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三才

文人三才

作者:周泽雄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6-04-01

评分:5分

ISBN:7540436433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文人三才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集,作者是国内知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这本集子秉承了作者惯有的文字风格和“雅喜谈艺”的性格取向,语言严谨而不失灵动,观点犀利而不失风趣,持论阔大,着眼细微,笔墨张弛有度,兼有明清小品和英式随笔的散淡风味,闪烁着智慧和思想的火花。作者提出的大量观点,对当代文坛不乏警示和启示意义。
本书是一本文学评论集,虽不是义正辞严的批判文章,却用笔犀利,谈论当代文人的尴尬,观点新颖,思想深刻,不但是在“趣说”,而且是在“妙说”文坛,且在本书中提出了大量的观点,对当代文坛起到警示的作用。

文人三才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集,作者是国内知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这本集子秉承了作者惯有的文字风格和“雅喜谈艺”的性格取向,语言严谨而不失灵动,观点犀利而不失风趣,持论阔大,着眼细微,笔墨张弛有度,兼有明清小品和英式随笔的散淡风味,闪烁着智慧和思想的火花。作者提出的大量观点,对当代文坛不乏警示和启示意义。
本书是一本文学评论集,虽不是义正辞严的批判文章,却用笔犀利,谈论当代文人的尴尬,观点新颖,思想深刻,不但是在“趣说”,而且是在“妙说”文坛,且在本书中提出了大量的观点,对当代文坛起到警示的作用。

文人三才文人三才前言

书评周泽雄不但是在“趣说”,而且是“妙说”了。没有思想的趣说只是易拉罐饮料,有思想的妙说才是好酒。——作家易中天即使我不愿赞美你,也不得不赞美你:真是一粒读书种子!能够如此读书的人真正算得是有福了。——作家、真名网友周实周泽雄的文章,思想深刻,用笔犀利,简直是在对人性进行“理论凌迟”。—_一作家、真名网友刘齐周泽雄的思绪犹如某种试剂,极易与笔下的文字发生化学反应。但这种反应,是还原的,而不是粉饰或者变形。——作家大卫有了周泽雄这样自由的文字,钞票横飞的大千世界便有了温润的灵光一闪!——学者、真名网友李冬君周泽雄的文章,不凡之处在于文字精美古雅,思想灵动深刻。他坚信指天锥地,偶得管见便足矣。——真名网友心中有刀周泽雄的文章信息量大,他是不可能写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文章,他宁可选择正理歪说。——真名网友王一苇泽雄兄的文章观点新颖,眼光独到,这样的文章是没法用“古狗”技术来侦测的。——真名网友金秋看周泽雄的文字,就像一个好哥们在和我说话:调皮,机智,幽默,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反正你读他的文字得小心翼翼。——真名网友梅茗

文人三才 目录

自序
上编:文人三才
1.我的抒情散文过敏症
2.我为什么反感当今杂文
3.引用的尊严
4.文学改良新议
5.漫议文人的尴尬
6.学者的气象
7.谈何容易的“知人论世”
8.文人三才
9.话语权的自律
10.娱乐界的标准
11.巴金和“要说真话”
12.狠霸美学
13.写作的尊严
14.声气语的陷阱
15.文学批评中的软规矩
16.作家的小与大
17.古狗的气味
18.片面中的深刻
19.心灵与脑袋
20.两种童话
21.我们为什么写作?
下编:正才之风
1.我的秘密书架
2.奇迹与奇缘
3.圣火的采集者
4.正才之风
5.不再正确
6。一种特立独行的纪念
7.作为榜样的福尔摩斯
8.思想,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9.把历史拿来酿酒
10.文词之美使人心痛
11.生命的盐粒
12.文学会进化吗?
13.再晚回家,也不忘抬头看一眼星空
14.作者不坏,读者不爱
15.为刘刚喝彩
16.思想的左勾拳
外编:泡坛札记(二十则)
泡坛札记(二十则)

