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支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并演绎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历史事件的军队。这支军队,它名叫十九路军。
十九路军,因福建事变而名垂史册。十九路军,也因福建事变而成为历史。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福建事变,史称“闽变”,又称“十九路军事变”。是九一八事变后日益高涨的反蒋抗日运动和国共“两个政权尖锐的对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局部抗战阶段一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它虽然仅历时50多天,便在悲壮的旋律声中落下帷幕,但是历史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闽变作为反蒋抗日运动的里程碑和西安事变的序曲而载入史册。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走上正道的。这是因为,正道不是笔直又笔直的,而是要经过艰难困苦的探索和奋斗才能取得的,甚至是要付出流血牺牲代价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领导人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艰辛革命历程表明,尽管各人的信仰和身份地位不同,立身立言立德的方式也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也是共同的:拥有一颗博大而又真诚的爱国爱民之心,是走上“顺乎历史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正道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之一。
人常言:研究历史,可以有三种眼光,一种是维持历史当时人的眼光,一种是研究者所处时代的眼光,再就是对这两种眼光的超越,寻求一种立足于历史真实之上,又不囿于时代习见的立场。三种眼光显示三层历史研究境界。无疑,第三种眼光是*难的,但又是每个历史研究者所应该追求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不被历史或时代的偏见所遮蔽,对历史进行深刻的思索。
作为一名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史学工作者,长期以来,就一直力图用第三种眼光审视历史,追求第三种研究境界。自知天资愚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本书便是所作的一个努力尝试,即立足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试图把纪实性与学术性二者相融合,叙述十九路军与福建事变的历史概貌与特点。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莱尔说:“记述历史的才能,可以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是我们的主要禀赋;在某种意义上,人人都是历史学家。”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每个读者都是一名历史学家。如果有幸把您带入20世纪初叶那革命风云激荡、大浪淘沙的峥嵘岁月,领略和品味十九路军跌宕起伏的历史、福建事变慷慨悲歌的一幕,你从中若可得到享受,获得些许感悟,并能得到您的评判和指正,则心愿足矣!
**章 十九路军的由来 20世纪初叶的中国,是一个国难深重、革命风云激荡的国度。在救国救民的呼唤下,许多有志青年抛家舍业,奋勇入伍,投身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洪流中去。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驰骋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的风云人物。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便是这批历史风云人物群体中较有代表性的成员之一。他们在国民革命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代名将。他们率领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粤军“模范师”主力之一;在北伐战争中打出军威,成为“铁军?”第四军主力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一度参加著名的南昌起义;拥蒋投宁后,积极参加南北新军阀混乱,屡建奇功,赢得十九路军番号。 一、孙中山麾下的一支粤军劲旅 提起福建事变,人们谈论*多的是十九路军。的确,可以说没有十九路军,就没有福建事变的发生。这是因为:一是福建事变的主要领导者和策划者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是十九路军的重要领导人;二是福建事变的精神领袖李济深是十九路军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三是参加福建事变的黄琪翔、陈友仁等一干人物都与十九路军有或多或少的历史渊源关系。因而,我们就从十九路军的发展历史和番号由来谈起。 追根溯源,十九路军的前身是粤军**师第四团之一部。该部是陈铭枢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中逐渐培植发展起来的。 陈铭枢,字真如,1889年生,广东会浦县(现已划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家境殷实,6岁入学堂,开始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会浦县虽小,但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一些地方军事首领。教书先生经常用这些人物作范例教育学生,在陈铭枢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1900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革命党人在广东惠州三州田发动武装起义。惠州起义尽管失败了,但革命声势传播四方,振奋人心,令不少有志青少年心向往之,立志从事军事活动,干一番大事业。1905年,年仅16岁的陈铭枢邀集几位同乡同窗前往革命的中心广州,并于1906年秋被选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二期。黄埔陆军小学,是革命党人进行宣传革命、发展组织的一个场所。在革命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下,陈铭枢不久便步入革命行列,加入同盟会。 当时,和陈铭枢一起应试被录取进入黄埔陆军小学的还有蒋光鼐、邓演达、李章达等民主革命积极分子。 蒋光鼐,1988年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县新基村(今名三蒋村)一个衰败的书香世家。祖父蒋理祥,清咸丰年间进士,被钦点为翰林,家道曾盛极一时,村前为其立了功名大石牌坊。父亲蒋子敏,清光绪年间举人,以教书为业。至蒋光鼐出生时,家道已趋破落。1903年,目睹家道沧桑的母亲郑氏病危。临终时,她把蒋光鼐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你爸爸读了一世书,也教了一世书,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所作为。将来的世界是军人的世界。你还年轻,既然文字不足以救国,你就弃文从武,发奋做人吧!”不久,蒋光鼐的父亲由于郑氏的早逝和自己的不得志,加上生活的窘迫,也在郁闷中随妻而去,时年仅48岁。父母双亡后,年仅15岁的蒋光鼐不得不为今后的生计和出路打算。幸好,他自幼耳濡目染,文章书法皆颇具功底,翌年他就以一份获得“贴堂”荣誉的试卷,进入免费的东莞师范学堂读书,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 在黄埔陆军小学就读期间,陈铭枢、蒋光鼐这两位意气风发的革命“小卒”,自此结识,开始了他们不平凡的革命生涯。P1-2
中国近代大案传奇 本书特色 戊戌变法、孙中山伦敦蒙难记、宋教仁遇难真相、张学良智斗枭雄、刺杀汪精卫……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大案。《中国近代大案传奇》讲述...
