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纪实-(上.下卷)

长征纪实-(上.下卷)

作者:刘波、杜福增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10-01

评分:5分

ISBN:7010058938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长征纪实-(上.下卷) 目录

序(1)
第l章长征序幕(1)
——共产国际派军事顾问李德到中央苏区
——“短促突击”对“铁壁合围”
——丢失黎川
——福建事变坐失良机
——广昌失败
第2章北上抗日先遣队(19)
——组建北上抗日先遣队
——袭取福州
——攻克罗源
——巧设疑兵
——组建第十军团
——谭家桥之战
——怀玉山之围
——方志敏被俘
第3章突围西征(41)
——西征号令
——红六军团冲破包围圈
——冲过湘江
——瑞士传教士勃沙特
——甘溪恶战
——红二、六军团会师
——团结奋战
——李达调到红二军团
第4章长征准备(69)
——长征前的*后一场恶战
——中央红军“扩红”
——长征的思想动员
——长征的物资准备
——选择长征的突围方向
——选择长征的时机
第5章冲破三道封锁线(93)
——长征号角
——长征编队
——渡过雩都河
——小战过**道封锁线
——红军与陈济棠谈判借道
——蒋介石组织第二道封锁线
——广东军李汉魂部对红军假打真送
——中央红军顺利通过第二道封锁线
——蒋介石组织第三道封锁线
——林彪与聂荣臻关于夺取九峰山之争
——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甬道式搬家
第6章血战湘江(120)
——国民党六路大军围成湘江“天炉阵”
——智取道县
——白崇禧一度令桂军在湘江防线给红军让路
——博古、李德指挥红军往“口袋”中钻
——觉山铺、光华铺、新圩和水车激战
——杨成武受伤
——林彪心痛地流下了眼泪
——陈开湘师长被俘后绞断了自己的肠子
第7章战略转折(148)
——过老山界
——通道会议
——整编队伍
——黎平会议
——猴场会议
——三路突破乌江天险
——攻占遵义
——夺取娄山关
——毛泽东主导召开遵义会议
——取消“三人团”
第8章四渡赤水(193)
——一渡赤水,放弃北渡长江
——二渡赤水,痛歼黔军
——三渡赤水,使蒋介石再次上当
——四渡赤水,令蒋介石手忙脚乱
——红军跳出包围圈
第9章战略主动(219)
——调出滇军
——兵临昆明
——奔袭皎平渡
——七只小船过大军
——会理风波
——彝海结盟
——“让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
——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第10章嘉陵大捷(266)
——“川陕甘计划”
——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
——调虎离山,发起陕南战役
——扫清渡江障碍
——造船造桥
——“急袭渡江!”
——攻打“天堂”里的碉堡
——鏖战江油
——血战摩天岭
第ll章孤军长征(310)
——误判形势贸然进攻七里坪
——吴焕先家人悲壮遇难
——红28军从25军中分割出来
——红25军、红28军再次合并
——沈泽民倾尽心力书写给中央的长信
——成仿吾突围到中央汇报工作
——打垮东北军115师“姚二愣”
——突破四道封锁线
——朱家坳消灭追敌4000多
——程子华带来中央的突围指示
——徐海东主动让出军长的位置
——红25军发表战略转移宣言
——挺进桐柏山区
——围寨头目欢送红军过境
——隐蔽入陕
——鏖战独树镇
——拼杀庾家河
第12章遥相呼应(350)
——离开黔东
——挺进湘西北
——十万坪大捷,占领永顺
——清算夏曦
——建立湘鄂川黔根据地政权
——忠堡战斗活捉敌45师师长张振汉
——板栗园战斗击毙敌85师师长谢彬
第13章转兵川西(367)
——撤离川陕,动因复杂
——擅自撤离,丧失战机
——南江星火,光照千秋
——“松理茂计划”
——激战千佛山
——攻破土门
——进占松理茂
——赤化川西北
——筹集见面礼
——南下迎亲人
第14章北上、南下之争(413)
——进抵**座大雪山
——过山准备
——开路先锋红4团
——团结互助
——征服“神山”
——达维喜相逢
——分歧初显
——“毛主席来了!
——懋功沸腾了!
——两河口的初次较量
——张国焘碰壁
——制定松潘战役计划
——张国焘备感失意
——张国焘向中央争权
——煽风点火,制造分裂
——张国焘暂时得到了满足
——芦花风波起
——夏洮战役计划
——张国焘向中央开“天价”
——沙窝里的斗争
——秘密杀害曾中生
——张国焘想架空党中央
——定计毛儿盖
第15章分裂风云(508)
——吞噬生命的“魔毯”
——出发准备受限
——危机四伏
——前赴后继
——闪光的生命
——英雄情怀
——互相救助
——打开北上通路
——出敌不意
——歼敌一个师
——等待左路军北上
——争取张国焘北上
——噶曲河前变卦
——北上与南下之争
——草地密电之谜
——陈昌浩改变了态度
——秘密准备北上
——分道扬镳
——徐向前的痛苦抉择
第16章战略先导(574)
