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作者:王一川、唐宏峰、单之卉、宋学鹏、刘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6-05-01

评分:5分

ISBN:7301106122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目录

引子
**章京昧文学及其演变
一 关于京味文学
二 京味文学的含义与特质
三 京味文学的要素和特征
四 京味文学的演变
……

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来透视京味文学的新成果。作者通过王朔、刘恒、冯小刚、王小波、刘一达等个案,对京味文学第三代现象做了全面而富于力度的分析,指出京味文学是能让人回瞥故都北京城在现代衰颓时散溢的流兴的文学,显示了对京味文学的新的独特理解。全书理论阐述与个案分析相互融会,在当代地域文学及文学与媒介的关系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学术开拓性和现实价值。

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节选

小说中描写四民的笔触很少,只有几处:洁癖、没有男朋友、喜欢张小、树、临终幻想自己的房间,寥寥几笔却十分鲜明地塑造出了四民的形象。她仿佛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洁身自好,与这生活格格不入,她消极反抗,*终被生活吞噬。洁癖是对张大民这样的家庭的莫大的讽刺,四民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宣布自己的独立,进行无言的反抗。一个细节值得注意。“ 那天张大民堵在大门口想心事,忘了给张四民让路,她就那么悄悄地站着,不说话,等了有十分钟。张大民醒悟之后连忙闪开,她笑了笑,侧着身子过去了,还是不言语。张大民奇怪,哪儿得罪她了?事后才知道,他用了她的擦脸毛巾。”(第99页)悄然不语,却是一种反抗的力量。四民美丽温柔,却没有男朋友,独喜欢张小树。孩子才是纯洁的,绝然于两性,仿佛是她纯洁的又一个象征。临终前,那本该实现的自己的房间的幻象,深深吸引了她,淡绿色的窗帘,“张四民手指一触便不撒手了,抓到离眼睛很近的地方一寸一寸地看着,就像看自己度过的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一样。她说不出话,只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似乎与淡淡的布融为一体了。死前回光返照,竟然清晰地吐出了几个字。那是她一生的总结,也是赠给张小树*真切的遗言了:“姑走了以后,你要帮我打扫房间啊!”(第141页)这是空间对一个人的压榨的极限,让人心痛不已。尽管四民是*美丽的形象,然而不可否认,她也是病的,被严酷、贫乏的生活压病了。洁癖、没有男朋友,她纯洁得没有任何人间虽然污浊然而健康的杂质。四民抗议生活,但这只能是贫弱者的抗议,无论是与大民还是五民相比,她显然都是*不适应于社会的一员。大民、二民、三民、五民,每个人都可能过上幸福生活,然而我们却无法想象四民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因为幸福必定是世俗的。 五民是蚂蚁窝里的大象。他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唯一当官的。五民无疑是家中*强有力的人,他当初的反抗让人震惊。三民婚礼上,得了大学通知书的五民酒后吐真言:“我受够了!我再也不回来了。毕了业我上内蒙,上新疆,我种苜蓿种向日葵去!我上西藏种青稞去!我找个宽敞地方住一辈子 !我受够了!蚂蚁窝憋死我了。我爬出来了。我再也不回去了。哥,我有奖学金,你们别给我寄钱!我不要你们的钱!你们杀了我我也不回去了。我自由了 !妈,您想我了到新疆去找我,我上天山的北边儿种苜蓿种向日葵去了,我给您炖羊肉炒瓜籽吃!我……”(第41-42页)*终,他的反抗有了成果,然而也是变了味的,不是去内蒙去新疆,而是重新挤回拥挤的北京,进了农业部,当了官。反抗改变了策略,他要爬到高处,使自己不再成为被踩的人。五民的反抗*有成果,这成果的实质却是他很好地学会了顺应社会,而得到了奖励。 与兄弟姐妹们相比,大民的独特性凸现出来。在无法改变社会,也难以提高自身的情况下,大民无法像五民那样“有出息”,当然也没有三民那么窝囊,他也没有像四民那样决绝地放弃社会同时也被社会所放弃。反抗、决绝、撕破自身以追求自由,那是精英们的悲歌,底层小人物如张大民者,生存进而幸福的策略是,只能凭借自己可怜的资源现状,使出“浑身解数”在世俗生活中努力生活,“一口粥也要喝出滋味”。滋味是一种主观感受,未必真正存在,“咂摸出滋味”,是依靠一种努力,使一种通常被遮蔽的美好感受从日常生活中凸现出来,同样的生活,咂摸的人不同,体味出的滋味也不同。正是在这重重困难的遭遇与化解之中,张大民显示了一种超强的乐观与韧性,显现出一种典型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一颗什么样的心灵在承受如此的生活重压之后,还能笑口常开?乐天知命是他骨髓里的东西。张大民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是旺盛无穷的,在这里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生存智慧和使民族得以延续千年的民间韧性。 P152-153

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作者简介

王一川,四川沐川人,1959年2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在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取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赴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访学。近年主要研究文艺美学、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修辞论美学》、《中国形象诗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汉语形象美学引论》、《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文学理论》等;主编美学与文学理论教材多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