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所译介的几部著作分别成书于不同时期,均为乔姆斯基政治评论的代表作,基本上涵盖了作者政治的核心内容,控讨了美国自越南战争、海湾战争、“9·11”事件以来的对外政策走向,尤其是对于一向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的美国媒体和舆论界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进而对当今世界的*大热点问题之一——国际恐怖主义——的现奖和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本文集有助于国内学人及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政策,这也是我们引进这套丛书的初衷。当然,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西方学者,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和提同我们有一定差距,相信读者是会理解和把握的。
作为世界一流学府麻省理工 学院的语言学和哲学教授,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被公认为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政论家,是当『弋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的泰斗,并因此被誉为“*伟大的持不同政见者”。数十年 来,他一直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坚持批判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和民主制度的伪善,尤其是批评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每当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 变化时,西方知识界往,主率先关注他的表现。例如“9•11”事件之后他接受了几乎所有世界著名媒体的专访,对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予以严厉的批评。他对时 事精辟独到的见解、对美国政治入木三分的批判,一直受到西方政治界和知识界的极大关注,他的著作也在西方知识精英群体中拥有广泛的读者和支持者。本文集所 译介的几部菩作分别成书于不同时期,均为乔姆斯基政治评论的代表作,基本上涵盖了作者政治理论的核心体系,探讨了美国自越南战争、海湾战争、“9•11” 事件以来的对外政策走向,尤其是对于一向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的美国媒体和舆论界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进而对当今世界的*大热点问题之一——恐怖主义 ——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有助于国内学人及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政策。
对于那些想了解美国社会的人,特别是那些希望能改变美国社会特点和进程的人来说,1986年的几桩“丑闻”及其后续事件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这些丑闻至少暂时打乱了国家决策者与意识形态主义者的步调,让他们有所收敛;随着某些更为激烈的政策被部分揭露出来,人们对这些政策也不再抱有信任。这些事件促使中美洲局势向政治和解的方向发展。其实,如果美国起初不坚持要用武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政治和解可能早就已经实现了。然而,即使这些为实现和解而采取的行动能够成功,它们自身也不足以为解决中美洲根深蒂固的问题打下基础。中美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此前对该地区的干涉——在20世纪的中美洲,美国一直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外部力量。但是,如果国内的抵制力量能对华盛顿起到限制,阻止政府动辄用武力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还能让这种*为可怕的恐怖稍有停息;我们还能打开一扇小小的机会之窗,通过建设性的努力来改写痛苦的过去。
反过来说,1986年发生的几件丑闻是对60年代以来大众运动的致敬。尽管在越战后商界、政界与知识界的上层人物采取了大力措施,他们并没有压制住这些运动。这一重要事实不会成为书籍和文章的标题,甚至不会进入正史—— 这正如我们这个一心为权力服务的意识形态体系不可能吸取多年越战所带来的教训一样。但是,对于关注社会的公民而言,自己对这些事件进行思考、得出结论,并且认识到公众有能力影响国家政策决定,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越南战争时期,公众在影响国家政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说这种作用是间接的。显而易见,公众对国家政策的影响没有通过选举体制体现出来: 1964年“和平候选人”二比一的得票率并没能阻止林登•约翰逊及其协作者推行加剧战争的计划。