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君武吃浆糊
——华君武趣事之一
华君武同志曾发表过一幅漫画,说“老兔今年83”。也就是说,他是属
兔的,83岁了。可是从他的言谈举止来看,毫不夸张地说也就是63岁的样子
。好像几十年来,他的外貌没有改变,高高的个子,朗朗的话语、笑声,不
弯腰不驼背,步履矫健,这是我的印象。听他谈话会不知不觉地被他感染。
他讲过的一件一件的事,也如他的漫画一样,令人深思,也令人捧腹。
华君武同志是中外知名的漫画家,他喜欢别人叫他华君武或君武同志,
如果别人称他为大师,他会觉得肉麻。作为晚辈,我称他为华老。在本文中
还是称他为君武同志吧!
*近去看望过君武同志,从闲谈中知道他自小喜欢绘画,上中学时就画
漫画,在校刊上,在杭州的报纸上发表过漫画作品。他认为漫画这种艺术形
式不呆板,能表达出画者的所观所闻所思。他高中没毕业,就步人了社会,
在上海银行当了一名低等小职员。那时他读过《大众哲学》等一些进步书籍
。他所以决心追求革命奔赴延安,是因为看了斯诺的《西行漫记》。从书中
,他发现了一个新天地,知道了在延安有一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和拯救中国
的共产党。于是他瞒着母亲,没有向老人家说句道别的话,孑然一身踏上了
去延安的路途。他从上海出发,先到香港,经广州、长沙、武汉,再到重庆
、成都,过秦岭到西安,这才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李克农同志接见了他。
历时三个月才辗转到了延安。完全是一个人,没有结伴儿,一路辛苦可想而
知,追求革命的决心可以明鉴。这是1938年的事,这年他23岁。
君武同志说:“旧社会那种人与人的不平等,虚假、黑暗再加上帝国主
义的侵略,特别是日本、英国的侵略行为,更叫人痛恨。所以到了延安真有
解放之感。民主空气浓厚,觉得很自由,敢于说话。同志之间也融洽,完全
是新型的人际关系。”
华君武同志到延安后,进了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发现了一些人才,如
时乐濛、秦朝阳、华君武、古元、严辰等十几个人,将他们分到了鲁艺,那
是1938年12月的事。在鲁艺,华君武同志是研究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就是比学生高点,比教员低点”。
君武同志说,他们研究员是高级班,后来成为著名电影评论家的钟惦莱
是他们的班长,戏剧家阿甲同志也是这个班的。有一次,君武同志看到钟惦
棐他们几个人在野外坟头那里开会。他们回来以后,他有些不高兴地问钟惦
棐,为什么开会不通知他,钟惦棐同志告诉他,他们是开党员会,君武同志
这才明白了。后来积极、认真工作,争取入党。
君武同志说,他在延安学会了游泳,还学会了滑冰。
我吃惊地问:有冰场,有冰鞋吗?
君武同志告诉我,于蓝(电影表演艺术家)的哥哥会做冰鞋,冰刀是用炸
弹残皮找铁匠打的。把冰刀打好绑在一个木撑子上,那木撑子就是过去补袜
子用的类似那种木撑,这种木撑子自然也得亲手制作。然后再把它绑到鞋上
,这就完成了冰鞋制作的全过程。
君武同志说,那时延安生活很苦,他曾以半碗浆糊充饥。
这又使我睁大了眼睛:“华老,您吃过浆糊?”
他也笑了:“是啊,那时穷,没有钱。我到鲁艺时,开始我一个人住一
个窑洞,窗户上要糊窗纸。学校发了窗纸,又发了打浆糊的面。浆糊打好了
,我把窗户糊好,就去看晚会。在延安看晚会,是主要娱乐项目,我也很喜
欢看。可是看完了,回到窑洞里深更半夜,真饿呀。没有钱,也没有地方卖
零食,真是饥肠辘辘。我看到了那半碗没有用完的浆糊,端起来就吃了。”
我听到这里也笑了,但更多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感动。老一代文艺前辈为
追求真理,跋山涉水来到这块圣土,为国家为人民,甘愿过着这种极其贫苦
的生活,没有坚定信念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君武同志还告诉我,他们发下的棉衣也是一衣多用,棉衣穿完了,就改
成单衣,单衣穿破了改成背心,背心破了撕成布条打一双布草鞋。
君武同志说:“当时生活就是这么苦,可是心中乐。想一想,那碗浆糊
,怎么那么好吃。”
我听后鼻子老发酸,真的。
1997.7P3-5
在这60余篇的散记中,作者从个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记述了前辈们许多感人事情,冰心的爱心、华君武的幽默、梁斌的深情、沙汀的热心肠等等,有的是大事,有的也许是不大的事,作者只从自已所接触到的做了忠实的记录。从她的散记中,我们仿佛见到了这些前辈们的音容笑貌,看到了前辈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在作者的叙述中,没有浮想和随意,还历史(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一部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散记。
作家,山东潍坊市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少年时代在革命抗日根据地开始发表儿童诗歌、剧本并获奖。先后在胶东胜利剧团、胶东军区国防剧团、华东军区文工团工作。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南下进军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入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班深造,后在文化部、中宣部工作。文革期间下放宁夏贺兰“五·七”干校劳动。粉碎“四人帮”后,重回工作岗位,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几十年来她一直坚持业余写作,发表了大量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米河流向远方》、儿童文学集《我有一个好爸爸》,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中、短篇小说集《愿我们成为朋友》,海天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散文集《血红的落日》0小说《顶峰下的问号》被选入二十世纪华夏女性文学经典文库。《叮咛》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儿童文学集。她的作品《闪光的国徽》拍摄成电视剧(名为《小戈和他的伙伴们》)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
中经典精选:山冈(中篇小说) 本书特色 鹿儿山下的白庄,几户人家赖以生存的泉水突然干涸,雅内老爹和小姑娘玛丽暴病卧床,火上浇油的是,郁拉莉与傻子的偷情也被人撞见...
