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没有花瓣只有残砖断瓦的凋零
2003年12月11日,我远赴华东华南等地区采访两个月,匆匆返京后,就
忐忑不安地奔到花市。花市已经完全让我不敢相认。曾经熙熙攘攘的胡同,
到处残垣断壁。除了拾荒人的走动显示胡同还有些许的生气之外,就是一片
沉寂。许多曾经熟悉的老人、胡同以及四合院,踪迹全无。丁家祥老人说,
开始于2003年3月的东花市三期改造进行到目前,80%以上的房屋已经被拆
,原有的4’700户居民,已经迁走4000余户,花市就要完啦。黯然神伤的我
,伫立寒风中,慢l曼地回忆着记忆中花市那*初的样子。
2001年5月的一天,初来北京的我,骑着自行车毫无目的地乱撞。我来
到花市上四条21号的一座古老的二层楼前。只见一位中年妇女在织毛衣,一
位老者在做木匠活,一位中年男人蹲在地上,端着饭碗当街吃饭,老宅的花
丛中,还有几只麻雀呜叫着跳上跳下。这画面,让我不敢相信这是北京,我
立即举起了相机。后来我才知道,这老宅子就是当年久负盛名的“青山居”
玉器市场。至今许多老北京人对它还记忆犹新。
自从那一天起,我深深地迷恋上了胡同。我数十次深入花市地区,采访
拍摄,记录那里的胡同、四合院,追寻“大烟袋锅”、“内明远”等老店铺
,探访崇文门课税司、文秀的故居等历史遗迹。花市那较为完整的胡同、门
墩、门联、四合院;热情、慈祥、诚挚、大方的老人;还有房檐的乳燕,门
楼上的小猫,枝头的鸽子等等,无不让我魂牵梦绕。
2003年3月的一天,我拍摄中三条。来到53号时,眼睛一亮。只见古老
的松木大门上镌刻着一副京城少见的对联:“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
在斑驳树影的映衬下,生出了摄人心魄的美。正惊叹中,大门咯吱咯吱地打
开了,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聊天中,知道她叫刘秀英,时年68岁,租
住此院近40年。我想她与古老的门、高雅的对联组合在一起,该别有一番韵
致。我请她坐到门旁,拍摄了几张,但总觉得意犹未尽,琢磨半天,又请她
坐到门中间,我连拍了多张。
2003年3月25日,我在中三条30号前看到—位老奶奶正安详地晒太阳。
她的影子与树影叠在一起,那种沧桑的美让我的心一动。我立即拍摄。老奶
奶并没在意。后来,采访中我才知道老奶奶叫谢凤清,已经91岁。
2003年7月的一天,我在上三条采访。那天天气令人窒息地奇热,胡同
中热浪翻滚。我喝光了随身携带的两大瓶子水,嗓子还在冒烟。我知道附近
没有小卖店。我咬牙背扛着几十斤重的照相机以及三脚架,继续前行搜寻目
标。忽然,门道里的一位素昧平生的老大爷对我说,喝口水吧。他正在纳凉
。以往,我是绝对不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但我接过了老人家的水,而且
一饮而尽后还索要了一大瓶子。不是因为渴,而是在于胡同老人的真诚值得
信赖,那也是我对胡同老人整体的信赖。那是来北京以后,**次喝别人送
的水。另外的一件事,也让我难以忘记。同年9月的一天,我急着寻找文秀
住过的地方(据说,当年文秀是从上头条辗转它处进宫的),连问了几人,均
无结果。这时,一位女士平静地告诉记者,到邪条胡同多少号门牌去找谁打
问。身边的一位老大爷说“这就是胡同!”P50-51
北京的变化确实超乎人们的想象,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天时间,地图上的坐标就可能消失了踪影,变成工地上的尘埃。这座古城里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至掩住了本来的面貌。胡同四合院、巷陌人家的感觉似乎就是在昨天,然而很多个怀念却没有了实地温故的可能。
距离《流年》主题丛刊**辑《古城,不能忘却的纪念》出版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我们的编辑主旨得到了很多热爱北京的读者的认同,但由于对这样的选题也是初次尝试,自然也会有疏漏和遗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流年》第二辑《帝都,行将消失的古韵》就是对**辑的补充和完善,我们力求用更鲜活的话题来讲述和纪念这座千年都市的片羽点滴。面对着城市的大拆大建,总希望把一份份今天的视野所及记录下来,哪怕是已经成了残片的物态种种,哪怕是消失了环境承载的市井民风。
在**辑中,我们有一篇文章,照片配的是一年多前的砖塔胡同。那个时候砖塔胡同西口刚刚开始拆迁,到处是残垣断瓦。前些天,重访砖塔,却发现胡同的西半段已经完全消失了,从胡同西口、能仁胡同一直拆到了鲁迅故居。还好鲁迅故居暂且没有被拆掉,而西边的张恨水故居却永远消失了。砖塔胡同以及周边的丰盛胡同、武定胡同等等都是北京历史*为悠久的胡同,砖塔胡同更是形成于元代,可谓伴随了北京的都市历程。然而,这片地区现在多已支离破碎,很多精美的大宅院被拆掉了,保留下来的也只是钢筋水泥中的孤岛,失去了往事的依靠,历史毕竟不可重来。
如今的北京,原汁原味的东西越来越少,走在街上,无论是高大的建筑还是宽阔的街道,都仿佛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成为了城市的主流,粗糙的造型取代了文化的承续,温馨的素美只能去老旧的图片中找寻。这些年,北京失去了太多的传统,胡同拆了一条又一条,假古董也是盖了一处又一处。遂安伯没有了,花市没有了,南小街没有了,煤市街没有了;粗糙的永定门被盖了起来,不伦不类的正阳桥牌坊被立了起来;前不久,有报道说头几年修两广大街被拆掉的曹雪芹故居要复建,当年多方呼吁没有留下个真文物,如今却要劳民伤财建个假古董,孰是孰非自是一目了然。在这二拆一建中,北京的文化在慢慢变得模糊,以至有时侯走在宽阔的大街上突然会问自己,这是北京吗?北京不该只是皇家气,北京更多的应该是百姓气,应该是一段段平民的往事与传说。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流年》正是将历史尽可能还原到民间,通过若干篇有滋有味的文章,来纪念北京和抚摸北京。