1964年他们赢得大选是因为承诺我们不再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但就在那时,加剧战争的计划已经在酝酿之中了。然而,随着越南战争一步步从颠覆、国家恐怖主义发展到美国的直接侵略,公众的异议与抵制就成了一股重要的力量,成功阻止了政府宣布全国动员令——当时越南战争已发展为一场大规模战争,如要获胜是必须发起全国动员的。政府发动“大炮加黄油战争”美国结合军事干涉和经济侵略的对外政策。——译者想要平息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公众情绪,却导致了严重的国内经济问题。在社会高层人士中,有一部分人要求在1968年初缩小战争规模,或者结束战争。到1968年时,高层人士意识到民众的广泛异议(特别是在年轻人之中)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军方也认为如果美国在越南的侵略显著加剧,需要保留足够的军事力量以控制国内秩序。关键词是“显著”;出于对公众力量的畏惧,那一时期的秘密行动大大增加。根据我们这种民主形式的普遍原则,如果公众不再处于被动状态,就要对他们进行欺骗——这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考虑。作战部队人员受到国内异议的影响而斗志崩溃,这也成为高层人士关注的问题之一。从中得出的教训是:用本国公民组成的部队来打这场血腥的殖民战争是一大错误,还不如采取传统做法,用在国外或当地招募的雇佣兵来打仗。1968年北越军队发动了新年攻势,显然美国的军事胜利还遥遥无期,除非进一步扩大战争规模;但这种扩大是不会轻易被公众容忍的。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经济界与政界的高层人士下决心在1968 年之后改变战争策略。
在80年代,同样的因素也阻止了美国对中美洲采取干预行动。这次国内的异议更为激烈,而且与印度支那战争各个时期相比,其基础都更为广泛。这样一来,里根政府就没能实现肯尼迪约翰逊时期从国家恐怖主义到直接入侵的政策转变。如果公众安安静静、一声不吭,里根就很可能像林登•约翰逊那样派出海军陆战队——1965年需要采取措施阻止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民主威胁时就采取了这种方式;里根也可能模仿肯尼迪——派出美国空军轰炸南越,投放橙剂让当地树叶落光,来抵抗肯尼迪政府所谓的“内部侵略”。让美国高层人士大为惊慌的是,直接侵略现在被国内的国家敌人(国内民众)阻止了,而采取间接手段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种种问题。迂回手段不像直接使用暴力那么有效。另外,虽然意识形态体系在总体上是忠诚的,但暴露的危险依然存在。一旦事件发展到不能再采取压制手段,体系中的某些群体(在这一事件中就是国会)出于保护自己权力与特权的考虑就会提出反对意见。同样严重的是,一旦事情败露,政府用来安抚民众的措辞就会失去效力——特别是“与恐怖主义斗争”这种虚伪姿态。世界几大恐怖主义领导人都常常打出这一旗号,但人们发现他们在与伊朗做交易后,这个假旗号就挂不住了。
国内异议是迫使国家恐怖主义在80年代转入地下的重要原因。在1986年的丑闻事件中,随着国家恐怖活动的某些方面暴露在公众面前,这种转入就产生了一些问题。我还将重新探讨*近的事件发展及其直接背景,但有一点非常重要:不能让纷繁复杂的细节淹没我们的中心结论。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得出的*为重要的结论是:这些事件再次表明,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基本非政治化的国家中,尽管在商业控制的严格舆论之外没有反对政党或反对派媒体,公众的行动仍然有可能对国家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虽说这种影响只是间接的。这是印度支那战争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教训。20世纪80年代中美洲事件的经历再次强调了这一教训。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教训——为了我们的将来。
不仅仅是对美国半个世纪的抗议
乔姆斯基是当代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他也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近40年来,作为西方知识界“左派”领袖,乔姆斯基不断抨击美国政府及其对外政策乃至整个西方民主制度。特别是近十年,乔姆斯基反对美国干预科索沃,反对美国偏袒以色列,反对针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反对推翻萨达姆政权,当仁不让地成为反战运动的领袖人物。正是这样一种“异见”的态度,得到了全世界知识分子的尊重。
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5卷本《乔姆斯基文集》则对乔姆斯基自越战以来的言论作了一个总结。
乔姆斯基的本行乃是语言学,也正是语言学让他获得了如日中天的学术地位,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成为语言学界长时间学术发展的指针,他的这一理论所造成的影响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为什么一位语言学的宗师会投身于喋喋不休的公共发言之中?他曾坦承是上世纪60年代的反战将他卷入了社会抗议运动,从此他对民权运动有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由此才真正开始介入政治。
