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学”的兴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为突出的现象之一。西方文学观念的输入,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抬到了文学正宗的地位,并使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创作实力的主要标志。这对“六经之外无文章”的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更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在文学领域中的体现。在20世纪中国“小说学”中,浓缩着中华民族沧桑百年的精神历程。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挑战与回应、沟通与对话的复杂情境中,研究20世纪中西小说学的深刻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小说学”研究,经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等学术大师的发轫之功,“五四”时期鲁迅、胡适等文学巨匠的开拓,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下半叶,又蔚为显学。本书立足于中国小说、中国学术的主体地位,在与西方小说的比较中,考察20世纪中国小说的独特历程;从中西差异的研究中,获得一种更高的视点,展望中国小说的开放、包容、自由、自主的创造精神。因此,本书在“引言”中开宗明义:研究小说学,我们首先要坚实地伫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同西方比较,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分析自己,解剖自己,发现自己。全书以“百年沧桑”的宏观审视为开端,以“中国气派”的“小说学”为学术归结,鲜明地凸显了研究的宗旨。作为学术研究,必须在以往的研究上有新的探索和发现。这就要求有超越教科书式的思路、结构和写法,把心血凝聚在*为核心、*为突出的问题和领域中。本书在“小说观”、“叙事观”两章中,研究“小说学”中*为根本的问题;又在“政治美学形态”、“现代主义形态”两章中,集中探讨20世纪中西小说交汇中的两大“焦点”和“难点”,力求进入“小说学”的深层奥秘。如果说“小说观”、“叙事观”的研究侧重于“内部”,那么,“政治美学”、“现代主义”研究则是从看似“外部”的因素,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使“小说学”研究得到融通和突破。有了这四个部分的坚实学理研究,加之“百年沧桑”的历史审视和“中国气派”的总体照察,本书才获得了比较厚重、比较灵动的精神气韵。本书努力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历时和共时的坐标中,以“历史——关学”的方法,重新审视、判断沧桑百年中国小说的事实与价值。回顾中国小说的“千载之蕴”,反思中国小说的“百年之遇”。本书将中西小说的三次交汇,放置在民族解放、现实政治、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对一些相当艰难、复杂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关于“延安小说”,本书认为,当时历史情境的“实事”是,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亿万抗日民众、无数抗日志士,需要文学艺术来激励精神,呐喊助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文艺的本源切入话题,说清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他所提出的“政治标准”,是看对“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用;有用了,方才谈得上“艺术性”,谈得上“审美”。毛泽东既不赞成把政治等同于艺术,也不赞成把一般的宇宙观等同于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既否定“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定“抽象的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相当辩证,实事求是。因此,这一“讲话”对中国小说创作和小说学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关于“十七年小说”,本书正视其主要理论来源和艺术资源,对这一阶段“政治·文学”产生失误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小说创作的坎坷曲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在艰难的创作征程中,小说家以一种纯真和激情,以直面时代的责任感和紧跟时势的求知精神,创作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作品。在农村题材小说中,作家们以自己的视角,捕捉和记录了“合作化”、“公社化”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复杂情感波澜;在一些“非主流”甚至“异端”的小说中,人物的个体情感和共同命运,总是不屈地呼唤着人性和人情的“再生”。在叙写“革命战争”的小说作品中,则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和崇高的境界;此外,还有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悲剧”作品等等,与上述小说一起,构成了“十七年小说”的复杂而又深厚的内涵。二、提出“一切叙事皆为纪实”的小说叙事观。认为,“虚构”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和聚讼的概念,而“构虚”则是“以实构虚”,在艺术虚境中包含了更大的真实。“构虚”中的“虚”,之所以能够超越“小实”(生活原型),进入艺术的“虚”境(“大实”),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由“周边”到“世界”的愿望,都有一种根据生活经验和生活逻辑推测未知、遥想未来的祈求。所以,在描述小说叙事本质特征的时候,*好放弃“虚构”,采用“构虚”;并且认定,整个“构造”过程(叙事过程),皆为“纪实”。三、小说“政治美学”形态的研究。认为,对于同样的生活世界,政治家、美学家、小说家的“眼睛”看到的不同内容,来自于同一个“心灵”。“政治美学”,是观察20世纪小说世界的重要“眼睛”。因为,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政治制度、政治运作、政治家的风格,在在表现出美学的精神。只有在“政治美学”层面上,政治与小说之间*为微妙、灵动、深刻的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这是“政治决策”层面、“政治文化”层面所无法比拟的。20世纪中国“小说学”,与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冲突及其极端情态、政治运行、政治变革等等,都有着复杂的关系。