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前身《大众媒介与社会》在1977年出版之时,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媒介研究向高峰攀登的时候,我们从编撰者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到,当年英国媒介研究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多么自信。还有一件旗帜鲜明的事情,就是要抵制美国在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后者的知识生产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些“捉襟见肘的共识”,一些“无穷尽的、非结论性的‘效果’研究”,与“欧洲知识思想多样性的论辩”是不能比拟的。
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题仍然沿袭了原教材的面貌,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作为学术著作,对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有着很好的延续性。当然,教材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对媒介生态整体把握的问题设置和论述框架完全突破了过去的模式。
不论是立场还是方法论上出现了什么变化,事实证明,本书的作者们抓到了媒介活动的重要性和实质性——作为一种日常伴随式的文化实践,媒介与我们社会的关系变得密切而复杂。他们的旨趣既是当下的又是超越的。
在英国情境之中,很难想象会有什么“新闻无学”的焦虑,也不会发生什么新闻学传播学之争议;媒介也好,文化也好,传播也好,只是一个研究对象,可以用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各种方法介入。所以,习惯于用框架去研究的我们,不如抱着这样的心情去研读这本论文集:看看是哪一类知识生产者?对当今世界,当然主要是所谓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世界,其中主要以英美为代表的媒介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一些怎样的新的感受?又有了些怎样的新的表达?
本书的前身《大众媒介与社会》在1977年出版之时,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媒介研究向高峰攀登的时候,从编撰者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到,当年英国媒介研究当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有多么自信。全书的基本结构和主题仍然沿袭了原教材的面貌,无论是作为教材还是作为学术著作,对学生和研究者来说都有着很好的延续性。本书的作者们抓到了媒介活动的重要性和实质性——作为一种日常伴随式的文化实践,媒介与我们社会的关系变得密切而复杂。
中文版序
詹姆斯·库兰
此刻给本书中文版写序,正好有特别值得欣喜的理由。三十年前,我与一位有中国血统的女士结了婚。三十前来,因为她,我有了很多中国亲戚,他们大多生活在浙江和湖北两省。不一定哪一天我的某个中国亲戚——也许是那位曾经住在我伦敦的家中,把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从法文翻成了中文的中国侄子——就会读到这本书的中译本。无论如何,想到我总有机会碰到一两个翻看过此书中译本的熟人,快慰感陡然升起。相比先前已经出版的希腊文、韩文和日文各种版本,中文版给我带来的喜悦更加真实可触。 本书的前身是1977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社会》 (Mass Communication andSociety),那时候开放大学(Open Univeity)领风气之先开设了媒介课程, 《大众传播与社会》是该课程的教材。当时我们就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挑战美国人把该学科限定为“传播学” (communicatio)——一种以社会科学为基础,对周遭世界持理所当然的认同态度;只关注各种零碎即刻的媒介效果的学科。我们试图拓展媒介研究的学科基础,将各种人文学科( 尤其是文学研究)纳入其间;同时把媒介研究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欧洲思想( 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之上。该教材在英国多次重印,并被译成西班牙语在墨西哥出版,该教材的美国版也有多次重印。在出版商敦促之下,我们推出了第二版,并以《大众媒介与社会》(Mass:Media and Society)作为新的书名。新书于1991年仍然由阿诺德出版社出版,与先前一样,同样分三个部分,但收录的是全新的文章。新书为自由多元主义和批判的/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议提供了舞台。新书良好的读者反应和市场效应,使我们有了不断推陈出新的动力,1996年,正值媒介研究中“新修正主义”甚嚣尘上之时,《大众媒介与社会》第二版出版了。令人瞩目的是,很多基于左派立场的新生代作者攻击了激进的批判立场。在引发了饶有兴趣的争议的同时,新版书再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然而,到上个世纪末,当我们着手第三版《大众媒介与社会》时,我们感到那种争议已经失去了意义。大家看到的这本书,仍然像它的前两版一样,试图涵盖媒介研究领域的主要话题。但是,本书定位在一个新的议程上— —全球化和流行文化——显然这个领域中出现了很多令人感兴趣的研究成果。因此,这个第三版是以新鲜血液为主的:一共收入了11篇全新的著述,余下的旧文也都做了修订和更新。 我们特意把分析媒介和社会研究三个基本轴线的三篇文章放在本书的开端,即莫多克关于传播和阶级的关系、普雷斯从女性主义理论关照媒介以及甘地谈种族和媒介关系的论述。当然,从阶级、性别和种族的角度切入媒介与社会关系的讨论并不新鲜,但是三位论者都不同程度地援引了媒介研究之外的一些概念和框架,这些概念和框架具有丰富媒介研究的潜能。本书**部分还沿用了**版中的两篇文章——戈尔丁和莫多克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媒介研究展开的讨论,以及斯雷伯尼对国际传播中所谓全球性和地方性之间关系的讨论;而库兰谈媒介和民主关系的文章的修订版让大家看到,当今学界观念和思想变换如此迅疾,要求作者对他的核心论辩做出多么大的重构。同样,布拉姆勒和古尔维奇的新作则讨论了如何修正政治传播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框架,以适应政治传播过程中社会、政治以及技术环境的深刻变化。 作为另一个趋势,即本书第二版所发展出的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的联系,在这一版中得到了延续。令人好奇(也许并不令人惊讶)的是,新闻和文学虚构作品历来被当作相互分离的、几近对立的两种文类来对待,它们有各自的目标、遵循不同的路线。结果,对这两个不同文类的研究自然就受到不同范式的导引了。新闻学研究承认两种文类其实在讲故事方式上同根同源,已经是相当晚近的事了,即使对今天的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来说,这种认识尚未得到普遍的认同。如今,探询新闻和非新闻作品之间在讲故事方式上的家族关系有了更为显著的理由——即使在新闻媒介自身内部,所谓的事实类和虚构类产品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了。两者的合流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从横跨事实和虚构两端的媒介文类的激增来看,还是从媒介组织结构中新闻部门和娱乐部门的分工被忽视的迹象来看。