在《反思肯尼迪王朝》一书中,他详细引用了越战相关的档案文件和研究成果,指出肯尼迪从一开始,就受制于对抗共产主义的冷战意识,想在越南及东南亚地区保持政治控制力,从而形成对中国与苏联的对抗格局。但是当南越失去政治控制力后,他开始将军事行动不断升级。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肯尼迪作为一个负载着美国人民励精图治的政治明星形象,遭到致命性打击,而且在关于肯尼迪是否打算撤军的问题上,乔姆斯基也广泛调阅了肯尼迪时期关于越战的文件和备忘录。事实上,他发现,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肯尼迪有撤军的意图。所有材料都显示,在这位政治明星的光环下面,暴力侵略越南是他的一贯政策,并没有发生改变。
了解到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后来里根所提出的“国际恐怖主义”与老布什发动的“海湾战争”及他儿子小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都只不过是肯尼迪逻辑的延续。在《海盗与君主》一书中,乔姆斯基从中东问题开始谈起,根据他对历史的重新解读,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无法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根源乃是美国及它支持的以色列,从来就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巴勒斯坦。
一旦要将自己打扮成“君主”,那就不仅需要有强大的武力支撑,而且还需要意识形态的掩饰。事实上,美国一直支持以色列对所谓“恐怖主义”袭击的报复行动,而以色列在1985年对突尼斯的袭击,不仅被美国默认为适当的报复,而且对将巴解组织纳入“恐怖主义”的符号下表示赞扬。
所有这一切,在乔姆斯基看来,都是权势者肆意滥用“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抹黑方式,来进行“恐怖”式报复行动的自然结果。而中东现在所陷入的和平僵局,在他看来,无非是美国及它所支持的以色列,挟势自重而试图消灭对方的“国际恐怖主义”逻辑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乔姆斯基在《恐怖主义文化》一书中,从1986年美国干涉尼加拉瓜的丑闻开始谈起,以美国在中美洲这一“私家后院”的干涉史,论述里根是如何既担心公众对武力干涉的反对,而与美国的精英共谋制造出一套对他国进行“恐怖主义”抹黑的宣传模式。而这又通过那些由大集团控制的媒体有意无意地筛选言论,来对公众发布不对称的信息和立场。由此,以自由与民主的名义来对一个国家根据美国利益需求进行干涉,就成为里根之后所奠定的“恐怖主义政治文化”的基调,而美国对中美洲的干涉过程,完整地展示了这一逻辑的发展。
《霸权还是生存》则基本表明了乔姆斯基对美国在世界格局中角色的总结:那就是美国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帝国式的单极霸权世界,从而达到控制全球的目的。这一结论,自然是乔姆斯基在观察了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所作的总结。美国在全球反战的浪潮中,肆无忌惮地发动伊拉克战争,抛去对萨达姆统治的评价,乔姆斯基看到的是一个试图以暴力压制敌人,从而控制世界的帝国逻辑正在形成和表现出来。
这一逻辑对于乔姆斯基而言其来有自,从“门罗主义”到后来威尔逊总统时代所获得的加勒比海的控制权,到“二战”阶段罗斯福总统给美国带来的反法西斯领袖角色,铺垫了后来肯尼迪与小布什分别发动战争的力量与逻辑基础。但是对于“9•11”之后美国在全球发动的反恐战争,乔姆斯基最为担心的是这种倚权自重的美国政策,既无视被轰炸国家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从另一方面利用了美国公众的恐惧心理,而实际上,所谓“恐怖分子”所仇恨的并非美国,而是美国的政策。
我们对乔姆斯基的理解,或许并不只是阅读一个知识分子在美国长达50余年的抗议史,而是给予我们一个重新置换语境的机会,来观察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这样,我们不必将乔姆斯基背后的意识形态背景预先设定在我们自己语境中的标签分类上,而是试图去真实了解,乔姆斯基所面对和批评的那些内容,到底在理念上是否违背了美国所一直宣称的自由民主的价值原则,从而以行动与言语之间的差别,来对美国政府这数十年的国内与外交政策进行深层的批判。
乔姆斯基:美国政治的牛虻
我们对乔姆斯基的理解,或许并不只是阅读一个知识分子在美国长达50余年的抗议史,而是给予我们一个重新置换语境的机会,来观察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
如何阅读乔姆斯基
对于这样一位身在美国的左派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态度似乎也很暧昧难定。一方面,乔姆斯基颇合乎中国知识分子长期所追求的“士当弘道”的独立精神,而且他所批评的对象乃是一向以霸权形象示人的美国政府,从而获得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认可;但另一方面,美国作为“民主国家典范”,又被另一部分知识分子所认可,从而极力想忽略美国外交与国内政策的错误示范,这种将“美国”替换成”民主”的习惯,至今仍成为一些知识分子直面乔姆斯基的心理障碍。