——初创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派陈先瑞领导鄂陕游击师
——粉碎敌**次“围剿”
——粉碎敌第二次“围剿”
——威逼西安
——石健民带来中央指示
——继续向西长征
——突入秦岭
——华阳整编
——红74师游击战传奇
——在回民区执行“三大禁令,六项注意”
——切断西兰公路
——油河背水一战
——军政委吴焕先牺牲
——板桥战斗徐海东险些被“马家军”俘虏
——徐海东任军长
——陕北永坪会师
——劳山战役联手消灭敌110师
——光被四表的荣誉
第17章陕甘支队挺进陕北(635)
——兵临腊子口
——“云贵川”攀上绝壁
——腊子口一开,全盘棋走活
——《大公报》送来陕北红军消息
——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整编为陕甘支队
——榜罗镇会议决定到陕北安家
——越过六盘山
——吴起镇战斗
——解救刘志丹
——红十五军团的见面礼
——甘泉会师
——携手共打直罗镇
第18章逆流南下(709)
——张国焘倒打一耙
——毛泽东惊人的预测
——南下是没有出路的!
——下达南下动员令
——张国焘露出“庐山真面目”
——张国焘的威信开始下降
——逆境方显英雄本色
——南下初战取胜
——再战告捷
——百丈失利
——保卫金川
第19章经营陕北根据地(753)
——红军向何处去
——林彪要去陕南打游击
——共产国际代表来到陕北
——瓦窑堡会议前的形势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于军事战略的决议
第20章东征战役(775)
——东征决策10天准备
——强渡黄河
——朝鲜人毕士悌牺牲
——关上村战斗
——兑九峪的遗憾
——分兵三路南下北上
——转移收拢
——刘志丹阵亡三交镇
——回师西渡
——东征战果
第2l章西征战役(797)
——东征后的形势
——西征决策
——组成西方野战军
——抗日红军大学成立
——打击“二马”
——在回族地区的民族统战工作
——西征战果
第22章西北抗日大联合(823)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战俘使者高福源
——李克农两次赴洛川
——刘鼎常驻西安
——肤施小城彻夜长谈
——汪峰负命约见杨虎城
——中央、北方局、共产国际代表同时递出“橄榄枝”
——毛泽东派秘书亲赴西安
——三位一体的“西北大联合”
第23章争取红四方面军北上(840)
——林育英耐心劝服张国焘
——张国焘的决心开始动摇
——撤离天全、芦山
——翻越大雪山
——张国焘为自己打气
——驻足西康
第24章红二、六军团突出重围(871)
——国民党军妄图让川鄂湘黔根据地“生机绝灭”
——周恩来拍来明码电报
——刘家坪决定战略转移
——突破澧水、沅江防线
——湘中休整
——进军石(阡)、镇(远)、黄(平)
——贺炳炎瓦屋塘痛失右臂
——便水之战
——红18师血战归队
第25章挥师西进(922)
——施计黔东
——顺岩河急流架桥
——飞兵巧渡鸭池河
——进军黔(西)大(定)毕(节)
——建立革命政权
——成立贵州抗日救国军
——军民一家亲
——将军山战役
——决定撤离
第26章乌蒙回旋(971)
——意外损失
——野马川会议
——以则河伏击战
——奇袭广德关
——得章坝伏击万耀煌
——艰苦转战
——激战来宾铺
第27章直指金沙(1006)
——盘县定决策
——挺进滇中
——突破寻甸
——普渡河转兵
——六甲阻击战
——威逼昆明
——富民牵“牛”
——横扫滇西
——宾川会合—
—集结鹤庆,部署渡江
——胜利抢渡金沙江
第28章辗转北上(1062)
——翻越雪山
——中甸城休整
——上桥头击溃土司武装
——失意得荣
——一次支委会
第29章甘孜会师(1091)
——上次我们和老大关系没搞好,要接受教训
——红四方面军的策应之战
——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
——运筹北上
——“你们这一来,我的腰杆也硬啦!”
——“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
第30章甘苦与共(1117)
——草地上的红军骑兵
——三过草地
——与饥饿斗争
——战胜敌人的袭扰
——同险恶的大自然搏斗
——北上途中的“包公”
——发起岷洮西战役
——携手挺进甘南
第3l章红四方面军进军风波(1150)
——中央统一战略方针
——西北局三十里铺会议
——静会战役计划下达
——西进方案
——张国焘大哭
——在漳县决定渡过洮河
——天气因素又一次化解风波
——聂荣臻率特别支队南进
——红十五军团攻占打拉池
——红军骑兵团奔袭会宁城
——红一方面军赢得会宁争夺战
第32章三军大会师(1170)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
——会宁古城一夜闻名
——红二方面军渭水突围
——激战六盘山
——红一、二方面军会师
——欢聚将台堡
尾声:山城堡战役及新局面(1197)
——蒋介石的“通渭会战”计划
——红军的《十月份作战纲领》
——张国焘不执行海打战役计划
——组建西路军
——胡宗南第1军孤军冒进
——山城堡三军用命
——围歼敌第78师
——长征结束的*后一战
参考书目(1229)
后记(1240)
红军、国民党军战斗序列表
重要战役、战斗要图

