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作者:安乐哲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07-01

评分:5分

ISBN:7202042991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内容简介

中央政府采取的**步是用具有血亲的皇室成员替代诸侯。这一措施很
快就得以实施,但是并非卓有成效。公元前196年,10个封国中的9个被皇亲
所控制。然而,皇族宗亲对于帝位的觊觎使得中央政府所希望的安定局面并
没有出现,地方对中央依然缺乏忠诚。更为严重的是,分裂主义开始抬头。
要减少叛乱的威胁,中央政府还需要进一步的措施。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汉王朝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有意识地削减了封国的
规模和力量,并且利用各种理由将封国逐步变小,*终成为由王朝控制的军
事领地。事实上,在公元前154年——在刘安成为淮南王的十多年后,七位
诸侯共同制造了反对中央政府的“七国之乱”。叛乱*终被平定,并且加速
了朝廷中央集权的步伐。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安统治着自己的封国淮南。当时诸侯的权力正在
逐步被削弱,像西汉初年那样诸侯称霸一方的政治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即将
被中央政府吞并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刘安心中。在这种情绪下,他行使着一个
诸侯所应有的权利和责任。
因此,《淮南子》作为送给汉武帝的礼物,其中蕴涵着一个个人的悲剧
。武帝践祚之时,刘安是年轻武帝的好伯父。作为学识渊博的典型,刘安受
到皇族以及当时学界的广泛尊敬。《原道训》的主要内容是哲学。就更广的
意义来看,整部《淮南子》的主题也可以说是哲学。这种哲学提倡包容性。
这种包容性主张在英明领导的合理统治下,所有的个体都能共同组成为一个
整体,并且达到一种有生命力的和谐。这无疑是对个体贡献于整体的肯定。
从实践来说,《原道训》又是这种多样性观点在政治层面的表述。尽管在整
体上《淮南子》被认为是折中性的,但《原道训》却隐晦而有力地阐述了对
于汉朝建立的**个世纪中,在朝廷占据主流地位的政治集权主义、扩张主
义以及无条件的合并主义的反对。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在思想的层面上,可以把刘安的地方小朝廷视为一
个多元化的封建“世外桃源”。在这里,萨满思想(shamansm)和道家文化得
到了很大的重视。这与当时在全中国范围内逐渐形成的儒家一统天下的趋势
相悖。而在以贾谊(公元前200~前69)、晁错(约公元前154年前后)、董仲舒
(公元前179一前104)为代表的士大夫的不断增强的影响下,儒家思想逐渐成
为中央的意识形态。尽管贾谊尤其是晁错很难被认为是儒学价值的完全提倡
者,但是,他们对于象征着王权的皇位所持的观点,即削弱地方诸侯权力的
主张,却是为中央集权的政治利益所服务的。事实上,正是他们的这一主张
, ……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目录

序言
**章 道论
一孔子对道的理解
(一)我们的诠释:《论语》中“道”的含义
(二)我们的回应:检讨其他学者对于《论语》中“道”
的诠释
二儒家非超越性的天道观
(一)西方超越性的含义
(二)西方超越观念的衰落
(三)儒家天道超越性的论辩
三《淮南子》中的道论——以《原道训》为中心的考察
(一)《淮南子》与汉武帝朝廷
(二)“汉思维”及其放射性秩序
(三)《原道》之“源”
(四)《原道训》中的“道”
(五)境域相对于行为的优先性
(六)作为“万物之一体性”的“道”
(七)知“道”
(八)作为动名词的“道”
(九)道的连续性和人类世界
(十)“天人”关系
(十一)儒家和天人合一
(十二)道家和天入合一
(十三)《原道训》和天人合一
(十四)“得时”
(十五)“乘龙”
(十六)“静心”
(十七)融合的功效
四儒道两家对道的实用主义的理解
(一)道:绘制路径
(二)道:一与多
(三)成为君子
(四)信与诚
(五)成为真人
(六)儒学与道家:会通与歧异
(七)真理与道的和谐
第二章 认知
一理性、关联性与过程语言
(一)挑战事实的终极性
(二)我们这个词典间的时代
(三)两个文化论题
(四)两个论题与“关联性思维”
(五)古典中国的关联性
(六)古典道家思想中的关联性
(七)过程与关联性
(八)过程的净化
二中国有关真理理论的文化前提
(一)连贯与世界秩序
(二)本质与现象
(三)理论与实践
(四)合乎理性的论辩
(五)逻辑与修辞
(六)中西感悟方式的基体
三以“象”为意义:儒家认知论引论
(一)研究目标
(二)“知”:成象(magng)世界
(三)“知”:塑造世界
(四)“知”:历史经验
(五)“知”的社会性
(六)“知”与“情”
(七)“知”的施行性
(八)“知”:道德激励
(九)结论
第三章 自我
一西方思想中自我观念的问题意识
(一)自我,历史与文化
(二)现代的自我
(三)混杂的隐喻:自我的模糊性
二孟子人性观念新诠
(一)引论
(二)将“性”误解为“human nature”的诸多原因
(三)基于葛瑞汉洞见的进一步诠释
(四)基于唐君毅洞见的进一步诠释
(五)孟子人性观念含义的重建
(六)结论
三古典儒学中焦点一场域式的自我
(一)无我的自我
(二)无心的自我
(三)无身的自我
(四)无目的的自我
(五)非意志的自我
(六)焦点一场域的自我
四古典道家中焦点一场域式的自我
(一)三元灵魂与道家的无
(二)“道”与“德”:差别与顺应
(三)自我、幽默与物化
五古典儒家与道家修身之共同基础
(一)引言
(二)混淆
(三)“逻辑的”与“审学的”之别
(四)君子
(五)部分对整体的优先性
(六)真人
第四章 性别与身体
一中国的性别歧视论: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
(一)引论
(二)性别思考
(三)二元对立的性别歧视论
(四)两极相关的性别歧视论
二古典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
(一)引论
(二)二元对立论与两极相关论
(三)身心交关论
(四)“身”、“形”与“体”
(五)礼仪活动中身体的多重含义
(六)结论
第五章 社群与政治
一友谊
(一)古代西方的友谊观:以柏拉图为例
(二)古代儒家的友谊观:以孔子为例
(三)结语
二沟通社群中礼仪的角色
(一)社群的美感组织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
(三)法律、宪法和社群
三儒家式的民主主义
(一)民主化的动力
(二)民主在中国的古典根源
(三)杜威与孔子论社群——儒家式的民主主义
四儒家学说与社会进步
(一)背景:文化的共生共成
(二)西方自由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困境
(三)儒家的资源与回应
(四)儒家“礼”的学说:个人与社会之间
(五)结论:自由与社群的结合
第六章 古典道家的死亡观
一死的非真实性
二生死的关联性
三死的寻常性
四死即生
五有关死的语言
六《道德经》中的“死”
七《庄子》中的“死”
第七章 古典儒家非神论的宗教性
一引论
二创造性与强力
三共同创造(诚)与叙述的独特性
四中庸:在日常事务中持守中道
五教育的过程:是引出还是引导?
六作为主导隐喻的家庭
七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八成长和延伸
九儒家的命运之爱:和谐之情
十对《中庸》的再思考
十一结论:共同创造的宗教性
附录一:我的哲学之路
附录二:安乐哲教授简介与主要论著目录
编译后记

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 作者简介

安乐哲(Roger T.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现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夏威夷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发展项目主任、《东西方哲学》主编、《国际中国书评》主编。曾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余东旋杰出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第五届汤用彤学术讲座教授和第四届蔡元培学术讲座教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