在这样的语境下,这一套《乔姆斯基文集》的出版才显示出他的真实意义,该套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文集共有五册,将乔姆斯基自越战以来的言论作了一个分类,从而既在事件上进行清楚的分类,也可让我们可以对他的思想逻辑有一个时间的贯穿。
而我们对乔姆斯基的理解,或许并不只是阅读一个知识分子在美国长达50余年的抗议史,而是给予我们一个重新置换语境的机会,来观察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这样,我们不必将乔姆斯基背后的意识形态背景预先设定在我们自己语境中的标签分类上,而是试图去真实了解,乔姆斯基所面对和批评的那些内容,到底在理念上是否违背了美国所一直宣称的自由民主的价值原则,从而以行动与言语之间的差别,来对美国政府这数十年的国内与外交政策进行深层的批判。
2005年11月29日,诺姆•乔姆斯基在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主办的论坛上迎来了老对手德肖维茨。这位大名鼎鼎的哈佛法学院教授,曾担任过最高法院大法官哥德伯格的法律助理,后来又担任了著名的辛普森案件被告方的法律顾问,从此名声大噪。可是他与乔姆斯基之间,却早已有30余年的恩怨。1973年,由于乔姆斯基获得了一份法庭记录,上面有德肖维茨在法庭上对一位以色列民权人士进行的恶意虚假陈辞,但是同时德肖维茨却在《波士顿环球报》上对此撒谎,乔姆斯基进而写信指责这一行为,遭到德肖维茨的激烈反击,直到乔姆斯基最终将这份法庭证词翻译出来交给报社,最后以报社拒绝发布德肖维茨后续反击文章而告终。
这一恩怨终于引发了德肖维茨30余年的睚眦必报行动,在他的书中,他将乔姆斯基形容成一位“反锡安主义的狂热信徒”、“反以色列”、“反美国”甚至“反西方”的异端,并且提出了后来被广为引用的专用词汇——“乔姆斯基星球”,以此攻击乔姆斯基的发言都是胡编乱造,没有根据。辩论后也有好事者专门将乔姆斯基论辩中所引用的资料进行核实,而结果却是乔姆斯基的发言基本有其来源。
从专业学者到公共知识分子的转换
在乔姆斯基长达50余年的公共发言过程中,这样的类似攻击并不少见,他招致的无数诽谤或者类似的人格攻击已经将他锻炼成一位沉稳的斗士。但稍微熟悉他的人都会知道,他的本行乃是语言学,事实上,也正是语言学让他获得了如日中天的学术地位,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成为语言学界长时间学术发展的指针,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而他的这一理论所造成的影响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为什么一位语言学的宗师会投身于喋喋不休的公共发言之中,而且在招致无数攻击后仍然越挫越勇?在接受著名新闻人比尔•莫耶斯的访问时,他坦承对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并无成就感,他不想成为公众人物,也不喜欢游行和演说。但是上世纪60年代的反战将他卷入了社会抗议运动,从此他对民权运动有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由此才真正开始介入政治,而且所针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尖锐,从上世纪60年代的肯尼迪到里根、克林顿直到今天小布什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议题囊括这几十年时间的重大事件,越战、海湾战争、9•11 事件以及伊拉克战争。
肯尼迪与美国暴力外交政策的起源
在1991年左右,随着奥立弗•斯通的电影《刺杀肯尼迪》一片的流行,肯尼迪作为一位试图引领美国人民走出越战阴影的领袖形象,再次被呼唤出来。在这部著名的电影中,肯尼迪之所以被刺杀,就是因为他决心从越南撤军,从而被一个阴谋集团所暗杀。
显然,乔姆斯基对此嗤之以鼻。在《反思肯尼迪王朝》一书中,他详细引用了越战相关的档案文件和研究成果,指出肯尼迪从一开始,就受制于对抗共产主义的冷战意识,想在越南及东南亚地区保持政治控制力,从而形成对中国与苏联的对抗格局。但是当南越失去政治控制力后,他开始将军事行动不断升级,并且在他遭暗杀前,他仍然无视同时期赫鲁晓夫已经准备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的计划,而准备继续增加军事方面的开支。
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肯尼迪作为一个负载着美国人民励精图治的政治明星形象,遭到致命性打击,而且在关于肯尼迪是否打算撤军的问题上,乔姆斯基也广泛调阅了肯尼迪时期关于越战的文件和备忘录。事实上,他发现,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肯尼迪有撤军的意图。所有材料都显示,在这位政治明星的光环下面,暴力侵略越南是他的一贯政策,并没有发生改变。
了解到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后来里根所提出的“国际恐怖主义”与老布什发动的“海湾战争”及他儿子小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都只不过是肯尼迪逻辑的延续。
在《海盗与君主》一书中,乔姆斯基从中东问题开始谈起,根据他对历史的重新解读,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无法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根源乃是美国及他支持的以色列,从来就以不平等的态度对待巴勒斯坦,从而以拒绝主义的方式来处理以巴问题。一旦巴解组织有武力行动,以色列就宣布他们是“恐怖主义”,而以君主的形象来进行“报复”——转换成美国外交政策术语,那就是“先发制人”了。最近爆发的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冲突,也仍然在“海盗”与“君主”的逻辑下继续上演。
