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哲学,源远流长。有句老话,叫做“易在蜀”——易经是传统哲学观念的生长点,但这门学问却在蜀地生根、开花。成都人扬雄、卫元嵩,还大胆地把易经改造了一番。这没有一定的勇气,根本不行。
天府中人有得天独厚的环境。由于过着辛勤劳动获得的闲适生活,人们遂养成一种带有幽默意味的性格。因此蜀中不仅有深厚的经学基础,还有定慧禅学土壤,更有将两者融会在一起的道学或理学林地。那些文化遗产,那些文化遗产,大都既系统性,又有模糊性——往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但又决不是“不可知论”。
天府哲学的发展历程,经过这样一描绘,脉络显然清楚得多了。如果进一步研究那些哲学体系形成的因果,于是就有了一根主线。
哲学很难讲,特别是通俗地讲那就更难。本书不过在历史的扫描中,选取一镜头,陈列一些画面而已——为此,便叫做和《天府哲学面面观》。
这是《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的一种。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对自然哲学、治水哲学、军事哲学、易道哲学、进取哲学和适身哲学展开论述。语言通俗,内涵深刻,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公元前361年,孟子曾经拜访过的梁惠王,急急忙忙地坐车前往相府,
因为丞相公叔痤已经病危。他来到病榻之前,公叔痤感激地伸出枯干的手,
有气无力地说:“我府里的家臣中,有个公孙鞅,现在的职务是中庶子。别
看他才二十几岁,却是个真正的奇才。我死之后,就请大王把整个国政交给
他吧。”惠王不觉愣住了,站起身来要走,只见公叔痤挥挥手,让室内所有
的人退出去;接着对惠王悄悄地说:“如果大王不愿用他,必须把他杀掉,
千万别让他走出国境!”这回惠王倒是痛快地答应了他,回宫而去。
躺在病床上的公叔痤,思想上产生了激烈斗争。他良心上很过不去,便
把公孙鞅喊来:“今天大王来看望我,问我谁能继承相位,我倒是推荐了你
,可是他似乎并不同意。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他一军。对他讲:如果不
能用你,干脆把你杀掉。想不到他竞爽快地答应了我。这里有些金帛,你把
它拿上,赶快离开相府,逃命去吧!”公孙鞅听后却不以为然:“相爷请勿
过虑。吾王既然不听您的话用我;当然也不会听您的话杀我。他根本不把我
当回事!您就请放心吧。”
后来公叔痤死了,公孙鞅一直也没有离开大梁。
这时,邻国的秦孝公已经即位,求贤若渴。公元前359年,公孙鞅走了
孝公宠臣景监的门路,到达秦国,参见孝公。听公孙鞅谈他的政治主张,孝
公先是不断地打瞌睡。公孙鞅*后讲了强国之道,孝公听得高兴极了,于是
,任命他为左庶长,颁布变法政令,立即在全国实行:
——所有居民编成什伍组织,有罪连坐;
——禁止私斗;有军功者受爵;宗室子弟,没有军功就没有名位;
——凡是耕织取得高产的民众,一律免除劳役:经商或因怠惰而致农业
减产者,罚为奴婢。
公元前350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开阡陌;设郡县;按人口征收
军赋;统一度量衡。
通过10多年的改革,使秦国由一个偏僻而欠发达的邦国,一跃而为兵强
民富的强国,成为七雄中的霸主。《史记》说:那时的秦国,“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公孙鞅立了大
功,由大良造受封为商君,拥有15邑的领地,被人们称为“商鞅”。
在执法过程中,商鞅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公元前348年,8岁的太子出
外游玩,行动上触犯了法律,按条例应当受罚。商鞅说:“太子是未来的君
主,又未成年,不能用刑,就让他的老师公子虔代他受刑;另一位老师公孙
贾,有教育不严的责任,该受黥刑,在脸上刺字。”过了4年,恚忿的公子
虔自己又犯了法,这回受到了劓刑,割掉了鼻子。他受刑之后,感到奇耻大
辱,整整8年没出家门。
公元前337年,45岁的秦孝公因病去世,19岁的太子继承王位,是为惠
文王。公子虔觉得复仇的时机已到,就向新王诬告商鞅谋反。商鞅感到风头
不对,想逃回梁国,但梁国不敢接纳;他只好跑回他的领地商邑,组织起一
股军队,向北进入郑境。秦国大军赶来擒拿,他抵挡不住,终于在黾池被杀
。秦将把他的尸体运回国都,听候发落。惠文王下令加以“车裂”,进行五
马分尸。
在这段时期,秦国有个人思想上特别紧张,他就是商鞅的老师尸佼。他
本人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人称尸子,*初在秦国活动,做商鞅的门客。
商鞅变法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经常向他请教,并多次采用他的策
划,可说是一位幕后的高参。由于尸佼具有科学的思路,扎实的功底,因此
,商鞅公开称之为“老师”——其实他的年龄并不比商鞅大。但就因为这一
称号,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
尸佼目睹商鞅缺乏仁政,一味任用严刑苛法,对民众保持高压态势,在
同僚中积怨甚深,早就感到非常危险。尸佼几次劝其功成身退,可是商鞅头
脑发热,就是听不进去。当孝公一死,他就知道大事不好。及至公子虔向惠
文王告状,他听到风声,马上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他想:当初惠文王犯法
,是老师公子虔代为受刑;一旦商鞅定了罪,必然会拿他这个“老师”开刀
。他越想越害怕,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趁惠文王还未向商鞅下手之前
,迅速逃离秦国。他提前办好了有关手续,决定向南方跑——他明白北方各
国,迫于秦国的威势,一定不敢收容一个罪臣;而南边的蜀国,具有独立王
国的地位,秦人鞭长莫及,暂时还不可能侵入,所以*为安全。于是尸佼星
夜兼程,一口气跑到成都,干脆在那里做个寓公,收徒讲学。
《史记·孟荀列传》提及“楚有尸子、长卢”。其所以称他在楚,是因
为那时的蜀地,划分在楚的范畴,实际上该说“蜀有尸子”。汉刘向《别录
