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人生漫笔》包括七个方面的文章:回忆恩师、友人的“人物篇”,记述某一时期的一段不平常经历的“自述篇”,还有优美的散文、随笔及杂感或诗词的“议论篇”、“随笔篇”、“读书篇”、“文化篇”和“杂感篇”。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出一代国学大师的思想历程、学术经历以及他们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和曲折的人生轨迹。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够看到他的思想、智慧和他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思考和责任。
金克木人生漫笔包括七个方面的文章:回忆恩师、友人的“人物篇”,记述某一时期的一段不平常经历的“自述篇”,还有优美的散文、随笔及杂感或诗词的“议论篇”、“随笔篇”、“读书篇”、“文化篇”和“杂感篇”。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出一代国学大师的思想历程、学术经历以及他们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和曲折的人生轨迹。我们从这些文章中能够看到他的思想、智慧和他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思考和责任。
悼子冈
我认识彭子冈很早,但她认识我很晚。
子冈的成名是作为女记者,但她的出色在于她有一支文笔。至于她的更出色处则是她的为人。不过,若就她对现代中国的贡献而言,还应当说她是**批中的,甚至是**个,当成了新闻记者而且一直当到底的女孩子,一个从向往革命到投身革命而对革命却充满热情而理解不足的天真的女性。
30年代初期,我在申报《自由谈》看到署名子冈的一篇小文,文中提到她住在北平西城一家女子宿舍,捎带了一笔那个宿舍的房主。我想这大概就是《中学生》杂志征文中**名的那个子冈,而这宿舍无疑是我的朋友曹未风新开的秋城女子寄宿舍。于是我去看这位决心花20年时间译莎士比亚的朋友曹未风。他告诉我,子冈本名彭雪珍,是中国大学英文系的一年级学生。我立刻想到那是《中学生》上发表作文的苏州振华女中的学生,大概是叶圣陶先生的弟子。恰在我们谈话时,一位推着自行车的女孩子陪着另一位进了院子。同子冈在那篇文中说的一样,她把自行车向墙上一靠,便和她的朋友站在对面廊下谈起话来。曹未风说这就是子冈。隔着窗帘我认识了她。随后我知道她进大公报当了记者。当时有女作家、女编辑,还没有女记者,至少没有能长期正式当大报记者的女孩子。现在的年轻人恐怕不会想象得出50年前当记者多么不容易,女性对这种职业更是多么难于适应。有勇气的未必有能力,有文笔的又不见得能过忙忙碌碌在各种各样场合会见各种各样人物的记者生涯,受不了几乎天天会碰上的,从报馆内到报馆外,从政治界到文化界,种种方面射过来的责难和闲气。无本领的人,老板不愿用;有本领的人,老板不敢用。可是子冈居然闯开了这一关口,她仗的本身的条件还不是那支笔。会写文章的女孩子有的是。她所仗的是她的天真。我至今也难明白,她怎么能那么相信人,她仿佛想不到世界上居然会有坏人。她不会伤害人,受到伤害时也只是迷惑不解。好人相信她,坏人不防备她,也伤害不了她,因为她不懂人为什么要伤害。她受了气也不会去恼恨别人。她的文并不能完全表现她的人。当然左翼新闻界是另一种情形。抗战初年我在长沙和桂林认识了年纪很轻的高灏和高汾姊妹。她们进了夏衍主办的救亡日报当记者。那时范长江办的国际新闻社和陈农菲主持的青年记者协会都在桂林。高灏很快成为真正的女记者。可是皖南事变发生,救亡日报关门,她又当不成记者了。终于英年早逝,深可惋惜。女记者的人才到处有,可是能用又敢用而不会被封闭的报馆难找啊。高汾后来到重庆,也成为大公报的女记者。这时子冈已经闯开门路,女记者不稀罕了,但也还不是愉快的职业。太平洋战争时,我在印度认识了在赴美途中的杨刚。我知道她曾用杨缤的名字翻译《傲慢与偏见》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她是作为大公报驻美记者出国的,我在大公报驻印记者郭史翼的办事处见到她。那真是一见如故。我实在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看得起我。我后来才觉得真有点对不起她的好意,我对她说:“你改名为刚,可并不是真刚强。你的傲慢与偏见太多了。你真能忘记自己是女性吗?还是不要那么刚强吧。”坦率的谈话,从世界大势到生活小事。真不知两人怎么会谈得来的。后来我和子冈见面后,立刻发现她和杨刚大不相同。她天真得不知有险,所以能“履险如夷”;而杨刚不行,过不去悬崖峭壁。在郑振铎先生追悼会上我见到杨刚,她说是遇了车祸,神态黯然。我也不知说什么好。我隐隐感到,像郑先生那样正直豪爽的人会在空中遇难,杨刚这样的强者也在平地上撞车,恐怕她会去追随郑先生。果然不久她便向世界告别了。子冈却像是个大孩子,一直到去世前几年还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她的天真究竟是幸呢,还是不幸呢?
