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作本书有两个目的:一是用它来填补当代哲学文献中长期存在的空白。马克斯·舍勒(1874—1928)德语版的著作全集*近刚刚编辑完成,共有十五卷之多。本书正是从这些原始文本出发首次对舍勒的哲学进行了全面研究。就此而言,本书是完全建立在舍勒的德文原著以及与之相应的手稿之基础上的。二是用它来就教于那些熟悉各种和上述版本及其英文译本相关的研究著作的专家们以及那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近才成长起来的舍勒研究的初学者。
我的这本著作是我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对马克斯·舍勒的心灵进行研究的结果。我所研究的舍勒的心灵就体现在他的著作全集以及长达数千页的遗稿当中。我一直都在对舍勒的著作及遗稿进行研究:不仅要发现其思想的统一性,而且要表明舍勒通晓的文献范围之广,甚至超出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范围。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经意地发现,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对二手文献及其中的各种论据、评论和论点的参考不应该让本来就具有挑战性的文本变得更加晦涩难懂。
我希望,借助这种研究方式,我已经成功地对20世纪早期头绪纷乱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清晰的概括。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一直构成了诸如海德格尔、胡塞尔、列维纳斯、梅洛一庞蒂、尼采、罗素、萨特、维特根斯坦等思想家的研究背景,也构成了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他们的其他思想家的研究背景。
因此之故,我想就我的同事的名字以及各种二手文献的标题没有出现在正文中表示歉意。不过,为了方便读者,我已经选择在书后增加一个经过筛选的、*近才出现的二手文献的清单。在此,我也要一并向所有这些作者、特别是那些他们自己的研究让我受益匪浅的人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即将迎来第三个千禧之年的曙光——在其中充满战争的罪恶、饥饿、社会动荡、信仰衰落以及大屠杀的那些世纪已经成为过去,这些世纪同时也部分地由于技术进步并通过实现艺术、文化和创造的*高价值让人类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我们人是什么?”、“我们人是谁?”的问题就首先成了哲学研究的课题。近代哲学对人的研究是从笛卡尔、帕斯卡开始的,这种研究也根源于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人们日益认识到,他们生活在许多对立的力量当中。在众多对立的力量当中,就包括善和恶、正义与不义、贫穷与富裕、信仰与无神论、堕胎与生命权利的对立。人的这种境况如果不是悲剧性的也是充满悖论的,因此需要哲学给出答案。更进一步讲,现代人的生活被技术的光环笼罩着,但技术本身却充满了悖论——人对技术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但有时却对技术持排斥态度。也许,是某种超乎我们认识的东西在勾画着人类未来的方向。
如今,我们对从漆黑的太空拍摄到的我们这个小小行星的照片都非常熟悉。在希腊语中,“planetai”一词的字面意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行星正在“漫游”。“行星”一词很适合传达一个极为重要的现代经验,那就是,生活在巨大的时空当中。伴随着人们对技术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信任,这种宇宙经验逐渐取代了生活在上帝之中的经验;或者说,就此而言,取代了远古神话时期那种与诸神一道生活的经验。
如果从太空来欣赏我们这个有蓝、白两色有时又略带红色的、漫游着的有色行星——地球的美,我们也许会得到不同的印象。不过,如果做个简单的心理实验一——把这个行星遮蔽起来而用人类替代它的话,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人类孤独地漂浮在宇宙那沉默而奇异的漆黑中。在此景象中,人立刻会为尘世上那与人类的积极成就一道漂浮着的堕落、邪恶、愚蠢的自我毁灭等现象的数不胜数而感到震惊。
在我们即将跨入新千禧之年的门槛之际,从太空中观察到的人类历史的这番景象会立刻促使我们去思考和我们所有入都有关的这样一个问题: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这些地球人会是完全孤单的吗?
