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没落(全二卷)

西方的没落(全二卷)

作者:[德]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6-10

评分:8.7

ISBN:978754262379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斯宾格勒,这个现代德国心灵的重要表征,把歌德式的观相方法和尼采式的批判精神结合在一起,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自他以后,这一末世启示录的论调就犹如一个原始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路程中,其先知般的声音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仍可唤起一种自省的激情。

《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本书的第一卷于1918年出版,第二卷于1922年出版。

斯宾格勒青年时代就读于哈雷、慕尼黑、柏林等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一所中学。本书就是他在中学教书时写成的。作者说他于1911年已构思此书,当时他已感觉到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大战的爆发和进展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憾,促使他深深地思考现时代人类的生活,尤其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命运。

在《西方的没落》的一书中,斯宾格勒大胆地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即比较文化形态学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这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土壤中所能产生的唯一的新哲学,从这一世界历史形态学的观点出发,可以很好地审视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为现时代的文化定位,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斯宾格勒认为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的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每种文化都有其基本的个性特征,这些基本物征作为文化的灵魂从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不同的文化是互不理解的。因而,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的基本的个性特征去把握其形态。把握各个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能靠自然科学的方法,要靠本能和直觉去理解。

比较文化形态学认为,历史是有逻辑的,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结构贯穿于人类历史中。具体地说,人类历史是一个有机体,每种文化都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历经青春、生长、成熟和衰败四个阶段,就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样。各个文化中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只要属于文化形态学中的同一阶段,就是同时代的。

尽管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中仍然存在着“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但他确实是比较早地、比较自学地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西方著名学者。他例举了人类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即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认为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比其它文化优越。他把“西欧中心论”问的世界史观视为“历史的托勒密体系”,认为它应该被他的哥白尼式的世界观所代替。不过,在他看来,除了西方文化,其它文化都已经死亡,只是一种无历史、无生气的存在。只剩下西方文化还处于文明发展的“战国时期”,虽然他也讲西方的没落。

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特别强调历史的宿命.他明确地说,《西方的没落》是他对历史和有关宿命的哲学的一种新的看法。由这种宿命的历史观所决定,虽然他也感叹西方的没落,却还是认为不论人类是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改变历史的宿命.他的希望只是,这本书能打动他的读者,从而委身于技术、海洋、政治,而不是抒情诗、画笔、认识论,他认为人们只能适应这个技术的、物质的、政治的社会要求。

《西方的没落》一书问世以来,其影响是很复杂的。它既对汤因比这样的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又被纳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利用.我们今天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进行批判的思考。建议重点阅读导言部分。

作品目录

译者导言
第一版序言
修订版序言
第一章 导言
著作的范围
世界历史的形态学
一种新哲学
历史为谁而写?
古典人与印度人的非历史
埃及的数字与死者的火葬
世界历史的常规框架(古代、中古、近代)
它的源头
它的破产
欧洲不是重心
唯一的历史方法就是歌德的方法
我们自己与罗马人
尼采与蒙森
文明的问题
组后的阶段帝国主义
我们的基本观念的必然性和范围
它与当代哲学的关系
哲学的最后任务
本书的成因
第二章 数字的意义
基本概念
数字作 规定范围的记号
每一文化皆有共自身的数学
古典世界中数字作为度量
阿里斯塔库斯
丢番图与阿拉伯数字
西方文化中数字作为函数
世界恐惧与世图渴望
几何学与算术
有限的观念
对视觉范围的超越象征性的空间世界
最后的或然性
第三章 世界历史的问题(A)观相的与系统的
哥白尼方法
历史与自然
形式与定律
观相的与系统的
文化作为有机体
内在形式、发展速度、绵延期
同源
“同时代”的意思
第四章 世界历史的问题(B)命运观念与因果原则
逻辑的、有机的和无机的
……
第五章 大宇宙(A)世界图像的象征主义与空间问题
第六章 大宇宙(B)阿波罗式、浮士德式与麻葛式的心灵
第七章 音乐与雕塑(A)形式的艺术
第八章 音乐与雕塑(B)裸像与肖像
第九章 心灵意象与生命感(A)论心灵的形式
第十章 心灵意象与生命感(B)佛教、斯多葛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十一章 浮士德式与阿波罗式的自然知识
历史比较形态学图表
索引
人名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斯宾格勒原先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因《西方的没落》一书一举成名,挤身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之列。

精彩摘录

在整个世界中,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人:一种是宿命的人,如政治家与军事家,放眼世界的人与专一于事务的人,渴望发迹、掌权、战斗、渴望冒险,铤而走险;另一种则是因果的人,由于心理的能力或则由于血气的缺陷而注定要成为“才智之士”,如圣徒、僧侣、学者、思想家或哲学家。存在与觉醒的存在、节奏与张力、动机与观念、循环器官与触觉器官——在但凡重要的人物身上,要不就是这一方面,要不就是那一方面,居有明显的支配地位。”

——引自章节:第一章


到底是命运使一个人成为这个样子或者那个样子——或是成为敏感的、逃避事实的、或是成为行动的、轻视思考的。不过从世界文化史或者世界历史来看,所有世界的改良者和哲学家都一致认为,生命是最精巧的沉思的恰当对象,但他们忽略了现实,即人世的生活依然自己走自己的路丝毫不关心别人说什么。甚至当一个共同体成功的“按章”生活时,其全部的成就就在某一未来的世界史中充其量也不过是有关其自身的一个附注而已。如是说来,行动型的人是至少完整的人,而沉思型的人则是有一个器官能够不依靠(甚至违背)身体而进行工作的人。两种人在文化的“晚期”——即写的不多、读的不多的时代更加明显。因为归根结底,只有行动的人,宿命的人,才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在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世界中,在那里,概念和体现根本不重要,或不算数。在那里,一次机敏的打击比一个机敏的结论更重要,所有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人都看不起那些“卖稿为生”的书呆子,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后者总以为世界历史是为才智、科学甚至艺术而存在的。其实换一句话说,从感觉当中分离出来的知性,仅仅是生命的一个方面,而且还不是决定性的一个方面。一部西方思想史可以不不含拿破仑的名字,但在一部有关现实性的历史中阿基米德纵有很多科学发明,却可能不如进攻叙拉谷时杀死他的那个士兵影响大。

——引自章节:第一章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