由此,新闻生产和通俗文化生产的研究已经须臾不可分离了。本书不少篇章是讨论这些议题的,*为直接的就是麦克罗比、哈林以及杰拉蒂的文章了。 第三个主题,与新的传播技术所引发的种种后果有关,虽然在第二版中已经涉及,但第三版的讨论更加深入细致。与因特网的影响力相比,电视新闻的全球化(前一个版本中已经涉及)看起来像是个石器时代的话题了。斯帕克斯的文章是直接讨论因特网对传统报业的影响的,他提出,与大多数人的想象完全相反,因特网复制并且加剧了报业的种种局限性。其他文章讨论了更一般的问题,比如新技术对娱乐生产、政治传播和文化身份认同所产生的影响等等(诸如弗里斯、布拉姆勒和古尔维奇以及内格斯和罗曼一维拉奎兹的文章)。 然而,一个可以贯穿本书始终的中心主题似乎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全球化问题。我们重刊斯雷伯尼有关全球化争议的文章,是因为它仍然提供了一个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出发点。她把全球化看作是一种“范式转换……其间,种种国家社会学、民族文化或者全国性媒介模式的概念都不再能够被简单地有效使用了”。虽然鲜有例外,这一范式转化的程度仍存争议。李金铨等人的文章就显示,“不同国家的视角”在报道同一全球性事件时,仍然具有持续的重要性;罗维也指出,体育的全球化某种意义上却加重了民族主义的意识;达尔格伦则强调,当代对公民身份和公民文化的界定,也是持续地与国家相关。本书中还有一些对全球化的意涵颇为相反的评价,我们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两个阵营——。_类似弗里斯和达尔格伦这样的作者,主要是从积极的意义上使用全球化这个术语的;而像内格斯和罗曼一维拉奎兹这样的作者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全球化无非是不平等的全球权力几何学的翻版。 在回应各种新的思潮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媒介研究中的一些传统核心话题,诸如苏德森从社会学路径对新闻生产的梳理研究,哈林对商业主义和专业主义的讨论,李钦伯格为客观性的辩护,以及科纳重返经久不衰的媒介影响力的话题。 我们要感谢那些欣然应允替本书撰写新文的作者,也要感谢那些因前两版已为读者所熟识的作者,他们不拂我们的恳请,依当下情形仔细修缮原作。我们衷心感谢阿诺德出版社的莱斯丽·里德尔,本书的责任编辑,没有她对这些文章价值的信任,没有她的坚持和决心,本书的第三版是无法面世的。
《温故(十二)》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从此东北国军,士气就日渐低落,所有军事行动,亦陷于被动地位。可说这第二次停战令之结果
《不可以》内容简介:第一章:自杀圣地弓投悬崖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引发了连环复仇杀人。但是,最后是谁死了? 第二章:小学生因自
1921-1949-中国红色报刊图史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革命时期所创办的重要党报党刊以及在各地有一定影响的红色报刊,基本收集齐全,大部分编入《中国...
作品目录李季:前言 盛春寿:致辞 新疆地区丝绸之路示意图 12 孟凡人:高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 14 张玉忠:天山以北草原考古的重
崔志海,浙江临海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人文史观(潘光旦) 本书特色 一代学术大师的思想精髓,中华民族胜衰荣辱的秘密。 元气的亏损,不是一朝一夕所可恢复的。但至少我们应当了解,民族犹之个人,是可...
第二性(全译本上下册) 本书特色 西蒙娜·德·波伏娃,当代*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不同阶层、不同遭遇的女性,揭示了当代女性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卖...
彼德•斯洛特戴克,1947年生,1968~1974年在慕尼黑大学和汉堡大学主修哲学和德语语言文学,1975年获得汉堡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92年起任卡尔斯鲁厄设...
柯文(Paul A.Cohen),美国麻州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还著有《中国与基督教》、《在中国发现历史》和《历史三调》等。
1939年生,四川自贡荣县人,民间学者、潜写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化学家、政治思想家。中国年纪最小的极右派分子,人称小五七,实名古子文,笔名网名30余个...
教师人文读本-(全二册)(修订本) 内容简介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
稗稿且存 本书特色 《稗稿且存》是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刊系列之九,由杨应芹编写,书中主体内容分为古籍整理研究和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两部分。每部分的编排或按内容相...
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内容简介 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难免有些理想主义,怀抱着梦想,憧憬着未来,有着不肯与世俗妥协的清高,不屑于屈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低矮“门槛”,平...
跨文化对话(11) 内容简介 对比较文化进行研究的文集,文章包括:全球化进程与入世后的中国第三部门,多元文化世界的相互认知,开拓一片对话的空间等。跨文化对话(1...
《沙乡年鉴》内容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年),是一位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先驱”“
中国历代谜案-(上.下)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本书甄选了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近二十件历史谜案,依据各种正史野史等史料、考古证据和前...
通讯员习作点评 目录 主编的话写在前面**章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报道——关于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节学会用新闻价值的诸要素衡量准备报道的事实第二节依据事实的新闻价...
布鲁斯•费恩是一位享誉美国和世界的宪事律师、学者、政论家。1972年从哈佛法学院荣誉毕业后, 1973~1975年间在美国司法部法律顾问办公室担任助理检察官的特...
民国时期社会法规汇编 本书特色 民国时期的社会立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中的某些单项法规(如《社会救济法》)在当今的中国仍属空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
《计算机应用与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内容简介:全书将知识划分为8个项目,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认识Internet、Windows 10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