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像很多当代的哲学家一样,马克斯·舍勒也敏锐地意识到,与从前相比,人越来越想知道自己的生存意义。在其生命晚年,他承认,与其他任何哲学问题相比,“Was ist derMensch?”(入是什么?) 以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什么?”的问题更让他着迷。
对“我们自身存在的本质”这一问题,舍勒不仅进行哲学的思考,而且也进行社会学的、形而上学的、宗教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和人类学的思考。在他的《论人身上的永恒》一书中,他所揭示的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正是这种独自在宇宙中生存的孤寂感:“因为,在辽阔的宇宙中,人**次感到了孤单。”
舍勒的同代人承认存在的孤独,赞同直至今天仍不时出现在20世纪哲学中的否定论(negativism)。他们的思想多少遮住了舍勒思想的光彩。与同代人的思想以及后来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发展——包括当今的解构主义一一相比,舍勒的哲学是一个积极的备选方案。与前者的观点相反,舍勒认为,的确存在过各种享有特权的文本和文化,但它们并不是公正的社会结构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舍勒的哲学就是要坚定地维护独一无二的位格的个体价值。因此,在舍勒的思想中,平等主义运动就受到了持续不断的审视和怀疑。
在此,因本书的完成,我要向我在参考书目中列出的很多学者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样也要向参加我的舍勒思想研讨班的很多学生致以深深的谢意— —从他们的哲学发问中,我得到了很多启发。
对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我愿承担全部责任。
佛教常识问答 本书特色 本书语言质朴,深入浅出,对现代人在学佛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了契理契机的回答。佛教常识问答 内容简介 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
东西方文哲札记 内容简介 《东西方文哲札记》是王煜教授新近结集的一部重要著述,收入各类文稿凡二十六篇。主要内容包括文天祥研究六论,刘宗周对道佛的批判三十一段,读...
愿你的世界里,有最皎洁的月光 本书特色 本书是延参法师的静心之作,凭借他多年的人生感悟和智慧沉淀,针对当下人们都会遇到的焦虑、迷茫、浮躁、烦恼等问题,揭...
荀子新注 本书特色《荀子》一书,现存共三十二篇,是先秦学者荀子思想的集中展现。本书由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主持撰写,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吸收前人研究成果,...
礼治之道-汉代名教研究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与价值理念,名教从汉代产生到近代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乃是研究中国...
时代的精神状况 本书特色 本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不是那种思辨性的历史哲学的反思)作底线,描写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
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修订版 本书特色 王路编著的《是与真》内容介绍:“是什么?”——形而上学永恒的提问。“是真的。”——哲学不朽的追求。不管是对自然界或社会...
哲学思想录 本书特色 作为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的代表,狄德罗从自然到人文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引起人们困惑的哲学问题都有自己独到见解。他的博学让他在谈论上帝时带了一种轻松...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本书特色 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
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道德哲学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着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评说而展开的,并且由此散发到全部近现代西方道德哲学。本书分析了道德哲学和伦理学这两个概...
江藩(1761-1830),字子屏,节甫,号郑堂,甘泉(扬州)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曾参与编修《皇清经解》及《广东通志》。江氏最著名
哲学是一种冲击边界的思考。这边界既可以是本体论的边界,也可以是认识的边界,既可以是善与恶的边界,也可以是语言的边界。西方
老子衍疏证 本书特色 《老子衍疏证(精)》的结构,为先抄《老子》原文,其次分节抄录王夫之《老子衍》的内容(书中简称“衍文”),其次为作者王孝鱼的“疏证”。《老子...
宋明理学心性论-(修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大陆**部系统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特点,作为现代新儒学“源头活水”的宋明新儒家心性之学的学术专著。宋...
熊十力哲学研究-哲学史家文库-第2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简介: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代表性的人物、世界级哲学家,透过熊十力,可以理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特质。本书从熊十...
儒教报应论-第四辑 内容简介 简介本丛书设计了30个左右的题目,每个题目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字数控制在30万字左右。采用繁体,进行简略的标点(一般只用句、逗和书名...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 本书特色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是一部有关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的论著,还是2004年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
你可以没有学问,但不能不会做人。人难做,做人难。在现今的社会,人要有表情、音声、笑容,才会有人情味。懂得感恩者,才会富贵
儒家生活世界 内容简介 近十几年来,出版界愈益为生计所累,纯学术著作因印数较少,出版颇为困难。而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高校招生的迅速扩大,整个...
七纬-全二册-附论语谶 内容简介 纬书盛行于两汉时期,其内容主要是依托经学,以纬配经,歪曲经学原义,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纬书中包含丰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