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陈勤建
绪论
**节 20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回眸
第二节 以“活动”理念统摄俗文学研究的尝试
第三节 清代扬州俗文学研究综述及本书的写作目的
**章 清代扬州俗文学活动述略
**节 口承俗文学:动地惊天
第二节 笔传俗文学:至雅至俗
第三节 清代扬州俗文学的特殊地位
第二章 清代扬州俗文学生成的文化地理条件
**节 水之扬州——扬州地域文化个性之一
第二节 盐之扬州——扬州地域文化个性之二
第三节 柳之扬州——扬州地域文化个性之三
第三章 清代扬州俗文学生成的历史传承脉络
**节 诗文扬州——清代扬州俗文学的文学地基
第二节 歌吹扬州——清代扬州俗文学的表演技艺
第三节 俚俗扬州——清代扬州俗文学的市民热情
第四章 清代扬州俗文学生成与都市民俗风情
**节 方言俗语:扬州俗文学的语言秉赋
第二节 仪式祭祀:扬州俗文学的原初动力
第三节 茶肆书坊:扬州俗文学的活动中心
第四节 行规惯制:扬州俗文学的质量保证
第五章 清代扬州俗文学生成的生产消费特征
**节 实用性的俗文学活动
第二节 夸示性的俗文学活动
第三节 人格化的俗文学活动
第六章 清代尾声中的扬州俗文学活动
**节 相反相成一清末扬州俗文学活动中的几对关系
第二节 鸳鸯蝴蝶——清代扬州俗文学活动的精神延续
第三节 并非结语一都市俗文学蓬勃发展之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本书以特定的历史时段和地域环境为视角,紧密结合都市文化消费情结的论题,对清代扬州俗文学的生成和延续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深入的探究。作者着重从地域个性和都市消费机制两个方面作了探索:清代扬州俗文学生成、盛行与扬州的地域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清代扬州的俗文学活动和当时扬州居民的生活的联系;清代扬州俗文学活动所显现的生产消费理念,以及清代扬州俗文学无法磨灭的影响等等。
本书剖析的是清代扬州俗文学活动的盛衰机制,着眼的是当下都市文化建设和都市个性特征的形成。作者认为都市俗文学活动中蕴涵着巨大的文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价值,俗文学活动的消费主体永远是多数派,因为它是芸芸众生的文学。
**节 20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回眸 我国俗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远古的歌谣、神话,先秦的寓言,汉代的乐府民歌,晋代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变文,宋代的话本、南戏、诸官调,元代的杂剧,明清的章回小说、俗曲、笑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秧歌剧,以及我国少数民族的史诗等,都是俗文学“家族,,的成员。其中拥有众多的佳篇杰作,流传千古,至今仍然活在人民大众的心中,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同历史悠久、蕴藏丰富的俗文学创作相比较,我国对于俗文学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俗文学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不为文人学士所重视。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大文学家如白居易、关汉卿、李贽、袁宏道、冯梦龙、金圣叹、李渔、李开先等都曾充分肯定过俗文学,并身体力行进行俗文学创作,以提高俗文学的品位。 中国俗文学研究发轫于19世纪末,经王国维、罗振玉、鲁迅、孙楷第、胡适、周作人、郑振铎、刘半农、杨荫深、吴晓铃、赵景深等前辈学者的提倡和梳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俗文学作为一种运动是较晚的事,它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自1918年初刘半农等倡议组成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起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 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了《歌谣周刊》。以后,不断有俗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爱好者和学者致力于搜集、整理和研究。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是一个活跃于20世纪3(年代到40年代末的流派。 1929年,郑振铎在《小说月报》第20卷第3期发表了《敦煌俗文学》一文,把敦煌所藏各种通俗文学作品统称之为“俗文学”,这是在中国首次出现的新术语。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以郑著《中国俗文学史j的出版为标志。 从抗战胜利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处在20世纪以来相对低潮的时段里,郑振铎的追随者们以他的文艺学术思想为旗帜的俗文学刊物,几乎在同时分别在香港、上海、北平三地创刊,即通常史家所说的“港字号”《俗文学》周刊(戴望舒在香港《星岛日报》)、 “沪字号”《俗文学》周刊(赵景深在上海《神州日报》、《大晚报》、《中央日报》)和“平字号”《俗文学》周刊(傅芸子、傅惜华在北平《华北日报》),遥相呼应,争奇斗艳。这一派的学术研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文坛和学坛的一时之盛。 P1-2
柯玲,江苏人,文艺学博士,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兼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民俗保护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文艺民俗学创新团队成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一直致力于地域文化与文艺及应用民俗学科的研究。出版有《(汪曾祺散论》、《水色朱家角》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五十篇。
至高無上「推理魂」!台日「日本推理」重量級推手傅博老師代表作!台灣最具權威性的日本推理小說評論文集!提拔無數當代推理名家泡?妻夫、栗本薰、田中芳樹、連城三紀彥,...
