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福建事变始末

1933福建事变始末

作者:吴明刚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06-18

评分:4.7分

ISBN:7216046714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1933福建事变始末 目录

序言
**章 十九路军的由来
一、孙中山麾下的一支粤军劲旅
二、北伐“铁军”中的“铁脚夜眼神仙肚”
三、陈、蒋、蔡及其所部相继脱离革命队伍
四、假道福建休整
五、南北新军阀混战中“赢得”十九路军番号
第二章 与红军对垒遭重创
一、参加一、二次“围剿”
二、蒋介石欲与陈铭枢“桃园结义”
三、第三次“围剿”中首遭重创
第三章 权诈机变中的棋子
一、陈铭枢与邓演达、蔡元培秘商合作反蒋
二、陈铭枢调停宁粤,十九路军调戍京沪
三、筹组“西南国民义勇军”
第四章 淞沪抗战中警醒
一、一·二八事变: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又一恶果
二、英勇抗战,一举成名
三、淞沪抗战:十九路军“从拥蒋到反蒋的分水岭”
四、陈铭枢从此走上反蒋抗日的道路
第五章 痛失合作良机
一、下层统一战线
二、24岁的博古获取了中共党的领导权
三、博古:犯了违背常识的错误
第六章 十九路军入闽
一、蔡廷锴敦请蒋光鼐入闽就职
二、闽籍华侨献策十九路军
三、整肃福建军政
四、蒋介石离间蒋光鼐与蔡廷锴的关系
第七章 剿共与抗日
一、消极执行进犯苏区计划,控制和镇压民众抗日运动
二、组织闽西善后委员会(处),推行“计口授田”
三、秘密建立改造社,防止部队分化
四、组织援热先遣军北上抗日,无功而返
第八章 联共反蒋抗日
一、全国反蒋抗日力量的整合与闽粤桂三省联防草案的签订
二、陈铭枢旅欧,拟定反蒋抗日活动蓝图
三、陈铭枢回国,定下反蒋三策
四、联络粤桂共同反蒋无果
五、连城“剿共”遭受重创,两条路变成一条路
六、王台会谈:柳暗花明
七、美中不足的《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第九章 闽变序幕在阻力重重中拉开
一、香港会议:不计成败,发动闽变
二、蒋介石企图使酝酿中的闽变胎死腹中
三、鼓山会议:陈铭枢力排众议,树旗倒蒋
第十章 令世人瞩目的“福建人民政府”
一、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
三、组建人民革命军,整顿地方武装
四、“今天是生产人民党,到了相当时期同共产党合流”
五、继续与中共代表谈判
第十一章 国内外对福建事变的反响
一、民众团体:普遍支持,也有不以为然
二、中共方面:博古“完全采取开玩笑的态度”,毛泽东等设法援助
三、国民党集团:当局声罪致讨,各派拥护“讨逆”
四、各国政府:或威胁,或静观,或不支持
第十二章 闽变在悲壮旋律中落幕
一、蒋军入闽“讨逆”,人民政府匆忙应敌
二、博古:先叫十九路军吃点亏,我们再帮他
三、闽北交战,十九路军节节溃败
四、人民革命政府解体,福州民众高呼“十九路军虽败犹荣”
五、蒋介石颐指气使,十九路军且战且退
六、蔡廷锴被迫交权离军,毛维寿在泉州率部投蒋
七、十九路军余部败亡闽西,闽变彻底失败
第十三章 壮志未酬亦英雄
一、败而不馁,继续反蒋
二、重建十九路军未果
三、历史的抉择
第十四章 众说纷纭话闽变
一、闽变人士评闽变
二、蒋介石等眼中的闽变及其领导人
三、毛泽东等谈闽变
后记