一旦要将自己打扮成“君主”,那就不仅需要有强大的武力支撑,而且还需要意识形态的掩饰。事实上,美国一直支持以色列对所谓“恐怖主义”袭击的报复行动,而以色列在1985年对突尼斯的袭击,不仅被美国默认为适当的报复,而且对将巴解组织纳入“恐怖主义”的符号下表示赞扬。而同样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以色列对黎巴嫩加纳村的轰炸,造成至少53名平民的死亡,而这一切都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旗帜下继续上演,这也从另一面透视出乔姆斯基的犀利眼光。这一逻辑在利比亚问题上,同样也是被运用无碍的。
回顾“国际恐怖主义”这一用语的历史,乔姆斯基梳理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恐怖主义”是如何被里根总统高调提出来,从而深深植根于美国的政治文化之中。通过对尼加拉瓜的干涉,美国开启了一套“国际恐怖主义”的干涉模式,从此,在中美洲,美国及其支持的代理人展开了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而代价就是数以万计的人丧生。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古巴了,中情局训练的古巴流亡分子不仅炸掉古巴一架民航客机,而且不断袭击古巴的船只和各种民用目标。
所有这一切,在乔姆斯基看来,都是权势者肆意滥用“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抹黑方式,来进行“恐怖”式报复行动的自然结果。而中东现在所陷入的和平僵局,在他看来,无非是美国及他所支持的以色列,挟势自重而试图消灭对方的“国际恐怖主义”逻辑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恐怖主义文化与美国的全球统治
对于美国总统而言,要想在外交上肆意行动,无视公众的反应,自然是不大能行的通的。这就像在肯尼迪时期,美国公众对于在越南的穷兵黩武几乎视若无睹,但是经过越战的失败,在里根任上,对于中美洲国家的干涉,就要回避公众的强烈反对的声音,转而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
乔姆斯基在《恐怖主义文化》一书中,从1986年美国干涉尼加拉瓜的丑闻开始谈起,以美国在中美洲这一“私家后院”的干涉史,论述里根是如何既担心公众对武力干涉的反对,而与美国的精英共谋制造出一套对他国进行“恐怖主义”抹黑的宣传模式。而这又通过那些由大集团控制的媒体有意无意的筛选言论,来对公众发布不对称的信息和立场。由此,以自由与民主的名义来对一个国家根据美国利益需求进行干涉,就成为里根之后所奠定的“恐怖主义政治文化”的基调,而美国对中美洲的干涉过程,完整地展示了这一逻辑的发展。
所有的这一切,乔姆斯基自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架构来作整体性的理解,而《霸权与生存》则基本表明了乔姆斯基对美国在世界格局中角色的总结:那就是美国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帝国式的单极霸权世界,从而达到控制全球的目的。
这一结论,自然是乔姆斯基在观察了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后所作的总结。美国在全球反战的浪潮中,肆无忌惮地发动伊拉克战争,抛去对萨达姆统治的评价,乔姆斯基看到的是一个试图以暴力压制敌人,从而控制世界的帝国逻辑正在形成和表现出来。
这一逻辑对于乔姆斯基而言其来有自,从“门罗主义”到后来威尔逊总统时代所获得的加勒比海的控制权,到二战阶段罗斯福总统给美国带来的反法西斯领袖角色,铺垫了后来肯尼迪与小布什分别发动战争的力量与逻辑基础。但是对于9•11之后美国在全球发动的反恐战争,乔姆斯基最为担心的是这种倚权自重的美国政策,既无视被轰炸国家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也从另一方面利用了美国公众的恐惧心理,而实际上,所谓“恐怖分子”所仇恨的并非美国,而是美国的政策。
正是这一高度概括性的结论,乔姆斯基对今天美国的民主制度产生根本的怀疑。在他看来,美国已经变成由政治、经济及媒体精英来排斥公众参与政治的局面,人民缺乏力量来纠正错误的政策,反而被误导去支持种种错误的外交政策。而这也让我们联想到美国如今另一股鼓吹“强势民主”的政治思潮,强调公众要积极参与政治,从而防止被少数精英操弄。而这也是乔姆斯基对美国所作的最深刻的诊断,美国的危机乃是新自由主义所给民主带来的根本危机。
乔姆斯基,作为世界一流学府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和哲学教授,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被公认为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政论家,是当代反对西方霸权主义的泰斗,并因此被誉为“最伟大的持不同政见者”。本文集所译介的几部著作分别成书干不同时期,均为乔姆斯基政治评论的代表作,基本上涵盖了作者政治理论的核心体系,探讨了美国自越南战争、海湾战争、“9·11”事件以来的对外政策走向,尤其是对于一向自我标榜为“价值中立”的美国媒体和舆论界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并进而对当今世界的最大热点问题之一——恐怖主义——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有助于国内学人及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政策。