注音版说文解字 本书特色 《注音版说文解字》原版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全6册 本书特色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即清光绪二十七年。全书五册四卷,共选三千二百九十一个汉字,插图七百六十二幅。*册为...
汉字演变五百例-第2版-续编 本书特色 《汉字演变五百例续篇(第2版)》的特点:(一)这是一本普及性的汉字知识读物,内容是通过列举汉字几种主要字体中的一些字例,...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内容简介:在《股票大作手操盘术》中,杰西·利弗莫尔详细完整地介绍了自创的“利弗莫尔市场方法”,其要素包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学者和跨文化艺术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
中国文字学概要-老清华讲义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字学概要:老清华讲义》是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字学概要-老清华讲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杨树达在文字学方面的一...
曾国藩治学方法 本书特色 《小书馆:曾国藩治学方法》为“小书馆”丛书之一,绝版多年。这是一部民国人对曾国藩的解读,曾国藩女儿曾纪芬推崇备至,亲自作序推荐。它堪称...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本书特色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第二版),以专题理论和个案研究为主体框架,框架保持了**版的面貌,第二版在内容上作了适当修改和增添,例如,...
魏晋书风 内容简介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政治混乱、士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特有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促成了艺术的发展,书法亦然,隶、真、行、草形制在此时...
认识东方 内容简介 克洛代尔对东方文化十分向往,,1895年他以外交官的身份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他生命中的十五个年头。其间他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而每个地方...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文化传统精髓 本书特色 本丛书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蒙学几个方面人手,选取国学经典中*有代表《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
妙说男人女人:文化名家笔下的男人女人 本书特色 男子见了美人,不愿看的,必是瞎子;屡屡看的,必是愚人;看了之后,不动妄念的,才是智者。女子嫣然一笑,男子的主意就...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本书特色 《红楼梦》本身具有两个世界,红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曹雪芹所经历过的历史世界,一个则是他所虚构的艺术世界。前者一向是红...
义都语研究 内容简介 义都语是中国语言和民族历史文化中非常宝贵的资源,无论从语言本体来看还是从历史文化来看,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都相当关注该语言族群相关族群的状况...
十三年前,東海一戰,傲視武林的李相夷從此消聲匿跡。十三年後,東海之約,足智多謀的李蓮花如何負傷對決?最後結局會是如何?一切謎團即將在此解開!「我以為很快就能向你...
礼记我读(耄耋学人读经心得) 内容简介 礼记,是书名,其所叙皆记礼敬之事。然而礼者何?所以事神致福也。诗书易礼皆训礼者履也,是祭祀天神地社人鬼,该当正心诚意,斋...
解析GPT落地实践,揭示 “人机关系”重要范式彼得·李及其他两位合著者分享了以GPT-4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的诸多应用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现了一...
传统文化研究:第十五辑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研究(第15辑)》自九十年代初创刊至今已出版了15辑,重在通过对吴文化的研究,彰显苏州地域特色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个性,...
《必要的革命③》内容简介:面对生态系统的衰退、社会发展的失衡和企业创新的窘境,《必要的革命》为商业策略、社会管理提供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