直到1948年,我在北平先认识了徐盈,那是由于我的老朋友郑伯彬,也就是杨刚的被日本飞机炸死的丈夫的弟弟。我们在一起谈的是战时和战后的华北经济。我还没有去见和徐在一起的子冈。我随即结婚,才被带到大公报办事处去拜望我的伴侣的振华老同学子冈。大家谈起《中学生》、《自由谈》、大公报,我才发现文实不如其人。子冈和杨刚不同。杨是文学家、诗人,同时是政治人物;而子冈虽是革命者,却不是政治人物。她和我认识或见过的所有女性几乎都不相同。这样的人怎么能在波涛汹涌的政治和文化界当那么多年记者呢?也许是我错了。唯有她这样的人才能以一叶扁舟踏过风浪而感觉不到什么惊险。
杨刚向我提到过陈蕴珍,即巴金夫人萧珊。我在桂林见到她时,她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打毛衣。到昆明见到时,她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在上海又见时,她成为一个婴儿的母亲。从此没有再见,但她给我的印象却不可磨灭。她有子冈的天真,又有杨刚的自信。这是难得的“二难并”,可惜并不是好事。她虽过了杨刚过不去的**关,却过不了更高大的第二关。反而子冈都能过去,可以说是生于天真,没于天真,给她的友人留下一个无法描述也无可描述的印象。这没有她留给国家社会的文字永久,却更深刻也更生动。
对我来说,这世界是有点奇特的。有一些人见面很少,谈话不多;有的人几十年的交情不过是通信,对面谈话微乎其微;有的人仅仅是一般朋友的见面,甚至还不大见面;可是这些人却都留给我淡化不下去的影像。子冈属于*后这一种。这个名字和这个人,尽管在宇宙中仅仅是一闪而过,然而这道闪光是永存的。
1988年
金克木(1912—2000),祖籍安徽寿县。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的研究,为中国著名梵语学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通晓多国语言,学贯中西,与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并称“未名四老”。著有诗集、小说集,为著名的诗文学者。译、著已达三十种之多。举其要者,有《梵语文学史》、《天竺诗文》、《梵佛探》、《无文探隐》、《文化猎疑))、《比较文化论集》等。
负暄续话 本书特色 有闲,想想旧事,而且是在晒太阳感到暖烘烘的情况下,就大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了。还有个重要的考虑,是年事日高,深感有所知,有...
非典十年祭-北京保卫战-SARS 本书特色 抗击非典十周年的**部纪念作品中国当代纪实文学著名作家何建明临危受命,身赴“抗非”一线的采访实录数十张珍贵图片将记忆...
《我读管理经典(珍藏版)》内容简介:在从事管理教育、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的20年间,我发现,身边非常多的人喜欢尝试各种新理论,
总统笔记 内容简介 1991年8月至1993年10月,全世界目睹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苏联8月政变的失败从而导致一个帝国崩溃,冷战结束,一个新的国家俄罗斯独立...
生命的享受-中外名家经典随笔-林语堂随笔精选 本书特色 《生命的享受》是“中外名家经典随笔”系列丛书之一,收录我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
文豪之家 本书特色 夏目漱石、江户川乱步、谷崎润一郎、松本清张……从明治、大正到昭和,他们是日本文学*具代表性的作家,《文豪之家》带您走进他们的私生活场所,去一...
(盒装)贝克特全集(全22册) 本书特色 ★ 《贝克特全集》为32开布面精装,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新版★ 萨缪尔·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20...
杨志军,吃素、念佛、在家。出生于青海,在青藏高原生活四十余年,有长期在草原牧区生活工作的经历,养过藏獒,当过军人,做过记者,结识许多藏族朋友,其生命最光辉的段落...
诗探索-2011 第2辑-全两卷 内容简介 《诗探索》理论卷与作品卷同时推出。理论卷重点推介的诗人,同辑作品卷也编发了他们的相关诗作,读者可以参阅。本书...
小说.戏剧.翻译.书信-林徽因集 本书特色 本卷系《林徽因集》之一种,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小说、戏剧、翻译领域的全部及迄今可以发表的林徽因书信全部,注释详尽...
巨大的子宫-亨利.米勒全集(8) 本书特色 卡尔·夏皮罗写道:“他的真实意图是找到我们这个世界活的精髓,不管它以何种表现形式存在——存在于艺术中、文字中抑或人类...
墙上鱼耳朵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丛书总序《档案是怎样建成的》,2000年后新作《制度》、《民族志》、《没完》、《阳光女孩》、《墙上鱼耳朵》、《空裙子》、《鱼眼中的手...
达伦·山:我原名叫达伦·奥肖内西,197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父母是爱尔兰人。6岁时我们全家搬进了爱尔兰我曾祖父的农舍。我喜欢乡村中无拘无束的生活,那里的一切比城...
老伙计们出发啦 本书特色 "我们的日程表永远是空的。今天没有安排,明天也没有安排,这一年剩下的日子都没有安排。我们拥有整个世界的时间。"阿姆斯特丹某家养老院的老...
梁实秋散文集-第三卷 本书特色 《梁实秋散文集》是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年重磅打造的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散文集,由七卷本组成,包括梁实秋先生经典“雅舍系列”的《雅舍...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本书特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插图珍藏本)》: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影响人类历史、改变千万人生的一本书。世界上*美丽的东...
《业财一体化:从应用路径到顶层战略规划》内容简介:随着数字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业务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财务服务支持从
我的乡土 我的国 本书特色 一个画家的乡村三年 用文字和画笔展现近百张中国面孔,变革中的乡村,农民的命运。 他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乡村众生,图文中流淌的真...
《谁说未来不可见》内容简介:家庭教育规划是父母教育行动的底层逻辑。本书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从人才能力结构入手,用“以终为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词赏读 本书特色 《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赏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