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陈勤建
绪论
**节 20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回眸
第二节 以“活动”理念统摄俗文学研究的尝试
第三节 清代扬州俗文学研究综述及本书的写作目的
**章 清代扬州俗文学活动述略
**节 口承俗文学:动地惊天
第二节 笔传俗文学:至雅至俗
第三节 清代扬州俗文学的特殊地位
第二章 清代扬州俗文学生成的文化地理条件
**节 水之扬州——扬州地域文化个性之一
第二节 盐之扬州——扬州地域文化个性之二
第三节 柳之扬州——扬州地域文化个性之三
第三章 清代扬州俗文学生成的历史传承脉络
**节 诗文扬州——清代扬州俗文学的文学地基
第二节 歌吹扬州——清代扬州俗文学的表演技艺
第三节 俚俗扬州——清代扬州俗文学的市民热情
第四章 清代扬州俗文学生成与都市民俗风情
**节 方言俗语:扬州俗文学的语言秉赋
第二节 仪式祭祀:扬州俗文学的原初动力
第三节 茶肆书坊:扬州俗文学的活动中心
第四节 行规惯制:扬州俗文学的质量保证
第五章 清代扬州俗文学生成的生产消费特征
**节 实用性的俗文学活动
第二节 夸示性的俗文学活动
第三节 人格化的俗文学活动
第六章 清代尾声中的扬州俗文学活动
**节 相反相成一清末扬州俗文学活动中的几对关系
第二节 鸳鸯蝴蝶——清代扬州俗文学活动的精神延续
第三节 并非结语一都市俗文学蓬勃发展之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本书以特定的历史时段和地域环境为视角,紧密结合都市文化消费情结的论题,对清代扬州俗文学的生成和延续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深入的探究。作者着重从地域个性和都市消费机制两个方面作了探索:清代扬州俗文学生成、盛行与扬州的地域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清代扬州的俗文学活动和当时扬州居民的生活的联系;清代扬州俗文学活动所显现的生产消费理念,以及清代扬州俗文学无法磨灭的影响等等。
本书剖析的是清代扬州俗文学活动的盛衰机制,着眼的是当下都市文化建设和都市个性特征的形成。作者认为都市俗文学活动中蕴涵着巨大的文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价值,俗文学活动的消费主体永远是多数派,因为它是芸芸众生的文学。
**节 20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回眸 我国俗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远古的歌谣、神话,先秦的寓言,汉代的乐府民歌,晋代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变文,宋代的话本、南戏、诸官调,元代的杂剧,明清的章回小说、俗曲、笑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秧歌剧,以及我国少数民族的史诗等,都是俗文学“家族,,的成员。其中拥有众多的佳篇杰作,流传千古,至今仍然活在人民大众的心中,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同历史悠久、蕴藏丰富的俗文学创作相比较,我国对于俗文学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俗文学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不为文人学士所重视。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大文学家如白居易、关汉卿、李贽、袁宏道、冯梦龙、金圣叹、李渔、李开先等都曾充分肯定过俗文学,并身体力行进行俗文学创作,以提高俗文学的品位。 中国俗文学研究发轫于19世纪末,经王国维、罗振玉、鲁迅、孙楷第、胡适、周作人、郑振铎、刘半农、杨荫深、吴晓铃、赵景深等前辈学者的提倡和梳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俗文学作为一种运动是较晚的事,它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自1918年初刘半农等倡议组成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起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 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了《歌谣周刊》。以后,不断有俗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爱好者和学者致力于搜集、整理和研究。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是一个活跃于20世纪3(年代到40年代末的流派。 1929年,郑振铎在《小说月报》第20卷第3期发表了《敦煌俗文学》一文,把敦煌所藏各种通俗文学作品统称之为“俗文学”,这是在中国首次出现的新术语。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以郑著《中国俗文学史j的出版为标志。 从抗战胜利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处在20世纪以来相对低潮的时段里,郑振铎的追随者们以他的文艺学术思想为旗帜的俗文学刊物,几乎在同时分别在香港、上海、北平三地创刊,即通常史家所说的“港字号”《俗文学》周刊(戴望舒在香港《星岛日报》)、 “沪字号”《俗文学》周刊(赵景深在上海《神州日报》、《大晚报》、《中央日报》)和“平字号”《俗文学》周刊(傅芸子、傅惜华在北平《华北日报》),遥相呼应,争奇斗艳。这一派的学术研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文坛和学坛的一时之盛。 P1-2
柯玲,江苏人,文艺学博士,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兼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保护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文艺民俗学创新团队成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一直致力于地域文化与文艺及应用民俗学科的研究。出版有《(汪曾祺散论》、《水色朱家角》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五十篇。
迪帕克• 马尔霍特拉●世界著名谈判专家,哈佛商学院教授。●在哈佛大学MBA 课程和众多企业高管培训项目中讲授谈判学,并在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担任客座教授,...