新书)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大字本) 内容简介 为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系统学习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社会主义...
《二战装甲战术:德国篇》主要内容包括:德国装甲战术的发展,最初的3个装甲师,战争中的第1次体验,装甲战斗群,1944.年的装甲部
万历朝鲜战争-中日大决战 内容简介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令日本战国精英群雄倾巢入侵朝鲜,旬日之内,朝鲜三都沦陷八道瓦解,覆亡只在旦夕之...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风险问题研究》首先考察什么是风险,什么是执政风险,马克思经典作家是如何阐述这一问题的,然后结合...
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总统大选现场观察 本书特色 年满35周岁在美国出生并至少生活了14年的美国公民有资格成为总统创造历史的2008美国总统大选注定要成为一个...
民国军事史(第三卷)上下 本书特色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弃我昔时笔,着我...
《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内容简介:本书是施克莱逝世后精选而成的纪念文集,收录了她近40年研究生涯中写作的21篇论文,涵盖了她无
《装甲战》共15讲,分13章,另有一个前言和序言,及4个附录。从第1讲至14讲的标题分别是,第一章,武装部队、部队指挥与军事原则
世界空战 本书特色 《世界空战》:**章 **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空战、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空战、第三章 朝鲜战争时期的空战、第四章 中国国土防空作战中的空...
我所亲历的中苏大论战 内容简介 ★20世纪50—60年代,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为历时十余年的公开论战,导致两党关系断绝,国际共运分裂。★1962年底,钓...
德意志社会主义 本书特色 《德意志社会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本书讨论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这在西方社会也不仅是一个理论意义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层面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主要内容包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版)》内容简介:本书共分10章,主要包括第1章绪论,第2章线性表,第3章栈和队列,第4章串,第5章数
1939-1962-现代危机-政治学评论 本书特色 *重要的学术刊物 *优秀的作者人类存在的性质该如何理解?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能够了解多少?在一个遍布和我们一样...
剑桥中世纪政治思想史-350年至1450年-西学源流-(上.下册) 内容简介 中世纪一直被认为是黑暗的渊薮,人们很难想象这一“愚昧”时代里还有什么思想方面的积极...
长征中的七次会师-读.党史-第33辑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收录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公开发表的文章,以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红一、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
打过长江去:王建青将军战场日记 本书特色 《打过长江去(王建青将军战场日记)》是开国少将王建青将军在战争年代撰写的日记。日记涉及的内容颇为广泛,从对当时敌我双方...
本书聚焦两个世纪里的拉丁美洲发展,极为大胆地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思潮做了总结,浓缩了拉丁美洲在地理、历史、思想、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前世今生”,全景式地展现...
精彩摘录明智地思考未来的第一步,便是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现实。——引自第109页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 本书特色本书被普遍认为是政治文化领域的奠基性的研究成果,也是运用经验方法研究政治文化的经典之作。书中提出村民型、臣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