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本书考察了20世纪中国“小说学”的“政治美学形态”,颇有首发之辞,谨供读者参考。四、提出中国小说创作和“小说学”建设,必须坚守并弘扬自己的“诗性特质”、“历史意识”和“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独特的“中国气派”。认为,小说与诗歌的复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中西小说的差异。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史诗”传统不同的“诗史”特征,唐诗兴盛与小说兴起的内在关系,以及诗歌体式与小说发展历程中“异形同构”的推进,形成了中西小说的不同道路。中国现代诗歌的“凤凰涅檠”,以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成长发育,“诗性特质”始终是或隐或显的“中国”神韵所在。小说中蕴含的历史意识,则以历史的敬畏与批判、历史的悲情与悲歌、历史的回环与超越、历史的远游与归栖等方面,铸就了百年中国小说艺术的历史魂魄。小说作为“小道”,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大道”,涵茹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深刻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之“道”的感性显现,中国小说在“文化的生态与心态”、“文化的边缘与异端”、“文化的间性与本性”、“文化的承传与创新”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中西比较中,建立并守护、开放并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小说学”,是本书的归宿,也是一种学术的祈求。本书的文字表述,亦如本书的研究旨趣所示,追求的是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因此,力戒食洋不化的欧式句法,力戒名词概念的生硬堆砌,努力复归中国古代文论大家的那种“诗意的思”;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严谨之中的活泼,理性之中的激情,深思之后的平易……是耶非耶,优乎劣乎?尚祈有识者教正。
本书立足于中国小说、中国学术的主体地位,在与西方小说的比较中,考察20世纪中国小说的独特历程;从中西差异的研究中,获得一种更高的视点,展望中国小说的开放、包容、自由、自主的创造精神。
充滿戲劇性和命運攸關的時刻在個人的一生中和歷史的進程中都是難得的;這種時刻往往只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時甚至常常只發生在某
冰雪招来露彻魂-红楼十二钗-薛宝钗品评 本书特色 《(红楼梦)》里的人物真是大可琢磨。我认识一些读红楼的人,无论是贾政的礼贤下士,还是王熙凤的经营之术,对他们...
中国儿童文学名家作品精选丛书-张秋生作品精选 内容简介 童文学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展示我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巨大成就,提高...
漫画:鲁迅笔下的男人女人爱性 本书特色 柏拉图式的变爱论,我是能看,能言,而不能行的。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
Twobrothersmakeagrizzlyfindwhiletearingdownoldbuildingsforthestateatajuvenileboo...
本书是法学研究生精读书系之一,本部著作,着手解决的问题是利用刑法对道德的强制执行,特别是对性道德的强制执行。哈特教授首先
陀斯安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本书特色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陀斯安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内容简介 1929年发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
我苦笑了一声,我把这个人挂在心尖二十年那么久,每一次都是千辛万苦回到他的身边,他依然每一次都在问我究竟是谁。我究竟是谁,
《她们》以上海为蓝图,写尽了那些精致女人的花样年花。好孩子乐慧,似乎是在一夜间变坏的。她跟着混混阿乌,认识了神秘的毛老大
清代文学论稿清代文学论稿前言 序言如果以读研究生作为学术研究的开始,那么我研究古典文学已有二十六年。虽然我常被视为唐代文学研究者,但实际上我致力于唐诗研究不过十...
与海豚共舞-中英双语 本书特色 为了帮助莫根搜集图书,杰克和安妮必须解开四道谜题,两兄妹跟着神奇树屋来到多采多姿的海底世界。搭上无人的迷你潜艇,他们在茫...
竞争的话语/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五部中国小说的分析,描绘明清小说对于社会性别的处理方式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的意...
花鸟风月的绝唱:日本汉诗中的四季歌咏 内容简介 日本汉诗作为中日两国交流和文化联姻的宁馨儿,经过近一千五百年的磨练,已经与日本民族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
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文学文化学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巫楚文化与沈从文创作的关系,认为作为原始拜物教的巫楚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人的...
新诗杂话 本书特色 《新诗杂话》是朱自清先生专门讨论新诗的著作,收有十五篇论作和一篇译文。对于新诗,作者相信意义的分析是欣赏的基础,故全书多从“解诗”出发,将新...
翁方纲与乾嘉形式诗学研究 本书特色 “形式”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虽无与之完全对等的范畴,但相关的思想却非常丰富。清乾隆年间科考加试律...
《王朔文集:谁比谁傻多少》是王朔的中短篇小说集,包括《谁比谁傻多少》、《修改后发表》、《懵然无知》、《刘慧芳》、《各执一词
小学生成语词典-(彩图版) 本书特色 《小学生成语词典(彩图版)》是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规范、科学、实用、新颖。科学规范——严格按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教...
元代至明代婺州作家群研究 内容简介 元代至明初,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理学兴盛、文学繁荣,几乎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文化的中心。本书以理论和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