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史

中国现代化史

作者:许纪霖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年:2006-10

评分:8.7

ISBN:978780730248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1800-1949)

总 论/许纪霖 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类型与反应性质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与运作背景

政治变迁中权力聚散的历史循环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社会分层与现代化动力群体

文化危机与思想冲突

第一章 巨变前的社会经济景观/何清涟

前现代化的经济结构

工商业的发展和市场渗透

人口压力下社会经济的病变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动/李长莉

传统文化观念与明清士风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与西学东渐

洋务思潮与“尚富强”的新价值观念

“中体西用”思想模式中价值观念的对峙

第三章 危机中的政治嬗变/朱庆葆

传统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秩序

西方冲击下政治传统的裂变

王权危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

王权危机之二:地方势力的增长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的发轫/吴柏均

外资近代化企业的建立

工业化中的公营企业与政府作用

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元的工业发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产变革/杨念群

政治嬗变的前提

维新群体之三大政治变革模式及其后果

戊戌变革的社会氛围

维新运动的回响:中国近代变革的双重取向

第六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何清涟

新型社会集团的出现

通商口岸:中国的现代化中心

《马关条约》后的全方位开放

二元经济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纪转折点上的文化思潮/陈少明

旧传统与新思潮

古经新释:民族危机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结果

山呼海啸,西潮东卷

第八章清末新政: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陈达凯

教育改革:从废科举到兴新学

新式军队的形成

预备立宪运动的进程

走向近代法制的开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李秀领

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

士绅阶层的政治疏离

地方势力的坐大与中央财政危机

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

第十章 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孙立平

清王朝的灭亡与政治社会的解体

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设计

袁世凯:从总统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变迁与价值重建运动/毛丹

民初社会的价值紧张

以《新青年》为核心的启蒙思想家

打倒“孔家店”与“文学革命”

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杜恂诚

军阀政府对经济的失控

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环境和企业家的进取精神

资产阶级团体及其政治影响的加强

第十三章 “五四”后的社会文化思潮/高力克

社会改造思潮的勃兴

“问题”与“主义”之争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第十四章 军绅政权和国民革命/王跃

权力危机中的军绅政权

“法统”之争背后的权威真空

五卅运动:广泛的社会动员

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高 华

“以党治国”的党治国家模式

国民党政权面临的三重挑战

脆弱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

行政机构的建立与社会控制的强化

专家参政:政治参与的有限度开放

发展国家资本和开发国防工业

银行改组和金融资本的国家化

币制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

第十七章现代化变迁中的土地改革/张益民

国民政府对农村渗透的失败

国民党的土改与顿挫

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

改造乡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章主体文化与文化主体的颠覆

国民党的党治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主体文化变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国民政府的战时集权/陈廷湘