有关古城北京的只言片语到本辑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从下辑开始就要进入新的话题,但愿我们的文字能够给这座城市留下点实在的记录以及值得回忆的念想。
《流年》心中永远会有一种责任,那就是带给老百姓*大限度的真实。
邱阳,人文图书策划出版人。策划出版有《流年》丛刊,《流年影像》,《品城》书系,《手艺北京》,《最后的故事》等,其中,《流年》第一辑:《古城,不能忘却的纪念》一书曾连续三周名列滔奋三联图书中心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
《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从近代中国的商人出身构成、官督商办企业及其商人管理者的官僚化、官商合办企业中的官商关系、私营企
《人工智能》内容简介:人脸识别是当今的热门应用领域和研发方向,在安防、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书全面、系
《回归本真:“教育与人”的哲学探索》内容简介:教育人学是教育哲学的当代形态,它以教育中完整的人为对象,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教育
大都会-手绘地图中的城市记忆与梦想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以手绘地图为载体,阐释全球各地古老的、年轻的、有活力的,还有那些易成为争夺对...
魏晋南北朝史丛稿 本书特色 《魏晋南北朝史丛稿》:“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资助出版。魏晋南北朝史丛稿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
OnthefirstSundayinDecember1941,anarmadaofJapanesewarplanesappearedsuddenlyoverPe...
黑白民国 本书特色《黑白民国》用娓娓道来的语言,既写政治史里面的人性、野性,又写“黑社会”历史塑造群众精神的隐秘力量,分析出两者互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游离于二者...
汉画像石与汉代民间丧葬观念 本书特色 汉代是汉民族初步形成的时期,可谓汉民族的童 年时代。汉画像石则是难得的民间丧葬观念之“镜像 ”,鲜明地体现出民间性与世俗性...
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 本书特色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有助于解决中国民族史及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若干理...
黄老之治 本书特色 司马光撰、柏杨译的《黄老之治》是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之一,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德必读...
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第一辑) 本书特色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08年5月起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光荣与惆怅-最三国-第叁卷 本书特色有光荣,也有惆怅。三国人事在范军的这本《*三国(第3卷光荣与惆怅*新修订版)》收官。庞统由于对诸葛亮的猜忌而死于落凤坡。关羽...
中日战争第九册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内容简介 日本外交文书选译(上)刘恩格孙克复朱秀芬孙惠鸣沈明毅译校第十五卷事项六关于壬午汉城事变日清两国之交涉(99...
《档案:一部个人史(新版)》内容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
《鱼病快速诊断与防治技术(视频升级版)》内容简介:本书着重介绍了鱼病流行现状,鱼病防治的基础知识,常用渔药的使用方法、注意
大宋三百年之建国大业 本书特色 《大宋三百年之建国大业》:语言可以很幽默,历史不能太戏说大宋三百年之建国大业 目录 楔子**章 只身投军第二章 智勇郭威第三章 ...
分段说注评点史记菁华录 本书特色 《史记菁华录》是清代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浙江钱塘人姚祖恩,号苎田,编选完成的著名的《史记》选本,选文能够把握各篇主旨,有...
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余英时文集-第二卷 本书特色 本卷以“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为主题,所收文章论及儒家思想、新儒学及其与佛道之关系以及反智论等中...
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阐释了中国古代主流政治传统浅谈、略论唐宋地方监察体制变革、南宋士兵逃亡法新探等内容。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
大清奇案冤案 内容简介 大清三百年岁月,能积淀下多少悬谜?君可知,天命汗王努尔哈赤是以哪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诛杀了手足兄弟?又可知,他那年轻貌美的大福晋是怎样被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