燕
幽闲鼓吹
万寿公主
长安米贵
钱可通神
闻奇录
画工
灵怪录
郑生
纂异记
张生
乐府杂录
杨志
忽雷
李谟
唐老子
傀儡子
松窗杂录
李白
李隆基
李正封
狄仁杰
玉泉子一
裴度失印
邓敞
李福
赵棕-
翁彦枢
郑路女
吕元膺
刘景一
裴弘泰
郑畋
郑余庆
金华子
李景让
周宝
李郢
王师范
曹拮休
玉堂闲话
发螺盗
杀妻者
村妇
刘崇龟
葛周
歌者妇
胡令
灌园要女
桂苑丛谈
囊中猪头
赏心亭
方竹杖
李全皋
沙弥解诗
甘露亭
王积薪
唐摭言
王播
裴度
孙泰
包谊
郭元振
熊执易
李白
柳公权
王勃
李昂
湛贲
牛僧孺
李固言
贺拔基
胡证
宣慈寺门子
姚岩杰
李贺
李舟
……
下篇
古今谭概-
倪瓒洁癖
米颠拜石
沈屯子之忧
迂公别记
惊潮
陈音恍惚
焚僧
卜人名著
讹传选童男女
武人解诗
怕那 溘然
焚琴煮鹤
健啖者
米芾与杨次公
神像作薪
富弼郊行
洗马
唐寅入华府
祝枝山书墓文
风流学士
害人反害已
千斤力士
势利交
状元题句光禄赋诗
辟盗
胡汲仲审案
口吃慧士
请郎君避道
唐寅与烧银术士
千金买 头肠蹄
考生权宜
拆字
刘山叟寻女
虞初新志
大铁椎传
卖酒者传
秋声诗自序
汤琵琶传
李一足传
孝贼传
小青传
汪十四传
马伶传
李姬传
丁药园外传
陈小怜传
换心记
丐者王翁传
雷州盗记
秦淮健儿传
林四娘记
书戚三郎事
记 盗
剑侠传
毛女传
王义士传
烈狐传
八大山人传
啸翁传
彭望祖传
宝婺生传
北墅奇书(三、四)
圆圆传
湖蠕杂记(二、四)
再来诗谶记
看花述异记
补张灵崔莹合传
记吴六奇将军事
事觚(四、五、六)
名捕传
虞初续志
阎典史传
……
%

(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 节选

%

(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 作者简介

林冠夫,(1936.12―),红楼梦所研究员。浙江永嘉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该校中文系研究生,1965年毕业。曾先后在中国影协、国务院文化组等单位工作,1975年调本院。

(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 目录

上篇
管子
傅马栈*难
驳象虎疑
晏子春秋
社鼠
酒酸不售
墨子
楚王好细腰
越王好勇士
列子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薛谭学讴
韩娥善歌
纪昌学射
攫金
亡铁
歧路亡羊
九方皋相马
杨布打狗
孟子
五十步笑百步
揠苗助长
攘鸡者
齐人妻妾
学弈
庄子
不龟手之药
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丑女效颦
望洋兴叹
陷井之蛙
鲁侯养鸟
疴偻承蜩
匠石运斤
涸辙之鲋
屠龙术
尹文子
宣王好射
献山雉
献玉
盗与殴
公孙龙子
楚人得弓
苟子
涓蜀梁
欹器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
和氏之璧
纣为象箸
赵襄主学御
三虱争讼
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
棘刺母猴
画犬难
卜妻为挎
郑人买履
矛盾
守株待兔
吕氏春秋
竭池求珠
孔子马逸
刻舟求剑
掣肘
奇鬼
掩耳盗钟
战国策
两虎相斗
曾母投杼
画蛇添足
惊弓之鸟
狐假虎威
骥见伯乐
南辕北辙
千金买马首
鹬蚌相争
穆天子传
山海经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刑天
……
中篇
仙传拾遗
鬼谷先生
萧史
徐福
王次仲
阳翁伯
万宝常
寒山子
田先生
杜阳杂编
玉辟邪
元载
姜公辅
卢眉娘
倭人
文宗
王沐舒元谦
元藏几
日本王子
罗浮先生
同昌公主
迎佛骨
开元天宝遗事
牵红丝娶妇
鹦鹉告事-
传书燕
幽闲鼓吹
万寿公主
长安米贵
钱可通神
闻奇录
画工
灵怪录
郑生
纂异记
张生
乐府杂录
杨志
忽雷
李谟
唐老子
傀儡子
松窗杂录
李白
李隆基
李正封
狄仁杰
玉泉子一
裴度失印
邓敞
李福
赵棕-
翁彦枢
郑路女
吕元膺
刘景一
裴弘泰
郑畋
郑余庆
金华子
李景让
周宝
李郢
王师范
曹拮休
玉堂闲话
发螺盗
杀妻者
村妇
刘崇龟
葛周
歌者妇
胡令
灌园要女
桂苑丛谈
囊中猪头
赏心亭
方竹杖
李全皋
沙弥解诗
甘露亭
王积薪
唐摭言
王播
裴度
孙泰
包谊
郭元振
熊执易
李白
柳公权
王勃
李昂
湛贲
牛僧孺
李固言
贺拔基
胡证
宣慈寺门子
姚岩杰
李贺
李舟
……
下篇
古今谭概-
倪瓒洁癖
米颠拜石
沈屯子之忧
迂公别记
惊潮
陈音恍惚
焚僧
卜人名著
讹传选童男女
武人解诗
怕那 溘然
焚琴煮鹤
健啖者
米芾与杨次公
神像作薪
富弼郊行
洗马
唐寅入华府
祝枝山书墓文
风流学士
害人反害已
千斤力士
势利交
状元题句光禄赋诗
辟盗
胡汲仲审案
口吃慧士
请郎君避道
唐寅与烧银术士
千金买 头肠蹄
考生权宜
拆字
刘山叟寻女
虞初新志
大铁椎传
卖酒者传
秋声诗自序
汤琵琶传
李一足传
孝贼传
小青传
汪十四传
马伶传
李姬传
丁药园外传
陈小怜传
换心记
丐者王翁传
雷州盗记
秦淮健儿传
林四娘记
书戚三郎事
记 盗
剑侠传
毛女传
王义士传
烈狐传
八大山人传
啸翁传
彭望祖传
宝婺生传
北墅奇书(三、四)
圆圆传
湖蠕杂记(二、四)
再来诗谶记
看花述异记
补张灵崔莹合传
记吴六奇将军事
事觚(四、五、六)
名捕传
虞初续志
阎典史传
……

(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 节选

(精)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全三册) 作者简介

林冠夫,(1936.12―),红楼梦所研究员。浙江永嘉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该校中文系研究生,1965年毕业。曾先后在中国影协、国务院文化组等单位工作,1975年调本院。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