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调控论 目录
**章 导 论
**节 什么是金融宏观调控
一、什么是金融
二、什么是宏观调控
三、什么是金融宏观调控
第二节 金融宏观调控的历史发展
一、金融宏观调控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
二、金融宏观调控的源头:罗斯福新政
三、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演进..
一、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源头:凯恩斯的《通论》
二、凯恩斯主义者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
三、中国的金融宏观调控理论研究
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内容与体系框架
一、本书的基本内容
二、本书的体系框架
第五节 本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一、本书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金融宏观调控主体.
**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理论探索
二、现实考察
三、若干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一、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与金融
二、中央银行地位的变化
第三节 中央银行职能辨析
一、关于中央银行职能的种种观点
二、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再认识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
一、通货和存款货币的创造
二、基础货币
三、货币乘数
第五节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问题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提出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发展阶段
三、影响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因素
四、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问题
第三章 金融宏观调控对象
**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宏观调控对象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体制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宏观调控对象:信贷规模
三、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宏观调控是通过两大计划实现的
第二节 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金融宏观调控对象
一、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学术界关于金融宏观调控对象的讨论
三、简要评论
第三节 转轨经济时期金融宏观调控对象的多维透视
一、从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看金融宏观调控对象
二、从金融调控变量看金融宏观调控对象
三、从中央银行业务操作看金融宏观调控对象
四、从未来趋势看金融宏观调控对象
第四章 金融宏观调控的理论前提(I):货币供求理论
**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需求若干概念辨析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演进
三、简要评论
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二、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
三、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中国的货币供求理论研究
一、中国的货币需求理论研究
二、中国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第五章 金融宏观调控的理论前提(Ⅱ):货币均衡理论
**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一、货币均衡
二、货币非均衡
三、从货币非均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
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
一、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二、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紧缩效应
第三节 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二、通货膨胀的测度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四、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四节 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二、我国是否存在通货紧缩
三、通货紧缩的原因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
第五节 中国货币均衡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的货币均衡和社会总供求均衡理论:“三平”理论
二、改革开放初期关于经济环境问题的讨论
三、我国转轨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问题
第六章 金融宏观调控的理论前提(Ⅲ):货币的性质
**节 货币性质认识的历史演进
一、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论
二、货币非中性的先驱人物及观点
三、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观点
四、20世纪货币中性论的回潮:弗里德曼、卢卡斯
五、凯恩斯主义者的货币非中性观点
第二节 对货币性质的重新审视
一、对货币性质诸观点的简要评论
二、对货币性质的重新审视
第三节 货币性质的经验实证
一、货币非中性的中国验证
二、简短的结论
第七章金融宏观调控的理论前提(Ⅳ):货币供给的性质
**节 货币供给的性质:理论述评
一、西方经济学界:“内生论”与“外生论”之争
二、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供给性质的讨论
第二节 对货币供给性质的再认识
一、不同币材状况下货币供给的性质
二、不同经济体制背景下货币供给的性质
三、从货币供给结构看货币供给的性质
四、从货币供给机制看货币供给的性质
第三节 关于货币供给性质的结论
一、内生论与外生论的基本差异
二、关于货币供给性质的结论
第八章 金融宏观调控的理论前提(V):菲利普斯曲线的价值
**节 菲利普斯曲线的演进
一、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二、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
四、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有效论
五、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讨论
第二节 菲利普斯曲线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价值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实证
一、美、英、日、韩、瑞典诸国与中国台湾的菲利普斯曲线
二、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简短的结论
第九章 货币政策目标
**节 西方: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及其矛盾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二、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含义
三、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容性和相克性
第二节 中国:三大流行观点及其争鸣
一、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金融体制改革背景
二、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再审视
一、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进
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再审视
三、如何看待通货膨胀目标制
第四节 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方法
二、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
第十章 货币政策工具
**节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再贴现率
三、公开市场业务
第二节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他工具
一、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再认识
一、货币政策有无结构性调控功能
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究竟在哪里
第四节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进
二、现行货币政策工具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
一、存款准备金
二、再贴现
三、公开市场业务
四、基准利率
五、中央银行再贷款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节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三、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理论分歧
第二节 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中介指标的选择
一、选择操作目标和中介指标的标准
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三、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一、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诸种观点
二、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三、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选择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环境
**节 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一、中国的货币化率
二、中国的金融相关比率
第二节 企业的自我约束程度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
第四节 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第五节 财政预算的自我约束程度
第六节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
第七节 中国货币政策环境的简要总结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效应
**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
一、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
二、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讨论
三、简要评论
第二节 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
一、弗里德曼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标志的观点
二、弗里德曼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的观点并不正确
三、衡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
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
一、对我国21年货币政策有效性状况的基本评价
二、影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三、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第十四章 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节 金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类型
三、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四、金融风险的成因和防范
第二节 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二、金融创新的原因辨析
第三节 金融监管
一、金融监管的含义与必要性
二、金融监管的内容
三、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金融风险、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
一、金融风险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
三、金融监管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
第十五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节 封闭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一、从财政、银行的起源谈起
二、对财政和银行关系的再认识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与配合的基础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
一、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三、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四、牙买加体系
五、欧元与欧洲货币体系
六、对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评论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一、现行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附录:
读书与写作
教学与科研
大师与匠人
做学问的境界与层次
肩负起中国经济学家的崇高使命
教学科研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之我见
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
提高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
货币银行学向何处去
论货币银行学及其建设
略论金融学科及其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金融调控论 内容简介
本书所探讨的内容包括金融宏观调控主体,金融宏观调控对象,金融宏观调控的理论前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