《我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内容简介:每个人心里都这样爱过一个人,不知疲惫,不问归期。本书是知名情感励志公众号“末那大叔”
西方历史的瞬间 本书特色 西方人跟东方人的不同,除了“人种”差异以外,还有一个*大的差异,那就是西方人跟东方人彼此有不同的“过去”。那“不同的过去”,就是历史。...
中国历史研究法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是德国公使夫人伊丽莎白·冯·海靖在中国期间(1896年—1899年)所写的日记节选。《德国公使夫人日记》在德
帝王时代 本书特色 17世纪的帝王时代正是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时代。帝王时代有时被称为巴洛克时代,巴洛克艺术风格正是这一时代达到高峰的,期间产生了一系列巴洛克艺术...
《中国书法史(增订版)》内容简介:本书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本书作者吸收新的学术研究
《阿登之战:希特勒最后的赌博》内容简介:阿登之战被誉为“美国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十五年潜心写作,
本书用第一人称的手法,通过一双天真的眼睛,将希特勒最后龟缩在地堡中的一段日子的恶行和最终的结局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是作者阿
《水彩不孤单》内容简介:清风徐来,你自盛开。绘画,本就如同时光的流逝,能让我们在不断地修炼自我中缓慢进步,体味人生路上的美
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京华往事 本书特色 1710年意大利人马国贤来到中国,从此他以天主教会传教士、康熙皇帝宫廷画师的双重身份,在京师度过了十三年。本书...
光绪之死大揭秘 本书特色 光绪之死,谁是真凶?背后包藏什么惊天阴谋?著名清史专家为您揭秘,再现宫廷内的血雨腥风。光绪之死百年悬疑今日破解,谁是害死光绪的真凶,请...
历史的罗生门 本书特色 见微知著以崭新的笔触披露惊心动魄的真相去伪存真用生动的细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的罗生门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具有新鲜史料价值特别是具有独树...
夜郎王国传奇 本书特色 《夜郎王国传奇》:两千年前,在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上,雄起了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方国。只因她曾经发出"汉孰与我大?"的疑问,至今仍成为不...
《幸福实验室:爱是难题,爱是答案》内容简介:后疫情时代,目睹甚至亲历了太多无常,人生的不确定感扑面而来,踽踽独行的单身男女
《中国诗歌研究史:唐代卷》内容简介:本书立足于新世纪,全面地梳理了20世纪唐代诗歌研究的成就。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时代为序,
莫教空度可怜宵-魏晋南北朝两性关系史 本书特色 艾斯勒以两性关系来讨论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可见两性关系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何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又存...
《微信电商,这样做就对了!》内容简介:这是一本系统的、深度的、实用的、真正意义上的微信电商实操秘笈!作者是互联网和电商行业
东汉原来是这样-历史中国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通俗历史读物,是历史中国系列中的一部。书中记述了从光武帝刘秀称帝到汉献帝被废,东汉王朝近二百年的统治,十四位皇帝的...
海潮大声起木铎——陆建德谈晚清人物 本书特色 林纾和严复的翻译与著述始于十九世纪末。中国究竟应该如何自强变法,这是他们笔墨生涯里时时浮现的主题。两人同情而且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