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拥有悠久而良好的艺术教育传统。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时任学堂监督(校长)的李瑞清先生就提出了科学与国学、艺术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首创图画手工科,开启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先河。历史地看,李瑞清先生的这一理念不仅深切博雅教育的精髓,而且暗合现代大学的精神,因此得到他的继任者们的高度尊重和积极践行,以至成为一种风气和传统。嗣后几十年间,胡小石、吕凤子、张大干、徐悲鸿、傅抱石等现代中国书画巨擘在这里长期任教,以自己旺盛的艺术创作和卓越的教育实践将南京大学打造成为当时艺坛的一个重镇,并有力地推动了南京大学以“诚”为核心的传统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这堪称现代中国艺术史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但令人慨叹的是,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和其他综合性大学一样,南京大学的艺术学科也被调整出去。这样一种好的传统就此中断。
在现代大学发展史上,很多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都强调了科学、人文与艺术三者均衡发展的重要性。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持南京大学的工作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接续传统、光大传统,将南京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举措之一就是在1998年推动成立了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这大约是1952年以后在重点综合性大学中成立的**家艺术研究机构。成立该研究所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块充满希望的艺术园地,吸引艺术家驻校创作,促进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推动艺术研究的开展,营造艺术的氛围、沟通科学、人文与艺术,引领新的南京大学精神的塑造与传播。
在南京大学这所以文理著称的高校里,艺术之花能够盛开吗?建所之初,很多人都对此表示出了善意的怀疑。然而,让所有人都感到神奇的是,该研究所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还获得了相当令人瞩目的发展:在创作上,该所完成了多组中国历史文化人系列雕塑作品,被誉为当代中国“写意雕塑”的策源地;在教学上,该所已经成为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而且还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国内研究生艺术教育界占有了一席之地;在理论研究上,该所致力于对中国雕塑艺术精神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得到国内艺术理论界尊重的重要成果;在对外交往上,该所以艺为媒,走出去、请进来,声誉远播欧美,成为南京大学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不管是科学研究、人文探索,还是艺术创作,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智慧,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创造,同样,一代人也都有一代人的局限性。一个人要想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更完美地实现自己的创造,就需要清醒地去认识自我与时代。这时,他人中肯的评论与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个方面,为山无疑是幸运的。这些年来,在其成长的道路上,他不断得到国内国外各界人士热情而睿智的评论与批评。对此,他总是能够虚心听取、潜心琢磨、勇于尝试,*终使自己比较早地获得了成熟与成功。今天,为了配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大学、中国美术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吴为山雕塑绘画展”,群言出版社以《诗意的塑造——吴为山艺术评论集》为题将各界人士历年来给予为山的评论文字结集出版。这个集子中的评论者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安东尼·司顿斯、小杉三朗、熊秉明、靳尚谊、邵大箴、张道一、范迪安等中外著名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一类是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马万祺、季羡林、金耀基、宗璞等文化名人,还有一类则是钱伟长、杨振宁等学贯文理的科学大师。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为山艺术创作的艺术本体、文化性、社会性和历史价值进行了目光如炬的深刻评论。尽管这些评论者的社会背景、文化源流、审美取向等相去甚远,但他们却在几个方面形成了共识:为山“把传统的写意与现代主义的东西结合起来”(范迪安),其艺术创作的实质是创新,“吴为山的雕塑具有创建性”(杨振宁);为山“发现并升华了童性,体现了人类对童年的一种真实情感”(贝娅特丽克丝),“雕出人类真、善、美”(马万祺);为山“为时代塑像,为文化塑像”(季茨林),“是可以嘱托艺术之将来的人”(小杉三朗)。
这个集子中相当数量的文字我以前都曾读过,但今天读来,依旧感到有收获。希望为山以此为起点,在南京大学这块沃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读吴为山的真、纯、朴
**次看见吴为山的雕塑是2000年4月,在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我立刻就喜欢上了他的多件作品。青铜的“齐白石”,从瘦削的脸孔,到长髯,到许多皱折的长袍,捕捉了一个矍然独立的精神。费孝通是国际知名的社会学教授。我曾多次听过他的课与他的演讲。吴为山的“费孝通”比真人似乎更像费孝通:开朗的面貌、幽默的谈吐和乐观的精神都刻划了出来。“荷兰女王”是另一件我十分欣赏的作品。通常西方艺术家很难画中国人面或塑中国人像,反之亦然。吴为山的女王头像完全跨越了此鸿沟。
*能显示吴为山天才的是他的许多模糊形象的作品。我猜想他善于在几分钟之内就捏造出来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春风”是吴为山给他的女儿塑的像,他说:“当时我生病在家,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小裙子飘起来,小脚丫翘起来,可爱之极……”我认为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诗意,没有淳朴的情感,作品一定不会感人。
另一个作品“无题”是圆球形的陶塑,融合几何球型与人头,浑然一体,极好,极美。是真、纯、朴的升华。我一直喜欢这几个字,很高兴吴为山把它们塑了出来。
大江健三郎说小说和随笔是他文学生活的车之两轮。我想人物塑像和即兴随指恐怕是吴为山雕塑生活的车之两轮吧。
看了吴为山的作品我为他写了几个字: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
他的发自内心的创新力从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凸显出来。
……
智永、王献之、王羲之卷-三米格草书习字帖 本书特色 《三米格草书习字帖:智永、王献之、王羲之卷》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智永、王献之、王羲之卷-三米格草书习字...