》认为尸子是晋人,晋在战国时期已经分解为韩、赵、魏三家;因此,他的
老家可能是在魏地,后称梁国,因而早就与商鞅有过交往。尸佼在蜀地著书
20篇,共有6万余言;他教了不少学生,后来寿终于蜀,葬在成都。因此,
尸佼应该算是*早的天府哲学家。
尸佼所著的书,名为《尸子》,在司马迁时代还“世多有其书”;但到
东汉末年已有所丧失。《后汉书·宦者传》唐李贤注称:《尸子》有19篇“
陈道德仁义之纪”,另有1篇“言九州险阻、水泉之事”;可见此书内容相
当丰富。他的思想是新颖的、开放的、综合的。
P12-15
北朝佛教研究-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 本书特色 北朝佛教是佛教文化研究比较薄弱的环节,《北朝佛教研究(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作者:黄夏年)探讨...
暴力与文明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作者汉娜·阿伦特等人的16篇文章。书中内容,涵盖面很广。在政治与社会方面:如以塞亚·伯林的《爱因斯坦和以色列》,w.h....
宗镜录略讲-(卷三) 本书特色 南怀瑾著作权合法拥有者台湾老古公司授权,南师生前多次亲加审定,风行大陆三十载。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道,出入百家言。宗...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本书特色 《逻辑新引》作为一部通俗逻辑学著作,是殷海光先生多年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的结晶。本书以独创性的对话体裁,使逻辑初学者免于枯燥无味...
戒幢佛学 第3卷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研究我国佛教文学的论文集。其研究深入,内容深奥,是专业研究佛学人员的辛苦结晶所成。戒幢佛学 第3卷 内容简介 在中國佛教史上...
法兰西思想评论.2014(秋) 本书特色 《法兰西思想评论》属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书内容包括:**部分是生命现象学,第二部分是德...
政治儒学默想录 本书特色本书为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思想之源,是他近二十年来的读书札记与思想笔录,《公羊学引论》《政治儒学》《再论政治儒学》《广论政治儒学》...
印光大师文汇 本书特色 《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主要是佛学、哲学、史学内容,具有文献性质、学术性质、统战性质。强调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弘扬祖国优...
中国经学史 本书特色 经学是“中国学术分类法没有发达以前之一部分学术综合的名称”。它的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和层面,并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1.尼采简介附尼采简历附尼采主要著作2.尼采自传《瞧这个人》——刘峙译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楚图南译4.偶像的黄昏——周国平
人的精神与神圣精神 内容简介 论文的展开由四颗理想之星照亮,爱、美、善和真。作者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基督宗教当代神学家中两位杰出的大师,一个是深情地沉醉于从圣经宝...
清代中后期儒者的儒教意识-第七辑 本书特色 《清代中后期儒者的儒教意识(第7辑)》是儒教资料类编丛书。清代中后期儒者的儒教意识-第七辑 目录 论文 清末儒者的儒...
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纲要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之一,全书除引言外,主要介绍了定位的转变:由意识形态到文化、“荒谬”中的逻辑、图腾崇拜:*早的宗教...
禅是一枝解语花-智慧禅.慈悲禅.幽默禅.多情禅 本书特色 本书从18个角度理解禅的含义,将禅的解语功能充分解析,并一一展现,讲禅理但不陷入其中,而是通过禅来讲人...
哲学谈话录 内容简介 在一个你无法把握的世界里,你能否让自己的有限的一生散发出人性的极度光辉?在西方古代,这是以“斯多亚派”的名义进行思考的哲学家*为关注的问题...
神州自有连城壁--中华美学特色论丛目 内容简介 本书系周汝昌先生倾其心血的一部力作,他以其深厚的学养,纵论中华美学之画艺、书学、文论、诗词曲赋、红楼艺术、音韵美...
趣味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青年编写的一本形式逻辑读物。逻辑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维形式及规律。在逻辑科学中,主要的有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数理...
魏晋玄学论稿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具体阐明魏晋玄学思潮产生、发展乃至没落的过程及其规律,至今仍是一部学术价值突出、影响深远的重要著作。魏晋玄学论...
《精神科学引论(第1卷)》内容简介: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加快与西方世界
西藏宗教之旅 本书特色 《西藏宗教之旅》共分7章。**章吐蕃的前弘期佛教介绍了前弘期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以及从印度、汉地两处传入的佛教在吐蕃的冲撞。第二章吐蕃的后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