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这段时间在欧洲历史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为“启蒙时代”,它*为明显地体现出蒙昧教权的衰落与理性精神之兴起相伴随的过程,习惯上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作为这个时代的终点。而这段时期又恰恰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时期,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士经过在中国的多年渗透之后,自17世纪中期开始比较多地向欧洲介绍中国知识,同时对天主教在华传播史至为重要的礼仪之争也在17世纪中期正式爆发,从而更强化了耶稣会士向欧洲宣传中国的动机,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775年左右在华耶稣会士传教团被解散。启蒙时代与中西初识时期在时间上大致吻合,那么在内容上是否也有交叉,在精神上是否也有碰撞?一个走向启蒙、走向近代文明的欧洲结识了一个被耶稣会士有意远古化了的中国,就好像原本是向两个方向流淌的水流,却经由时空隧道而神奇地交汇了,这会激荡起什么样的浪涛呢?作为一段历史,它充满了多姿多彩的故事,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它尤其耐人寻味。
耶稣会士就是那道不同寻常的时空隧道,他们出于自己的特定目的而回溯到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中的上古那一段,然后将其运载到正在向未来迈进的欧洲社会。而春秋以降直至耶稣会士所处时代的中国社会,尽管更加鲜活,但在耶稣会士笔下或者偶尔被作为古代文化精髓的对立面而批评,或者被其大袖轻扬所遮盖而省略。耶稣会士在这一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为何要向欧洲传输特定面目的中国,在《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张国刚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书中已经详细讨论,《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 吴莉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对此也有深入分析,因此本书不再为此多施笔墨,而要将视线的重心落在变革中的欧洲这一舞台上,看看处在“启蒙”这一大变局中的欧洲人接触到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非常遥远的这些中国知识后有何反应。本书要谈论的是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中国观”应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作为认识对象的中国是何模样,一个是对这一认识对象的态度和评价。这一时期欧洲看到的“中国”主要是由耶稣会士描摹并在某些地方经其他旅行者粉饰,而且中国的模样从17世纪到18世纪没有很鲜明的出入。但这一百多年里欧洲人对自己所见之中国形象的态度却因人而异、因时而别,也即中国之于欧洲的意味在不断变化,因为欧洲自己在不断变化,它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在不断变化,由此而造成中国观前后有别。但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实际需求作为形成中国观的基础,这一原则是不变的。
反过来,在这个舞台上,中国静若处子,全不知身外事,任凭欧洲不断地从它那里获得灵感而起舞不休。所有这些故事都是随着欧洲文化脉搏的跳动而展开,中国在其中是个失语者,是个缺席演出者。中国表面上看是被欧洲认识的对象,但*终欧洲几乎没有认识中国,却借助中国更好地认识了自己。有趣也有趣在这里。唯一的例外是18世纪后半叶中国沿海地区大量生产的外销商品,在它们身上体现出基于文化互动的融合。当欧洲商人要求中国工匠根据他们提供的图样加工家具、器皿时,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西式器物就此产生,为纯然一色的欧洲化了的中国文化增加一点别致的点缀。不过这一现象出现的时间较晚,影响范围又极其有限,并非本书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自宗教改革以来,长期作为欧洲社会统治力量的教会就逐渐开始失势,整个社会被一股趋向世俗化的大潮暗暗鼓荡,但总体而言,中世纪末期以来教会与国王争权夺利的显著结果之一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双方达成妥协,“ 教会和贵族失去了几乎他们全部的政治权力,却保留了他们大部分的社会和经济特权”,这种妥协有助于社会团结和稳定,因而能为各方接受,18世纪初欧洲各国社会结构都还表现着这一特点。教会是国家温驯的助手而非敌人,宗教也仍然是社会的核心话题,所以公元1740年以前的欧洲仍是一个宗教问题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所有思想讨沦往往都要在是否具有基督教意义上的合理性的背景下进行。直到18世纪中叶,从社会结构到哲学和科学等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士、贵族和国王的联盟开始丧失民心,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家们开始直面现实社会的弊端且批判纷至沓来,并且努力阐明和确立新的社会秩序,这意味着一种思想或言论的宗教合理性已经让位于其政治、经济或道德上的合理性。欧洲社会对中国事物的兴趣和态度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甚至传播中国知识的耶稣会士也不得不服从这一大势所需。