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强化

政治过程制度化的努力

权力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无序化

集权面临的挑战

第二十章 战时统制经济/刘方健

战时经济下的资源分配与商品输入

统制经济对民间工业的影响

国家资本的畸形发展与结构性腐败中的官僚资本

从通货膨胀到财政总危机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价值重建与政治抉择/高瑞泉

终极关怀的玄学重建

自由主义的理念

权威主义的恶性变形

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胜利

第二十二章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衰败/许纪霖

战后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失败尝试

昙花一现的战后自由主义运动

国民党组织的自我解体

后记

2006年版鸣谢

作品目录

总 论/许纪霖 陈达凯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类型与反应性质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主题与运作背景
政治变迁中权力聚散的历史循环
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
社会分层与现代化动力群体
文化危机与思想冲突
第一章 巨变前的社会经济景观/何清涟
前现代化的经济结构
工商业的发展和市场渗透
人口压力下社会经济的病变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
第二章 新思潮的萌动/李长莉
传统文化观念与明清士风
“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与西学东渐
洋务思潮与“尚富强”的新价值观念
“中体西用”思想模式中价值观念的对峙
第三章 危机中的政治嬗变/朱庆葆
传统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秩序
西方冲击下政治传统的裂变
王权危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
王权危机之二:地方势力的增长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的发轫/吴柏均
外资近代化企业的建立
工业化中的公营企业与政府作用
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元的工业发展道路
第五章 士大夫的流产变革/杨念群
政治嬗变的前提
维新群体之三大政治变革模式及其后果
戊戌变革的社会氛围
维新运动的回响:中国近代变革的双重取向
第六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何清涟
新型社会集团的出现
通商口岸:中国的现代化中心
《马关条约》后的全方位开放
二元经济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世纪转折点上的
文化思潮/陈少明
旧传统与新思潮
古经新释:民族危机中的使命感
佛法人世及其结果
山呼海啸,西潮东卷
第八章清末新政:从传统向近代的过渡/陈达凯
教育改革:从废科举到兴新学
新式军队的形成
预备立宪运动的进程
走向近代法制的开端
第九章 “新政”的替代物——革命/李秀领
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
士绅阶层的政治疏离
地方势力的坐大与中央财政危机
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
第十章 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孙立平
清王朝的灭亡与政治社会的解体
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设计
袁世凯:从总统到皇帝
第十一章 文化变迁与价值重建运动/毛丹
民初社会的价值紧张
以《新青年》为核心的启蒙思想家
打倒“孔家店”与“文学革命”
从人性批判到社会改造
第十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杜恂诚
军阀政府对经济的失控
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环境和企业家的进取精神
资产阶级团体及其政治影响的加强
第十三章 “五四”后的社会文化思潮/高力克
社会改造思潮的勃兴
“问题”与“主义”之争
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第十四章 军绅政权和国民革命/王跃
权力危机中的军绅政权
“法统”之争背后的权威真空
五卅运动:广泛的社会动员
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高 华
“以党治国”的党治国家模式
国民党政权面临的三重挑战
脆弱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
行政机构的建立与社会控制的强化
专家参政:政治参与的有限度开放
发展国家资本和开发国防工业
银行改组和金融资本的国家化
币制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
第十七章现代化变迁中的土地改革/张益民
国民政府对农村渗透的失败
国民党的土改与顿挫
中国共产党的农民革命
改造乡村道路的多元探索
第十八章主体文化与文化主体的颠覆
国民党的党治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主体文化变革的奠基性努力
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努力
第十九章 国民政府的战时集权/陈廷湘
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强化
政治过程制度化的努力
权力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无序化
集权面临的挑战
第二十章 战时统制经济/刘方健
战时经济下的资源分配与商品输入
统制经济对民间工业的影响
国家资本的畸形发展与结构性腐败中的官僚资本
从通货膨胀到财政总危机
第二十一章 文化的价值重建与政治抉择/高瑞泉
终极关怀的玄学重建
自由主义的理念
权威主义的恶性变形
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胜利
第二十二章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衰败/许纪霖
战后重建政治共同体的失败尝试
昙花一现的战后自由主义运动
国民党组织的自我解体
后记
2006年版鸣谢
· · · · · ·

作者简介

许纪霖:1957年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业硕士毕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先后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访问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出版有《无穷的困惑》(1988)、《智者的尊严》(1992)、 《中国现代化史》(主编)(1995)、《寻求意义》(1997)、《许纪霖自选集》(1998)、《另一种启蒙》(1999)、《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编选)(2001)、《中国知识分子...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中国很早就存在着劳动与土地这两大生产要素市场,有文字可查的记录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到了清代,这两大要素市场还有了某种发展。人们用“千年田,八百主”形容土地买卖,一些地区如苏州等地还形成了专门的劳动力市场。一些学者一直将上述两大要素市场的存在作为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表征。事实上,这两大要求市场在中国早就存在,它和资本主义萌芽并无必然的关系。

——引自章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场渗透


从事实来看,中国人现代化确实奠基在条约制度上。英国人订立条约之最初目的不过是为中国、英属印度和英国本土之间的贸易寻求强制的保障。……从当时公认的国际准则出发,这些条约的部分权利是符合欧洲国际制度的。如《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全”的互惠权利,英国臣民在中国5个通商口岸带同家属居住的权利,以及享有在中国各地自由贸易通商的权利等等,这些权利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自由贸易的理想,在19世纪的欧洲各主权国家之间也通常得到认可。……不过,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注重的是尊严受到侵犯,根本没想到需要采取保护性关税——有关进出口税的主要变革在于建立了新的海关制度,扫除了传统的捞外快和收小费等一整套敲诈勒索制度。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尽管条约制订的目的比较简单具体,并给中国带来种种屈辱,但其影响却比较深远。到1860年以后,条约制度就成为中国的一个特殊部分,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是从这时开始,中国才开始广泛地接触西方文化,产生了为现代化奋斗的长期动力。

——引自章节:第六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化/何清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