文人三才 节选

漫议文人的尴尬 既然打算用老掉牙的舞文弄墨方式赚取一份口粮,想想自己与传统文人有哪些区别,有时就是一种潜意识行为。系心既久,潜意识也可能爬上堤岸,谋求“明意识”的接引。 “明意识”接引的结果是,我把那些私人感喟,悉数打回意识的冷宫,转而谈论起文人的当代尴尬来了。心底原有千头万绪,化为文章,难免游谈漫议;硬性裁为三截,依次条陈,亦不过强自约束而已。如此,有劳诸君听我拉杂道来。 一、前辈与传统 世上大概没有第二种行业,像文学这样有无穷无尽的前辈,数不胜数的传统。 各行各业大都有祖师爷,制笔者推崇蒙恬,木匠供奉鲁班,妓女给管仲叩头,乞丐为伍子胥上香。文人供奉谁呢?文人谁也不供奉,原因是忙不过来。文人倘要一一供奉前贤往圣,文庙里就会挤成一座真正的万神殿。我们知道,文庙里的孔子不是文人,而是‘‘大圣先师”,论职业更接近教师爷。所以,前人又特地弄了个高度集成的文昌君,聊示象征。至于这位文昌君到底握有一枝怎样的如椽巨笔,写过怎样的伟大经典,文人就集体“顾左右而言他”了。这事追究不得,若追究下去,会发现文昌君的原型,只是古时四川的一名孝子,与文人并不沾边。反正,虽然我靠文字谋生,见到文昌君,倒是从未萌生过屈膝之念。见到李白我都不下跪,哪有向一个冒牌货捣蒜如仪的道理。别种行业的祖师爷,往往只是一个抽象牌位,该行业的后代从业者一般不会当真向他讨教什么行业真经。文学世界虽没有万众钦仰的祖帅命,但由芸芸前辈、浩翰经典构成的海量库藏,却具有“永恒的魅力”,虽历经千年,依旧像一道刚刚刷上的油漆,闪烁着“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光芒。他们无法泥塑木雕化,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还沾着晨露。人们不会要 求荷马或《诗经》的作者“读书破万卷”——话说回来,我们也不知道他们 有啥子书可读——但对后代文人来说,尽可能多地阅读前辈经典,熟悉文 学传统,作为一种要求永远不会过时。 我以为,当代中国文人(也许还包括当代印度文人)虽然不见得比别国文人更有出息,但需要阅读并了解的文学经典,种类上比欧美文人恐怕还要多。一名西方文人,即使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没听说过杜甫或曹雪芹是正常的事,他一般不会萌生“孤陋寡闻”的愧疚,也不会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出现了大窟窿;而一名当代中国文人,别说莎士比亚,即使没听说过柯南.道尔,脸面上都会挂不住。这便见出西方文化中心的霸道之处了:对一名西方文人来说,他只要熟悉自己那一块以古希腊、古罗马为源头的文学传统,就不妨做出“弄潮儿在潮头立”的造型来了,而一名用汉语写作的中国文人,了解西方文学传统几乎与了解本国文学传统同样重要,否则,自身文学的身子骨就有缺胳膊断腿的危险。我曾认为钱钟书是一件文化孤品,理由在于,虽然论记忆力、见识及掌握的语言等单项指标,世界范围内肯定不缺比钱钟书更出色的,比钱钟书懂更多语言的人,更是大有人在,但像钱钟书那样对东西方文学传统同时具有丰富知识和精湛见识的‘‘打通”型人物,不太可能在西方出现。西方世界出于情有可原的文化傲慢,不容易出现对东西方文化平均用力的学者,除个别文化人类学家之外,西方作家会在内心拒绝将东方视为一种可与自身文明分庭抗礼的文化对应物,就像中国文人会在内心深处拒绝将泰国文学视为实力均等的文学世界一样。 读古人文章,经常见到有人自称“于学无所不窥”,对此我总会一厢情愿地替古人难为情。古人所窥之学,列举者无非“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典章乐律”之类,听上去有“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势,细想后却也稀松平常。 “先秦诸子”,除《管子》外大抵篇幅有限,若单纯计点字数,总量还未必在西哲亚理士多德一人之上呢;“佛道思想”,典籍虽汗牛充栋,但古人日常提及的,也不过区区数十本,大概三个月或半年内即可一“窥”而过; “史学文学”倒是阅读重镇,非下苦功不能出人头地,至于“天文地理”以下四项,不过徒托大言。古人提及的那些典籍,拢共加起来也未必超过百数,且极少鸿篇巨制,纵使一一窥遍,所涉也谈不上骇人。关键在于,古人所窥者,即使数量庞大,也难掩种类上的闭塞。反观今人,面临知识爆炸的现实,即使在一个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如“红学”,敢于自称“无所不窥”的专家,也会予人以疯子的联想。若把眼光拓宽到科学界,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彼此不熟悉对方的学问,更不是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 古人的万丈豪情姑且搁置不论。对今日各类专家来说,固然可以不加理会圈外学问,对今日文人来说,尽*大可能地“窥”一眼他人的文学,仍是一个正当要求。诗人没有理由不读小说,小说家没有理由不理睬诗人,随笔家没有理由轻视剧作家。文人相轻或许是人情之常,文体相轻却只会成为笑柄。写作上的“一招鲜,吃遍天”虽有可能,在阅读上“博览群书”仍属不二真经。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作家应当是通人》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当代的中国作家应该是一个通人”的主张,我极为认同。 “术业有专攻”的说法,出自别人之口,不乏铿锵之声,出之文人口吻,总还有些勉强。 这就是说,人间没有一种行业,像文人那样须得面对并重视如此浩瀚的传统和经典。古人如此,今人更是如此。文学,就其经典定义而言,只有优劣之别,没有时效之差。即使今天没有人写得来楚辞汉赋,也不等于我们可以说楚辞汉赋落伍了。文学世界的大师,权威性是由青铜铸造的,可屹立千年不倒,而一位动物学家若在论文中引用亚理士多德《动物四篇》中的观点为依据,只会遭到专家的训斥。 P45-47

文人三才 作者简介

周泽雄,1963年生于上海。作家、文学评论家。《青梅煮酒》(再版《三国现代版》)岳麓书社1999年;台湾实社2003年;《当代眉批》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耳朵的立场》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年,《说文解气》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性格词典》海南出版社2003年;《齐人物论》(台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初版,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增补图文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