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实验指导

植物学实验指导

作者:叶创兴/冯虎元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6-02-01

评分:5分

ISBN:7302119449

所属分类:自然科学

书刊介绍

植物学实验指导 目录

植物学实验须知
实验一校园植物观察:植物的各大类群和多样性
实验二光学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实验三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附:徒手切片法
实验四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五植物的组织
开放性实验一植物的组织
实验六根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实验七茎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开放性实验二次生分生组织和次生生长
实验八叶的构造及其形态
开放性实验三不同生境植物的叶,C和C植物
实验九花、花序、雌雄蕊的结构和发育
实验十植物胚胎发育和种子的结构与类型
实验十一果实的结构和类型
实验十二蓝藻门、裸藻门、甲藻门、硅藻门、绿藻门
附:碴藻的酸处理
实验十三红藻门与褐藻门
开放性实验四藻类植物的采集及检索
实验十四黏菌门与卵菌门
实验十五真菌门:接合菌亚门与子囊菌亚门
附:子囊菌的钩状体联合过程
实验十六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
附:(一)真菌三类孢子
(二)担子菌的锁状联合
实验十七地衣与苔藓植物门
开放性实验五苔藓植物的观察、采集、检索以及苔藓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实验十八拟蕨类植物:石松亚门、水韭亚门、松叶蕨亚门、楔叶蕨亚门
实验十九真蕨亚门
附:真蕨纲植物分类依据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二十裸子植物: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紫杉纲、买麻藤纲
实验二十一双子叶植物:离瓣花类(一)(木兰科、樟科、毛茛科、
桑科、金缕梅科、杨柳科)
实验二十二双子叶植物:离瓣花类(二)(石竹科、锦葵科、十字花科、蔷薇科)
实验二十三双子叶植物:离瓣花类(三)(豆科、大戟科、桃金娘科、伞形花科)
实验二十四双子叶植物:合瓣花类(一)(夹竹桃科、萝摩科、茄科、旋花科)
实验二十五双子叶植物:合瓣花类(二)(茜草科、马鞭草科、唇形科、菊科)
实验二十六单子叶植物(一)(百合科、石蒜科、天南星科、泽泻科)
实验二十七单子叶植物(二)(禾本科、莎草科、姜科、兰科)
开放性实验六种子植物
植物检索表的使用和编制
实验二十八利用DNA序列标记的分子系统学实验(上)
附:溶液配方
实验二十九利用DNA序列标记的分子系统学实验(下)
实验三十利用ISSR标记检测植物的种群遗传多样性
附:(一)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指标
附:(二)溶液配方
实验三十一植物标本制作技术
实验三十二植物材料的石蜡切片法
实验三十三现代植物孢粉的制备和观察
实验三十四化石孢粉的制备和观察
实验三十五化石植物叶表皮的制备和观察
实验三十六木化石的制备和观察
附录一常用术语解释
附录二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常见维管植物名录
一、华南地区常见维管植物名录
二、西北地区常见种子植物名录
附录三芽、叶、花、果形态图版

