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蛇

两头蛇

作者:黄一农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06-08-01

评分:8.5

ISBN:978753254425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黄一农,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旋即至麻州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1987年改行任职于新竹清华大学历史所,研究兴趣为天文学史、天主教史、明末清初史、海洋探险史、术数史和火炮史等领域。1993年应邀至荷兰莱顿大学担任首届“胡适汉学访问讲座”,并次第获授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讲座、“教育部国家讲座”、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和东吴大学通识讲座教授等荣誉。曾任台湾天文学会理事长、新竹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现任该校人文社会学院院长。迄今共发表论文约百篇,详见其个人网站(http://vm.rdb.nthu.edu.tw/ylh)。

作品目录

自序/i
第一章 大航海时代中的十字架/1
第二章 天主教徒瞿汝夔及其“家难”/34
第三章 “泰西儒士”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66
第四章 儒家化的天主教徒:以王徵为例/130
第五章 忠孝牌坊与十字架:魏学濂其人其事考/175
第六章 鼎革世变中的天主教徒韩霖/229
第七章 《铎书》:裹上官方色彩的天主教乡约/254
第八章 明清天主教在山西绛州的发展及其反弹/287
第九章 南明重臣对天主教的态度/312
第十章 南明永历朝廷遣使欧洲考/348
第十一章 “中国礼仪之争”被忽略的声音/387
第十二章 明末清初“帝天说”所引发的论争/436
第十三章 “两头蛇族”的宿命/462
大事年表/483
传教士姓名对照表/488
参考文献/491
索引/529
· · · · · ·

作者简介

黄一农,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旋即至麻州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1987年改行任职于新竹清华大学历史所,研究兴趣为天文学史、天主教史、明末清初史、海洋探险史、术数史和火炮史等领域。1993年应邀至荷兰莱顿大学担任首届“胡适汉学访问讲座”,并次第获授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讲座、“教育部国家讲座”、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和东吴大学通识讲座教授等荣誉。曾任台湾天文学会理事长、新竹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现任该校人文社会学院院长。迄今共发表论文约百篇,详见其个人网站(http://vm.rdb.nthu.edu.tw/ylh)。

精彩摘录

1932年,日本耶稣会创办的上智大学,发生学生在参拜靖国神社时未依常规行礼的事件,因此举严重违反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所强调的爱国精神,故引发军部省的严责。时任广岛主教的JohannesRoss为解决此一棘手问题,遂积极自教史中寻找有利的案例和证据,在上智大学前校长KlausLuhmer的协助之下,竟然发现1258年时教廷曾颁发一件通谕,允许教徒可以参加非基督教的仪式,由于此谕的年代要较中国礼仪之争久远,对颇为重视传统的罗马教会而言,无疑具有某种程度的权威性。在几经讨论之后,教廷终于发布通告,允许日本教徒在神社中低头行礼,因为此举“除了表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天皇的忠诚外,别无他意”。该发生在日本神社的礼仪事件,稍后更成为解决中国礼仪问题的催化剂。1934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植下登基为伪满洲国的皇帝,为标榜王道立国的精神,遂将祀孔提升为强制的文化政策。梵蒂冈当时不顾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承认此一日本的傀儡政权,东三省的天主教徒于是再度得面临两个多世纪以前的礼仪问题。由于伪满洲国政府在回应吉林主教高德惠之讯问时,答复曰:“尊孔仪式的唯一目的,就是彰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绝对不带宗教的特质。”再加上有先前日本神社事件的前例,教宗庇护十一世因此与1935年发布命令,要求伪满洲国教区主教谨慎确认祀孔无宗教特质,而神职人员在行过反对中国礼仪的宣示之后,还应等待主教们的指导,以避免疑惑和争执。1939年,教宗庇护十二世更颁布《众所皆知》(Planecompertumest)之通谕:允许教徒参加祀孔仪式;可以在教会学校中放置孔子之肖像或牌位,并容许鞠躬致敬;教徒只要保持消极的态度,即可出席带有迷信色彩的公共意识;允许在死者或其遗像、牌位之前鞠躬。

——引自第400页


因康熙皇帝听闻其于1700年所作有关祭祖祀孔的御批,被教廷怀疑为伪作,遂又于1706年拍耶稣会士龙安国和薄贤士往罗马作证;翌年再度差同会的艾若瑟和陆若瑟赴欧;但前两人因遇暴风,死于海上,后两人则卒于欧洲,而不曾返回中国。在久不见所遣教士回报的情形下,康熙皇帝乃于1714年又命在京的教士去函教廷,告知己对“礼仪问题”的态度。康熙皇帝一直希望教廷方面对此事能稍作妥协,此故,他在1715年删改德理格和马国贤上教宗的书稿,尝重申:至于敬天之字,亦不是以天即为天主,乃是举目见天,不能见天主,天主所造之物甚多,其大而在上者莫如天,是以望天存想,内怀其敬耳!由其对此事在意的程度,可以体会他颇希望双方能调和歧见。1720年的除夕,教廷特使嘉乐抵京觐见。当嘉乐奏称利玛窦准供牌位和称天为上帝之举与教义不合时,康熙皇帝曾替利氏辩护曰:供牌位原不起子孔子,此皆后人尊敬之意,并无异端之说。呼天为上帝,即如称朕为万岁、称朕为皇上,称呼虽异,敬君之心则一。如必以为自开辟以至如今,止七千六百余年,尚未至万年,不呼朕为万岁,可乎?且此等事甚小,只合向该管衙门地方官员议论,不合在朕前渎奏。

——引自第458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