本书宏构精思,不同凡响。三位一体的构架来自对主题的全面把握和史事辨析,逐章的重点评述得力于对中国与欧洲历史文化的认知广度和理解深度,流畅的文笔与犀利的弛解出自长期的反复琢磨和深入思考。从20世纪80 年代起,大航海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史是学术研究的热门,本书宜是此领域*新的一大硕果。
本书研究的角度前人曾有所涉及,但研究的精深当为首出。启蒙时代的欧洲受中国思想的影响很大,或许这是一种想象式的对“他者”的理解,欧洲思想家以此来批判欧洲文明,入伏尔泰莱布尼茨等。但是后来,随着欧洲文化的强势崛起,中国成为了“落后的他者”。其中变故,值得深究。
张国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2000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2000年至今主持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工作。著有《佛学与隋唐社会》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该书为美国高校著名国际政治教科书,一版再版,这是第九版的译本。它从世界事务和国际政治对读者生活的影响着眼,按照“传统道路
《健康城市建设方法与实践案例》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健康城市概念及其理论基础,针对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提出的健康城镇建设主
乾隆趣味-宁寿宫花园玉粹轩明间西壁通景画的解读 本书特色 宁寿官花园的营建始于乾隆三十五年,四十四年完工,是乾隆为自己归政后设计的居所。玉粹轩即位于花园的第四进...
明代的女人 本书特色 数百年前的中国女子,有着怎样的生活和故事?这是全国**本通俗讲述数百年前各色女子(从宫廷贵妇到下层农妇、妓女等)命运、故事及其日常生活的书...
回忆邵力子 本书特色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的《回忆邵力子》介绍:邵力子先生为国家的统一,为民族的解放,为人民的幸福所付出的幸劳,都一直吸引我的注意,并深受...
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清后期外务省档案与晚清史的研究,内容包括: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慈禧首次盛宴洋人纪实,戊戌维新前后...
清代禁毁书目题注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前身)出版★ 作者施廷镛,民国时期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文献学家,也是南京大学文革后第...
本书是中国摄影收藏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收录了110余张照片,其中就有最早的六联张北京全景图,还有焚毁前的圆明园、清漪园的唯一一
《先秦诸子系年》是钱穆对孔子、墨子、李斯、韩非等先秦各家的生平事迹、学术渊源、思想流变的考订著述。目录 新版增定本论语自
纪连海-说康熙 内容简介 郭孝弟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枯业以定民志。200...
《未来引擎》内容简介:用科技预测未来,比任何渠道和方式都更加可靠。本书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呈现了科技创新在太空探索、量子
(精)金石字汇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1版1印★“罗格之印”刻制者、著名篆刻家张国维编著★收录单字7500余个,包括籀文、金文...
不忍细看的元朝史 本书特色 元朝,从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算起,到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攻下元大都、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北逃为止,共计九十七年;若从1206年...
马克·布洛赫(MarcBloch,1886-1944),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1886年7月6日出生于法国里昂。其父是一位从事古希腊罗马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美洲-1969年7月21日登月第一人-英汉对照 内容简介 约翰·马兰、希拉里·马兰编著的《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
世界灾难史 本书特色 《世界灾难史》由约翰·温斯所著,本书讲述了世界从古至今*严重的灾害,它们摧毁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同时也显现人类的勇敢和智慧。时至今日,我们仍...
总统的力量-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 本书特色 每一代的历史学家都将重新审视并修订前人的作品。本书由普立策奖获得者詹姆斯.M.麦克菲尔森编篡,齐集美国当代*出色的历史...
相对于国际上汗牛充栋的拿破仑研究,孙中山学还有很多谜底有待揭晓。透过孙中山,关注孙中山周围的陈炯明、戴季陶、胡适诸人,可
1845-1848-大饥荒-爱尔兰女孩菲利斯的日记 本书特色 1845年,土豆疫病摧毁了人民赖以为生的土豆作物,致使整个爱尔兰陷入饥荒之中。菲利斯找了一份工作,...
白话汉书-(全四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汉书》的内容比《史记》更繁富,保留了大量的重要历史文献★ 《汉书》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创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