植物学实验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36个实验和6个开放性实验,这些实验较好地涵盖了植物形态解剖基础和系统分类学的基本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同时也安排了一些植物分子系统学等创新性和前瞻性实验内容。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兼顾南北不同地区的植物;在实验安排上,注意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时间,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书还编入了植物检索表的编制,植物标本制作方法,石蜡切片技术,现代孢粉和化石孢粉的制备,化石植物叶表皮和木化石观察材料的制备等实验。书后附录了植物学常用术语解释,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常见的植物种类名录,以及从营养器官到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结构彩色图版,为使用本教材的师生提供方便。
本教材适合生命科学各专业植物学实验教学使用,也可供农业、林业院校、中医药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前言]植物学是生命科学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学好植物学将使他们终生受益。一段时间以来,包括植物学在内的传统学科课程内容被大大压缩,授课时间大大缩短,这种做法将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植物学尽管是历史*悠久的学科,它积淀了丰富的描述性的知识,但不等于植物学科在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的面前就已经无所作为了,更不能说在植物学科结合传统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时就应该是被动的。我们不能指望具有残缺的动、植物学及其他基础学科知识的学生去发展生命科学;另一方面,从国家整体的利益来看,传统学科不但有存在的必要,而且也需要进一步发展。高校传统学科教学已经出现了值得注意的现象,如动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课开不出来了,原因是缺乏合格的指导实习的教师,从事动植物学教学的教师不认识动植物。有一个笑话,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博士,也已晋升为教授了,对姜科的郁金Curcumaaromatica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时,把它的根状茎当作药用部分来分析,结果发现它的化学成分和药典的记载不同。后来一个从事了几十年植物采集的工程师告诉他,中药郁金是郁金根状茎rhizome上的块根tuber,其根状茎中药称为姜黄,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两种不同器官。据我所知,国外在全力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学科,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植物标本400万号,昆虫标本800万号,英国大英博物馆馆藏植物标本800万号,都得到妥善的保管。植物学科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别的不说,单是光合作用的机理以及模拟光合作用过程这一世界大难题的解决,就可以解决世界面临的能源、粮食、人口爆炸等大问题。国家的建设需要植物学科,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看到无论生物的五界系统还是六界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占了极为主要的部分,由它们派生出无数的分支学科和众多的行业,我们不能只看到支流而看不到主流,更不能忽视源头,出现错觉。当一些学校对传统学科减少学时,压缩实验课时,我们却在加强植物学教学。比如,中山大学的植物学课程授课学时总共有144,理论课与实验课为1比1,各为72学时,尚有8天时间的野外实习,把实践教学摆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中山大学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源于他们的前辈,如张宏达、吴印禅、辛树炽、张超常、朱婉嘉、王伯荪、曾沛等,他们都是对中国植物学发展有大贡献的人,由他们课业授徒的后继者李植华、钟恒、刘兰芳、黄云晖、缪汝槐等,在实践性教学中做出了创造性的工作,早年他们自绘图纸,与细木工一起,制作了可拆卸的具缘纹孔模型、花图式、被子植物双受精,用泥加纸筋制作了鹤顶兰合蕊柱的模型、角甲藻和衣藻的模型;李植华与钟恒还工于字画,亲手绘制了无数的插图和挂图,在过去和现在的教学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已将他们的绘图、模型全部拍摄成数码照片,在课堂上继续发挥作用。尤其是我们在编写教材时还引用着他们精心绘制的图,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常令我们叹为观止,他们的敬业精神,提掖后学,对教学的投入和一丝不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在这本植物学教材中,有相当部分插图的原图均来自钟恒、李植华、刘兰芳,尤其是钟恒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过的实验指导教材中的草图(经重描后引用),我们对这些老前辈除了敬仰和感激外,别无其他。谢庆建先生重新誊绘并对插图上色,本教材编者亦深表谢忱。植物学实验指导这本教材是中山大学与兰州大学的同行共同编写的,一在东南,一在西北,横跨了半个中国,因此也可以说是两所大学热诚和亲密无间合作的结晶。参与编写的作者众多,但本教材的编写却渊源甚远,长期使用的内部实验教材是我们编写的*初蓝本,它凝聚了在世的甚或过世了的前辈的心血,因此作为后辈,我们具名编写了这本实验教材,也无丝毫的窃喜之心,也许它更应作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新老教师们的共同作品。教材编写的重点在于较为充分地介绍植物学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同时也加入了分子系统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植物研究中常用的各类植物标本制作、石蜡切片技术、孢粉的制备、化石植物观察材料的制备等。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常见的植物种类作为附录收入,植物形态彩图见书后插图。植物学的常用术语也包括在教材中。这本教材编写的初衷并非求全,但我们也希望涵盖在流行植物学实验教材中所未编入的内容。我们尝试用彩色插图来使本教材增色,然而它的出版却有赖于出版者的大气,我们所遇到的就是大气的清华大学出版社,他们并不因为我们偏远而忽略我们,相反热诚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因而作为编者,我们对他们非常感谢。植物学的实验指导,其内容并不能排除验证性的内容,对知识创新的理解不能太狭隘。任何知识都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后继者的工作是在开拓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后继者的创新,很可能也是在继承上的创新,一代一代的继承,一代一代的创新,人类开拓知识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有可能更快地达到新的高度。因此我们不太赞同反对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提法,比如对人体解剖,各个器官的位置和数目只有通过解剖逐一验证后,才能使一名临床医学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知识,它似乎容不得丝毫的“创造性”,如同鲁迅在学医绘解剖图时为了好看把一条血管稍稍移动了一下,遭到他的老师的批评一样。用得上一句老话: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实验内容中,我们十分重视它的基本知识,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如在系统学实验中加入了检索未知植物的内容,并且也插入了一些开放性实验的内容,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实践学习的时间,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各个学校在使用时对这些内容可以灵活掌握。本教材形态解剖部分实验由辛国荣、黎运钦重编,原稿由李筱菊、冯虎元提供;孢子植物部分实验由刘蔚秋重编,原稿由李筱菊、冯虎元提供;种子植物部分实验由石祥刚重编,原稿由叶创兴、冯虎元提供;分子植物系统学实验由黄椰林编写;植物化石实验由金建华编写,植物标本制作由冯虎元编写,植物石蜡切片法、现代植物孢粉的制备和观察由叶创兴编写。全书由叶创兴统稿。我们十分欢迎国内高校同行使用我们编写的教材,我们虽然也希望编写一本自由度较大,可供各校选择内容的植物学实验教材,但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实验植物取材千差万别,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又由于我们偏于一隅,远离我国的学术中心,而且限于笔者的孤陋寡闻,错误之处可能存在不少。总之,我们希望使用者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再版时得以改正。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