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西北大学罗伯特?H.斯托茨人文科学教授和经济学与历史学教授,特拉维夫大学埃坦?柏格拉斯经济学院教授,曾任美国经济史协会会长...
大学语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大学语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系列教材》是为远程教育非中文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基础课程教材。根据网络...
国术名人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大祥子、于五、尹德安、仇不同、孔瞎子、王教师、王瑞伯、王武师等108位武术界名人,并附录了国术从谈;国术中之精神学。国术名人录 ...
反思文艺复兴:遍布欧洲的勃艮第艺术品 本书特色 艺术史学家承认,勃艮第荷兰的艺术工匠们在欧洲到处留下了足迹,同时,也往往注意到,这些艺术家接触外国艺术传统,但是...
惯用语 本书特色本书从惯用语由来、性质、结构、语义以及分类几个方面,以日常生活的角度,对惯用语进行了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了解日常所用惯用语的来源及意义,对于汉语...
年画 本书特色 《年画》: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情感的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
民族地区权力.文化与社区治理-一个彝族社区的政治人类学研究 本书特色 罗明军*的《民族地区权力文化与社区治理(一个彝族社区的政治人类学研究)》以一个彝族社区为个...
满族文化史 本书特色 凡满族文化之主要内涵,均收入张佳生主编的这本《满族文化史(修订版)》中,可谓全面。其中文学、军事、法律、家谱、姓名、宗教、音乐...
达斡尔语词典-(修订本) 内容简介 《达斡尔语词典(修订本)》是在《达斡尔语词典》(试用本)的基础上历经6年修订而成,以达斡尔语标音方案注音,以汉语文释义的双语...
中国文化的性格 本书特色 1、梁晓声2018年重磅新作,是对于中国文化多年的读书思考集大成之作!2、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后,从文化视角...
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 本书特色 “海峡两岸文化发展丛书·闽台文化关系篇”是以闽台为中心,以文化为重点,来论析两岸关系的一套系列研究论著。《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作为...
王小波(1952-1997),男,汉族,当代著名学者、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思维的乐趣》等。...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世界文学文库) 本书特色 本书记述了许多神话故事,并且力图把那些故事谱系化。其内容包括:希腊神话、特洛亚的传说、俄底修斯的传说、坦塔罗斯家族的...
回家人居士。
论自然与语言 内容简介 在《论自然与语言》一书中,乔姆斯基详细论述了他对语言、心智和脑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将当前的语言学研究和新兴的脑科学融合在一起。该书开篇是...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 本书特色你看到的是凡尘俗世的热闹,这本书写的是语言学的大小原理。 这个世界*大的浪费,就是研究机构花了大笔经费大量时间做出来的科研成...
中国语言与文化 本书特色 ★国学文献的整理、研究,这是一个浩博、繁难而又有趣的工作,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祖宗世世代代的工作,为全人类积累下了一大笔...
中国传统交通习俗-车马 溜索 滑竿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交通习俗:车马·溜索·滑竿》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传统交通习俗-车马 溜索 滑竿 内容简介 简介中国...
中国传统凤凰艺术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凤凰艺术》由郑军、张东明编著,凤与龙一样,不但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永远不会陈旧的装饰形象,因此,本书将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