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追梦年华、疑惑与反思、耕耘心路、山路弯弯、缘结大巴山、林场的歌、动荡年代等章节的内容。
因为研究上山下乡史的缘故,这些年我结交了不少知青朋友。《无声的群落》的编委卢晓蓉和邓鹏二位,虽相识较晚,却称得上一见如故。这与其说是缘分,倒不如说是思想的契合。
从一九六二年正式把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列入国家计划到一九七九年这场运动接近尾声,十七年里一共有一千七百七十六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文革”前下乡的将近一百三十万。这一百三十万人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真正意义的“老知青”。一九六四一一九六五年,两万多名重庆知识青年到四川东北部的大巴山这落户,邓鹏和卢晓蓉也在其中。俯仰之间,四十年过去了,大巴山知青已不再年轻,但这个群体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却依旧当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他们终于在*近完成了五十余万字的回忆文集《无声的群落》。捧读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我曾夜不成寐;主人公的坎坷命运,令我热泪涟涟。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青题材的出版物据说已有百种之多,其中不少出自四川知青的手笔。《知青档案》、《知青岁月》、《红土热血》、《蹉跎与崛起——五十五位知青的人生道路》、安知《知青沉浮录》、邓贤《中国知青梦》、火木与梦想——中国知青二十五年史》、费声《热血冷泪 ——世纪回顾中的中国知青运动》,都是其中脍炙人口之作。还应该提到戴思杰的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部获得法国文学大奖的小说,使知青话题拥有了更广泛的读者。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作者,没有一个是“文革 ”以前下乡的老知青;集体性回忆文章中,也罕有老知青的作品,这无疑是知青研究的一个重大缺憾。而《无声的群落》收集了大巴山的重庆老知青近百篇文章,是老知青这个群体**部大规模的回忆录,其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细节生动、视野广阔、文风朴实,在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献中独树一帜。唯其如此,它对研究中国知青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当时中学的政治教育与“阶级路线”的推行、组织下乡的政策和手段、知青的安置方式与社办农场、“文革”初期的知青返城风、造反动机与造反过程等问题,在迄今为止的相关出版物中,或者浅尝辄止,或则语焉不详。《无声的群落》记录的大量事实,为还原“文革”前的上山下乡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手材料。
不同形式的作品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满足读者日益多元的需求。但就我本人讲,*看重的还是切近历史之作。戴思杰的小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以两个知青与一个农村小裁缝的感情纠葛为线索,展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冲突,自有它的价值。但文学可以“创造” ,当作者虚构出小裁缝在巴尔扎克小说感召下毅然逃离农村,去大城市寻找新生活这样一个“光明”的结尾,却未免离奇。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不要说几亿农民被各种有形无形的枷锁牢牢束缚在公社的土地上,就是上千万下乡知青,又何尝有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那是一个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喧嚣中亢奋地制造人间灾难的时代,只要你直面那段历史,就难以摆脱梦魇的沉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掀起初澜之际,正值祭起“阶级斗争”大旗之时。一九六二年,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阶段仍然存在阶级、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以后,一部分出身 “不好”学生的处境明显恶化。腐朽的血统论一旦与阶级斗争理论相融接,势必在青年中间制造出不同的等级。于是,出身“不好”的学生,无论学习如何优异、品行如何高尚,参加升学考试只有落榜一途。当这部分青年的升学、就业之路变得日益狭隘时,另外一条据说可以使其“革命化”的“光明大道”摆在他们面前,也就是那场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这部分青年构成了“文革”以前上山下乡运动的主力。赴新疆支边的十万上海知青中,多达百分之七十是所谓“资本家”、“右派”等家庭的子女;在湖南长沙的下乡知青中,出身“不好”者占有同样高的比例;在北京 、重庆等大城市的老知青当中,情况大同小异。被扼杀的思想先驱遇罗克,几次高考成绩优秀,只是因为出身的关系,名落孙山。他后来下过北京郊区农场,当过临时教员,不管他怎么努力,出身带来的歧视始终如影随形。为此,他撰写了振聋发聩的《出身论》,公开挑战不可一世的“血统论”,为唤醒走火入魔的“革命群众”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无声的群落》的作者多数正是当年“血统论”淫威肆虐下的受害者,因为家庭出身“不好”,早在学生时代,就被打入政治的另册,瘦弱的双肩从此承受起父一辈、子一辈的苦难。他们中许多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却被过早地剥夺了升学、就业乃至迁徙的权利。在本书的许多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自己选择上山下乡道路时的无奈和到农村后的坎坷与艰难,更通过他们和他们的家庭那些不幸的经历,揭示了阶级斗争理论对中华民族造成的损害。
在撰写《中国知青史——大潮》这本书时,我曾重点探讨了“血统论” 这个历史现象。在遭受“血统论”茶毒的众多无辜者中,知青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仅当时农村,就有多达几千万的“黑五类”子女,他们的悲惨命运比起知青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时至今日,人们对这段惨痛历史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史学工作者中,也鲜有人关心这些弱者的命运。但一叶可以知秋,一斑可以窥豹,感谢《无声的群落》的作者,他们沉重的记忆,为历史留下了新的证言。诚如主编邓鹏在《前言》中所言:“《无声的群落》的文章是老知青人生经历的忠实写照,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史,也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可以预言:这些证词般的文字必将成为社会史学和文学创作的无价之宝。”