明清秦腔传统曲目抄本汇编:第17卷 本书特色 该丛书从全国秦腔戏班社捐献的“老箱底”积存和政府出资抢录的舞台絶本中选取了128部秦腔曲目,其中许多为甘肃...
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大批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数量大、种类繁,雕造精美,彩绘富丽。因而出土以后就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
中国历代经典名帖集成屏风帖 内容简介 唐太宗《567-649》陇西成纪人。工行、草、飞白书。贞观初税意临习右军真迹,人间购摹殆尽。唐太宗在书法上的造诣颇深,存世...
漫唱心曲谱婵娟(读曲论稿)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有关古代剧曲、散曲研究的论文集。共收录浦汉明先生读曲论稿十九篇,并收入王季思先生、施蛰存先生为浦先生论文所作的序文...
魅力敦煌 本书特色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云:“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如今,到敦煌参观的许多游客已经不满足于对敦煌佛教艺术的简单介绍,他们面对满壁辉煌...
历代碑帖精粹 元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汲黯传 本书特色 《魏晋唐小楷》精选我国魏、晋、唐书法名家传世精品小楷编撰成辑,包括三国钟繇作品《荐季直表》和《墓田丙舍帖》;...
启功联语墨迹 本书特色 启功,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玩火游戏》收录电影《快感的逐渐滑动》的剧情梗概、为媒体而作的介绍和《玩火游戏》的构想、剧本大纲、对白剧本以及关于拍摄的
WelcometotheDomeisarevealing,yetdisturbingportraitofamanaslastfewfleetingmoments...
时尚设计·服装 本书特色 “设计广场系列基础教材”是专门为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大学本科生而编写的系列设计教材。全套书共设十个独立单行本:染织设计、服装设计、VI设计...
跟着莫奈玩色彩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篇幅短小而力量惊人的书,它让艺术大师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使孩子们真切体悟到——艺术的神奇与魅力其实离自己一点也不遥远。跟着莫奈玩...
董其昌浚路马湖记 本书特色《濬路馬湖記》全名《淮安府濬路馬湖記》,紙本手卷,行書,有烏絲欄界格,縱二九三釐米,橫六○七五釐米。文末款署董其昌撰并書,魏應嘉篆額,...
《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全二册)》内容简介:中晚唐宦官政治是一个颇具学术价值的课题。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
植物形态平面设计-全球创意自然态视觉案例 本书特色 植物是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意味着绿色、环保和健康。植物种类繁多,成千上万的树木,万紫千红的花,在设计师眼里...
人体美的表现与塑造 目录 **章人体美的标准与评价方法**节人体美的一般标准与评价方法一、人体美的定义二、人体美与身体美的异同三、人体美与美人的审美特征比较四、...
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上下册) 本书特色 ★ 16开,上册为布面精装,铜版纸全彩,下册为平装胶版纸,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清晰的地平线:...
张爱国解密《祭侄稿》-名家解密书法经典 本书特色 《名家解密书法经典·张爱国解密<祭侄稿>》是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张爱国解密《祭侄稿》-名家解密书法经典 内...
书籍设计-5 本书特色 《书籍设计》——软皮精装,特种纸印刷,是国内**本专业书籍设计的期刊杂志。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主办,著名设计师吕敬人、刘晓...
王羲之《兰亭序》行书教程-最新修订版 本书特色 《中国书法培训教程》系列丛书是由来自教学**线的书法名家精心编写的一套通俗、实用、由浅入深的入门级丛书。它适合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