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金岳霖相交,殷海光得到了年轻人渴望的随和与宽容;而在熊十力那
里,却感受到独断与偏激。他曾把这种不同归结于受英国经验论与中国思想
习染的区别,实际也为自己选择了问学之道。不过,在殷晚年,对熊十力也
多了一分敬佩。这无关于熊的学问,而是其“脱俗的人格”和“推倒万世的
精神”。
就在1937年夏天殷海光准备报考清华哲学系的时候,中日战争爆发了。
自“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就笼罩在战争阴影下。只是在1937年以前,平津
之地的学校,还能弦歌不辍。时执掌北大的蒋梦麟,就曾表示:“从民国十
九年到二十六年的七年内,我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竭智尽能,希望把这学
问之舟平稳渡过中日冲突的惊涛骇浪。”在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朋友的
协助下,“北大幸能平稳前进,仅仅偶尔调整帆篷而已”。一度曾是革命活
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北大,又逐渐转变为学术中心。或许是因为珍惜这些年
取得的成绩,尽管头上的乌云越来越密,学界人士还是在浅水里小心翼翼地
缓缓前进,不敢闯进急流,以免正面撞上日本侵华的浪潮。这个时期由北方
学人办起来的《独立评论》杂志,就传达了学人们对危机的种种识见。
身处北方危城,殷海光的感受想必是很多的。到北平没多久,就发生了
“西安事变”,他本人叙述的一则经历,就透露出影响其未来政治投向的气
息:
那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学生公寓里,有一个高高瘦瘦的人说:“今天是
我*痛快的一天。”殷问:“为什么?”他说:“在西安的张学良把蒋委员
长抓了起来,他不抗日,所以抓起来*痛快了。”殷海光听到这话,十分气
愤,他告诉那人说:“我今天*难过……蒋委员长是抗日的,只因为我们准
备不够,时间还没到来,所以没有发动,蒋被抓起来,谁领导抗日?眼见国
家要四分五裂了。”两人各执一词,激烈争辩起来,竟因此感情完全破裂,
以后见面不理。
七七事变之夜,清华因地处北平西,毗连宛平,日军进攻卢沟桥的枪炮
之声,校园内即清晰可闻。殷海光也许没有经历清华师生那一段心恸神伤的
日子,但也目睹了日本侵入北平后,到处人心惶惶的凄凉景象。此时殷知道
,在这座被征服的故都,他希望开始的大学生活,已随局势的日益恶化成为
泡影。他和一些来自南方的同学,决定回到南方去。他没有旅费,在北平只
有金岳霖能帮助他,于是找到金说明来意。金先生给了他50元钱,作为北平
到汉口的旅资。金先生还对他说:“你回南方去!这里局势动荡不定,我恐
怕你流落在这个地方。时局可能不是一时能安定下来的,一切需要从长计议
。盼望你平安回到家乡。”这样,在北平住了差不多一年后,殷从北平辗转
回到故乡,静待时局的改善。到次年春天,获悉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
大学南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殷才决定前往昆明
求学,继续追随金先生。
P43-P44
殷海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继承五四的精神和传统,一生为追求真理而奋斗;他称自己为“五四之子”,是“五四后期人物”。殷海光也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在抗战时期,曾毅然投笔从戎,是当时**个从军抗日的研究生。 殷海光一生撰写了大量的文章、著作,批判专制极权,传播民主理念,这些著述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海外知识界和民众,在民主思想的启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包括大陆知识界在内,仍有不少爱读殷海光著作的“殷迷”。本书结合“五四”以来中国思想的发展,探讨殷海光的思想,对其一生的主要工作进行评析,有助于我们把殷海光先生精神人格、学术思想的光亮从时代光色的喧嚣中,凸显为我们思考、理解时代变迁、民族命运、自我蜕变的参考坐标,和使我们精神人格既内在时代困境又超脱时代俗谛的心力来源。
章清,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胡适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等书,涉及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的论文有30余篇,主要有《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兼论近代中国学术样式的转型》(《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传统:由“知识资源”到“学术资源”——简析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失落及其成因》(《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集团力量的兴起及其难局》(《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等。
一八九三-一九四九-毛泽东年谱(全三卷)修订本精装 本书特色 这部年谱记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一八九三至一九四九年的生平、经历和实践活动,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
《平原的密码》内容简介:《平原的密码》是许辉先生的新一本散文精粹。全书由《平原的四季》展开叙述,以平原为地理单位,以四季为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刚落幕,年轻貌美的意大利女伯爵贝安加在广州遭捕,罪名是“协助日本之外籍嫌疑犯”。这个轰动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清平。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
新时期的好军嫂韩素云-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本书特色 她用*朴实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凯歌;她用*无私的精神,折射出时代*可贵的品质……在...
花开花落-历史边缘的知识女性 本书特色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作家蔚然成风,名家辈出,确是名媛“制作”。这是那个时代的标签。本书写到的凌叔华、陆小曼、林徽因、冰...
本雅明传-在不确定中游走 本书特色 1.本书作者不仅详细论述了本雅明作为学者之颠沛流离的人生,也全面展示了他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点点滴滴。2.本雅明作为一个文学批评...
《VR新未来》内容简介:本书从八个方面剖析了VR的未来,包括VR经济的春天已经到来;VR会是下一个风口吗;VR颠覆用户的想象力;VR经
棠棣之殇-曹植传 本书特色 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把曹植看似置身富贵之家,实则处在夹缝之中的坎坷人...
穆旦传 内容简介 穆旦生于1918年农历二月甘四日,卒于1977年(终年59岁)。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1929年9月(12岁...
嘉靖传 本书特色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代的第12位皇帝。因年号嘉靖,也称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一个性情偏狭、乘戾、刚愎自用的君主。在位早期,他做了一些革除前朝弊政、整...
密特朗夫人回忆录 本书特色 “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充当从来没有人倾听的那些人的代言人。”——达妮埃尔·密特朗《密特朗夫人回忆录》“突然,母亲似乎想跑开,父亲一把...
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再解“密”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地描述了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后一任妻子李淑贤结合的前后经过。对于这部书,绝不可仅仅看作是研究溥仪家庭私生活,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一起访问苏联。期间写的日记被作者本人尘封50年,终于在作者逝世50余年后与
缘来高胜美 内容简介 这部自传的写作都是在上海的家中完成的。高胜美从台湾来上海定居已经4年。她给自己性格的评价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缘来高胜美,一切都是缘...
《郭沫若散文》内容简介:郭沫若一生涉足广泛、著作甚丰。他的散文气势浩荡,清丽、浪漫,富有艺术魅力。自传性构成了郭沫若散文明
百年百篇经典书信 本书特色 书信是比较特别的一种文体。这首先是由于它的书写者和阅读者的关系非同一般。多数情况下,书信的发送主体和接收主体是一对一,双方往往还是较...
功盖珞嘉 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 本书特色 《功盖珞嘉一代完人--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精)》由吴骁、程斯辉所著,本书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并给以阐析评论,不...
季羡林百岁人生笔记-壹 本书特色 四十余幅珍贵照片,百万余字季老长文,首次完整展示一代大师的风雨人生。季羡林百岁人生笔记-壹 内容简介 我的童年:贫穷而拮据的生...
赵朴初传:行愿在世间 本书特色《赵朴初传:行愿在人间》在朴老诗词赏鉴、书法赏析等方面有详细的解读和述说,具有诗论的独到特色。为了着重刻画朴老文化人物的形象,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