几年前,一位从事考古的学者跟我聊天时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你看,你们知青对过去念念不忘,这些年居然写了那么多关于上山下乡的东西;再看看我们这批人:当初在大学挨整,以后被送到农村‘改造’,接着上‘ 五七干校’,‘臭老九’的帽子一戴就是多少年,但回过头一看,却几乎没有给历史留下什么记忆。”言罢连呼“惭愧”。的确,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各色人群中,大概只有知青没有放弃自己的历史责任。知青的书籍长久不衰,从回忆到口述,从小说到历史,形式多样,相得益彰。在中国,这大概算是一个奇迹。奇迹不仅在于它的数量,更在于它的过程,即以一种民间的力量,渐进式地推翻了有关上山下乡运动的一切权威的武断,修正、补充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这个重要篇章。
众多知青参与到历史的回忆,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它使少数人把持的文学和史学从象牙之塔走出,去接近民众,把握时代的脉搏,并且重新焕发出生机。《无声的群落》的出版就是一个明证。
周作人卷-雨天的书-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本书特色 周作人的文章属于*耐看的一类,声名远远高于同代的作家。他将思想家的意绪和艺术家的灵感汇于一身,以小品...
告诉我,你怎样去生活 本书特色 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随同第二任丈夫马克斯·马洛温前往中东地区,在当地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于是,阿...
蒋勋说文学之美-(全5册)-赠送《生命的善之美》讲座光盘 本书特色 本套装包括五本图书:《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从到陶渊明》、《蒋勋说文学...
第六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集 本书特色 北京文学月刊社编著的《第六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收录了阎纲、陈奕纯、王十月等作家的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内容包括《孤魂无主...
孩子.我们一起读诗 本书特色 乐读编的《孩子我们一起读诗(精)》甄选了诗歌 史上100位诗歌巨匠,力图通过他们100首风格迥异的 诗作,表现其在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小说中国-张贤亮作品典藏-散文卷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家张贤亮的“文学性政论随笔”,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改革的观点、理念及思虑,文风尖锐犀利而又密实老辣。张贤亮作为...
(精)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湘军志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湘...
四库释家集成(上中下)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1994年6月1版1印,同心出版社出版★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首任所长兼研究员吴立民撰写序言★ 11部包括《弘明...
《梁文道:我读》内容简介:《梁文道:我读》是基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而来的,这个节目通过主持人每天介绍一《梁文道:我
《吉檀迦利》内容简介:《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集,共103首。整部诗集,在情感与结构上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是遭
中国书籍文学馆·轻散文卷:纸上滋味 本书特色 书写着自己故乡的清风明月,古往今来,身边琐事,心路点滴,给文场带来了与“浓得化不开”的文化...
中国文化入门读本:词学通论 本书特色 本书是近代著名诗词曲学者吴梅的词学研究专著,一至五章介绍平仄、用韵、声律等古典词学基本知识,六至九章点评由唐五代至清代的代...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原文·注释·鉴赏:图文本 内容简介 本书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精选唐诗宋词名家中流派杰作近六百首,精华毕呈。本书...
把生活变成艺术-我的人生笔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残雪女士的散文集,其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她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
蓝色天堂 本书特色 创作领域横跨心灵散文与畅销小说两大视界毕淑敏老师带你全城“香”受今冬*温暖的文字旅程腾讯、新浪、电信天翼 新媒体全力助阵2011开年新书广州...
非洲的青山 本书特色 在这部《非洲的青山》中,欧内斯特·海明威以惊人的记忆,精湛的笔法,再现了在非洲深山老林里的打猎经过,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与动...
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全译本:安徒生童话(精装) 内容简介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人海口处,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这座铜像是丹麦的一个象征,但它的形象既不是丹麦的...
《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一书主要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气候、物候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文学?二是气候、物
这些人.这些书:在文学史视野下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是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台港文学研究的,因此,在撰写本书中的文字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人、这些书置于文学史的视...
自然纪事 本书特色 法国绘画大师、纳比派代表画家皮埃尔·波纳尔精心绘制的插图。自然纪事 内容简介 敏锐的观察、细腻的感触、丰富的想象、诗般的文字。 公鸡、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