长征纪实-(上.下卷)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走过八十年光辉历程。为庆祝建军八十周年,解放军国防大学的数位战史专家精心撰写了这套《土地革命战争历史纪实丛书》,以纪念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初创时期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
这套丛书力求在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基础上,突出可读性,兼顾思想性。既以朱毛红军以及中央红军为重点,又一面描述其他革命根据地和各路红军的战斗历程,力求全面、立体地反映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既描绘党史、军史中的重大事件,又着力刻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将领和众多的英雄人物,展现他们的个人风彩;既详细记述战役、战斗的精彩细节,又以画龙点睛之笔突出其中高超的指挥谋略艺术。我们相信,这套丛书对于广大读者熟悉中国革命历史和我军发展历程,领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以及感受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困苦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长征纪实-(上.下卷) 节选

10月17日,蒋介石对各“围剿”军发出训令,要求各部队本着“战‘略
攻势,战术守势”的原则继续作战,构筑绵密的碉堡封锁线,稳扎稳打,逐
步推进。18日,驻南城的国民党4个师由硝石进到潭头市,其先头部队和黎
川之3个师又1个旅进占资溪桥。
在此情况下,李德主导下的中革军委仍令红一方面军主力插入国民党军
堡垒密集地区实施强攻,并提出“如果原则上拒绝进攻这种堡垒,那便是拒
绝战斗”。10月22日,红军东方军以3个师攻击资溪桥和潭头市,主力集结
于石峡、洵口、湖坊地区,准备围点打援。国民党军据碉坚守,红军连攻4
天未果,不得不放弃在资溪桥与敌决战的计划。
10月28日,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七、红九军团。红七军团下辖第19师、
第20师和第34师,寻淮洲任军团长,萧劲光任政委。红九军团下辖第3师、
第14师和独立第1师、第4团,罗炳辉任军团长,蔡树藩任政委。随后,中革
军委命令新成立的红七军团深入抚州附近地区活动,企图调动金溪及南城、
南丰之国民党军。11月11日,红七军团向浒湾进攻时,在八角亭附近遭到来
自金溪、琅琚和浒湾的国民党军的夹击。红三军团立即驰援,在八角亭东南
受阻,于11月12日向敌阵地攻击,遭受重大伤亡,被迫撤出战斗。红七军团
也在阵地被突破后撤退。是役,红三军团和红七军团伤亡达1100余人。11月
15~17日,为配合东方军作战红军,中央军主力奉命由荐源桥至棠阴的国民
党军堡垒线间隙北出时,在云盖山、大雄关遭到国民党军5个师的攻击,伤
亡严重,被迫向苏区内转移。至此,红一方面军虽经近2个月浴血苦战,却
未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反而遭受了很大损失,陷于战略上被动地位。此后,
红军东方军和中央军的番号实际上被取消了。
至此,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宣告失败,然而
,他们随即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采取军事保守主义,要求红军用阵地防御来
“迟滞敌人的进攻,削弱其力量,以达到制止敌人第五次“围剿”的目的。
就在中央苏区处境日益困难之时,一个打破第五次“围剿”的良机出现了。
11月20日,驻福建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出于爱国抗日的主张,发动了福
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同蒋介石决裂。此前
的10月26日第十九路军代表徐名鸿与红军代表潘汉年在江西瑞金签订了《反
日反蒋的初步协定》。随后,潘汉年以全权代表名义与福建政府签订了抗日
停战协定;10月27日,双方又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蒋介石对福
建事件极为惊惧,急忙从“围剿”中央苏区的北路军抽调出9个师,转去进
攻福建政府。蒋介石组织了“讨逆军”,自任总司令,指挥以蒋鼎文、张治
中、卫立煌为总指挥的第二、第四、第五路军共12个师和海、空军等约15万
人,从浙、赣、粤三省分路进攻福建,还勾结日、英等帝国主义国家派出军
舰、海军陆战队侵入福建海域、港口,策应作战。
福建政府与中央苏区互通贸易,使红军得到了急需的盐和西药。双方还
继续在军事、政治上广泛合作方面进行广泛的接触和磋商。由于福建政府兵
力仅5万人,他们多次表达了希望派遣红军到福建支援作战的愿望。这时,
中央苏区的东部威胁骤减,如果中央红军能及时与十九路军联合起来的话,
对于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毛泽东在福建事变发生后,多次向博古、李德建议:把红军的主力开到
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
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打击敌人的后方,迫敌回援,
从而粉碎敌人的“围剿”。毛泽东特别加了一句预言:“此计不用,第五次
反‘围剿’就不能打破,福建人民政府也只好倒台。”后来,毛泽东又提出
“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的建议,但同样遭到了
李德、博古的回绝。
彭德怀也向博古建议:留五军团保卫中央苏区;集中一、三军团和七、
九两个军团,向闽浙赣边区进军,依托方志敏、邵式平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威
胁南京、上海、杭州,支援十九路军的福建事变,推动抗日运动,破坏蒋介
石的第五次“围剿”计划,但被博古批评为脱离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冒险主义