1933福建事变始末 内容简介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支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并演绎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历史事件的军队。这支军队,它名叫十九路军。
十九路军,因福建事变而名垂史册。十九路军,也因福建事变而成为历史。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福建事变,史称“闽变”,又称“十九路军事变”。是九一八事变后日益高涨的反蒋抗日运动和国共“两个政权尖锐的对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局部抗战阶段一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它虽然仅历时50多天,便在悲壮的旋律声中落下帷幕,但是历史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闽变作为反蒋抗日运动的里程碑和西安事变的序曲而载入史册。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走上正道的。这是因为,正道不是笔直又笔直的,而是要经过艰难困苦的探索和奋斗才能取得的,甚至是要付出流血牺牲代价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领导人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艰辛革命历程表明,尽管各人的信仰和身份地位不同,立身立言立德的方式也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也是共同的:拥有一颗博大而又真诚的爱国爱民之心,是走上“顺乎历史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正道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之一。
人常言:研究历史,可以有三种眼光,一种是维持历史当时人的眼光,一种是研究者所处时代的眼光,再就是对这两种眼光的超越,寻求一种立足于历史真实之上,又不囿于时代习见的立场。三种眼光显示三层历史研究境界。无疑,第三种眼光是*难的,但又是每个历史研究者所应该追求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不被历史或时代的偏见所遮蔽,对历史进行深刻的思索。
作为一名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史学工作者,长期以来,就一直力图用第三种眼光审视历史,追求第三种研究境界。自知天资愚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本书便是所作的一个努力尝试,即立足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试图把纪实性与学术性二者相融合,叙述十九路军与福建事变的历史概貌与特点。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莱尔说:“记述历史的才能,可以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是我们的主要禀赋;在某种意义上,人人都是历史学家。”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每个读者都是一名历史学家。如果有幸把您带入20世纪初叶那革命风云激荡、大浪淘沙的峥嵘岁月,领略和品味十九路军跌宕起伏的历史、福建事变慷慨悲歌的一幕,你从中若可得到享受,获得些许感悟,并能得到您的评判和指正,则心愿足矣!

1933福建事变始末 节选

**章 十九路军的由来 20世纪初叶的中国,是一个国难深重、革命风云激荡的国度。在救国救民的呼唤下,许多有志青年抛家舍业,奋勇入伍,投身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洪流中去。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驰骋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的风云人物。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便是这批历史风云人物群体中较有代表性的成员之一。他们在国民革命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代名将。他们率领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粤军“模范师”主力之一;在北伐战争中打出军威,成为“铁军?”第四军主力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一度参加著名的南昌起义;拥蒋投宁后,积极参加南北新军阀混乱,屡建奇功,赢得十九路军番号。 一、孙中山麾下的一支粤军劲旅 提起福建事变,人们谈论*多的是十九路军。的确,可以说没有十九路军,就没有福建事变的发生。这是因为:一是福建事变的主要领导者和策划者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是十九路军的重要领导人;二是福建事变的精神领袖李济深是十九路军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三是参加福建事变的黄琪翔、陈友仁等一干人物都与十九路军有或多或少的历史渊源关系。因而,我们就从十九路军的发展历史和番号由来谈起。 追根溯源,十九路军的前身是粤军**师第四团之一部。该部是陈铭枢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中逐渐培植发展起来的。 陈铭枢,字真如,1889年生,广东会浦县(现已划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家境殷实,6岁入学堂,开始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会浦县虽小,但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一些地方军事首领。教书先生经常用这些人物作范例教育学生,在陈铭枢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1900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革命党人在广东惠州三州田发动武装起义。惠州起义尽管失败了,但革命声势传播四方,振奋人心,令不少有志青少年心向往之,立志从事军事活动,干一番大事业。1905年,年仅16岁的陈铭枢邀集几位同乡同窗前往革命的中心广州,并于1906年秋被选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二期。黄埔陆军小学,是革命党人进行宣传革命、发展组织的一个场所。在革命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下,陈铭枢不久便步入革命行列,加入同盟会。 当时,和陈铭枢一起应试被录取进入黄埔陆军小学的还有蒋光鼐、邓演达、李章达等民主革命积极分子。 蒋光鼐,1988年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县新基村(今名三蒋村)一个衰败的书香世家。祖父蒋理祥,清咸丰年间进士,被钦点为翰林,家道曾盛极一时,村前为其立了功名大石牌坊。父亲蒋子敏,清光绪年间举人,以教书为业。至蒋光鼐出生时,家道已趋破落。1903年,目睹家道沧桑的母亲郑氏病危。临终时,她把蒋光鼐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你爸爸读了一世书,也教了一世书,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所作为。将来的世界是军人的世界。你还年轻,既然文字不足以救国,你就弃文从武,发奋做人吧!”不久,蒋光鼐的父亲由于郑氏的早逝和自己的不得志,加上生活的窘迫,也在郁闷中随妻而去,时年仅48岁。父母双亡后,年仅15岁的蒋光鼐不得不为今后的生计和出路打算。幸好,他自幼耳濡目染,文章书法皆颇具功底,翌年他就以一份获得“贴堂”荣誉的试卷,进入免费的东莞师范学堂读书,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 在黄埔陆军小学就读期间,陈铭枢、蒋光鼐这两位意气风发的革命“小卒”,自此结识,开始了他们不平凡的革命生涯。P1-2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