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

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

作者:孙熙国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2006-05-01

评分:4.5分

ISBN:7508040058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 目录

导言
上篇“道”的抽象与“道”的秘密
**章 “道”的哲学抽象历程
一 “道”能够上升和抽象成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
二 以“道”喻事理——《诗经》中“道”与基本义的分离
三 好恶、正直和法规、理义等含义向“道”的渗透——《尚书》中的“道”也有朴素哲学抽象的现象
四 社会规律和人伦法规与“道”的融合——《左传》、《国语》中人之道的出现
五 自然规律与“道”的融合——《左传》、《国语》中“天之道”的出现
第二章 老子对“道”的发现和提升
一 “道”的本体抽象何以可能
二 老子对“道”的发现和“道”的本体抽象的完成
三 老子“道”论的思维方式
第三章 “道”的基本内涵
一 “道”具有物质的属性,但它并不是纯粹的物质一般
二 “道”无形体,但它并不纯粹虚无
三 “道”具有精神的属性,但它并不是纯粹的精神一般
第四章 “道”的互渗与古代哲学的基本形态
一 中西哲学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的互渗现象
二 物质与精神互渗现象的案例分析(一)
三 物质与精神互渗现象的案例分析(二)
四 物质与精神的互渗现象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
第五章 “道”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和鉴赏
一 “道”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二 山水艺术典型地表现了“道”
三 山水艺术产生于“道”
中篇“德”的抽象与“德”和秘密
第六章 “德”的本义与“德”的演变
一 “德”的本义
二 “德”是一个早于“道”而出现的关于中国哲学全貌的重要概念
三 “德”的含义的演变
第七章 德的哲学义蕴的生成
一 “德”的*高本体地位的确立:“天德”、“元德”与“德元”
二 “德”的*高本体地位确立的另一佐证:“暴德”、“凶德”及“逸德”
三 “德”的伦理内涵的出现:“惇德”、“迪德”与“红德”
四 “德”向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敏德”、“秉德”与“阴德”
第八章 孔子德论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第九章 孔子思想的实质与核心
第十章 中国传统德论与社会主义新道德的构建
下篇“易”的抽象与“易”的秘密
第十一章 《易经》作者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第十二章 《易经》与儒家思想
第十三章 《易经》与墨家思想
第十四章 《易经》与道家思想
第十五章 《易经》的宇宙观与阴阳五行家思想
第十六章 《易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第十七章 走出《易经》研究的误区
参考文献

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就在于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与西方有别,就在于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概念体系和话语系统。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哲学发生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概念系统产生的历史。中国哲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它是否在思考宇宙和人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能够统摄并合理地解释宇宙和人生的本体或原本概念。循此思路,本书对中国哲学史上*早出现的三个重要概念;“易”、“德”、“道”,进行了考察。这一考察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哲学的发生史,认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和奥秘,认识我们的祖先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都是大有助益的。

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 作者简介

孙熙国,男,1965年生于山东安丘。博学士位,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兼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础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学会理事。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必修),该书被教育部指定为该学科全面唯一统用标准实验教科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