梁实秋雅舍小品 内容简介 选编大师的作品不容易,那洋洋两千万字的大作,每一篇文章都折射着人生的历练,每一笔都凝聚着梁实秋——这位一代散文宗师的高度。 我的选择无...
母系家族:泸沽湖采访手记--人文中华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坐落于川滇交界处的纳西族的民族文化史,阐述其作为母系社会的家庭状况、婚俗,及家庭经济...
师陀全集(第2卷上下)(精) 本书特色 师陀,原名王长简;20世纪30年代以芦焚笔名行世。后因有人盗用“芦焚”而改用“师陀”。师陀的作品深沉淳朴,擅长描摹世态人...
昆虫记-插图典藏本 本书特色 ★国家教育部推荐读物★语文课外阅读书目 昆虫记-插图典藏本 内容简介 《昆虫记(插图典藏本)》是法国昆虫学家亨利·法...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本书特色 本书讲了一部抗战史,本书的作者翻阅大量的资料,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历史已经过去,现在走在大街小...
岩中花树 内容简介 本书故事时间,从王阳明出生的明成化六年(1472)至章学诚去世的1801年,凡二百余年,跨越明中叶-晚明、清初-清中叶这三个阶段的社会历史时...
《寡头》内容简介:本书记录了后苏联时代新富阶层的崛起。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一直到普京上台初期,几个甚为瞩目的寡头带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
《新周刊》新世纪十年回望 本书特色 新世纪10年的中国,实现的只是富强的崛起,还没有实现文明的崛起。“富强的崛起”只是以GDP为核心的一组统计资料,而“文明的崛...
托尔斯泰感悟录 本书特色 如果人们以为他眼里所见到的一切,就是我们无限的世界,那么他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人类对于外界的认识,只不过是因为拥有视觉、听觉、触觉的...
快意还乡: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本书特色 **手*权威、*独家的文字纪实!**流*贴身、*具现场感的摄影图片!披露李敖大陆之行的幕后故事!见证李大师墨镜背后的真实心...
缘缘堂集外佚文-丰子恺文精品集-(下) 本书特色 《缘缘堂集外佚文》上、下收集了丰子恺并未整理成集子的散篇,大多数并未收集到《丰子恺文集》中,而是遗落在外的佚文...
《超越追赶:中国创新之路》内容简介:中国式增长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企业“超越追赶”的路径与模式是什么?如何用创新
精彩摘录闺房秘事:"我真想揍她一顿,我一直想伤害她,因为她太胖了。"再呆下去就是罪恶"她边说边举起了胳膊,我看
斑色如陶 本书特色 《斑色如陶》:精神性:在场写作的精神性是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对真实人性的肃露,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贴切关怀。介入性:在场写作强调作家的使命和责任、...
12万字。《刷子李》讲述了一个粉刷匠的传奇故事。此人手艺极高,外号刷子李‘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
《黄河》三十周年精品文库:散文 本书特色 《还能做几天文人》、《过年》、《人之渡》、《十二岁的梦》、《沙上的神谕(节选)》、《我的大学梦》、《回头不是岸》、《昌...
竹内实文集:第六卷:文化大革命观察 本书特色 竹内实是目前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家之一,被当今日本学术界称为“现代中国研究**人”,在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领域,处于开...
2017中国年度诗歌 本书特色 王小妮、刘春、张洪波、莫言、阿来、丁立等200多位诗人的200多首诗篇,或关注现实,或怀念过去,或抒发悲欢,或慷慨激昂,兴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