李德的决策,主要受共产国际总军事顾问弗雷德的遥控影响。弗雷德此
前就固执地要求中央苏区的红军利用因蒋介石对付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
使北线获得的喘息之机,向福建的十九路军发起攻势。弗雷德有两条奇怪的
理由。**,他暗示苏联可能向中国的中央苏区提供武器援助,需要通过空
运和获得福建沿海的一个港口来解决。第二,他认为,蔡廷锴对冯玉样的长
城抗战支持不力,表明他是一个不可靠的人,为争取蔡廷锴成为抗日反蒋的
盟友,必须向他显示一下红军的实力,因此对十九路军要“先打后谈!”弗
雷德对李德提出的异议作了驳斥,并补充说,即使不能使蔡廷锴就范,但通
过对十九路军的胜利攻击,我们也可以在即将到来的和蒋介石的决战中,确
保我军在福建的后方和侧翼,然后我们就能转而对国民党中央军在北面的进
攻,开展积极的骚扰活动。①由于有上述原因,弗雷德在十九路军*需要帮
助的时候,不同意红军对其援助,反而将主力从东线调至西线永丰地区,去
进攻敌人的堡垒阵地,企图等到十九路军被蒋介石部队重创之后,再作驰援
。弗雷德与中共上海中央局的思路一样:“利用国民党阵营内部新产生的矛
盾,给蒋介石以毁灭性的打击”;不切实际地要中央红军去冒险,“一旦蔡
廷锴开战,中央红军就在西北一线突破敌人阵地,越过赣江,夺取国民党军
队的外侧,从敌人背后向南昌挺进”。②而党内个别领导人在与福建政府的
合作中还存有私心,说“要先叫十九路军吃一点亏,我们再帮助他们,那他
在与我党合作中价钱就便宜了”。③孰料,蒋介石对十九路军采取分化瓦解
与军事打击并举的手段,为防止红军对十九路军的策应,还派出兵力从黎川
南出,构筑了由东山至德胜关和东山经熊村、黄土关至光泽之间的碉堡封锁
线。
但是由于中共临时中央的一些领导人对福建政府抱有偏见,认为“这一
政府不是人民的,而且还不是革命的。”“完全是反革命派行骗人的把戏!
”不愿与其联合,加上福建政府内部的问题,潘汉年与陈铭枢进行了八次谈
判,却始终未能达成或订立联合作战的军事协定。双方的观望、貌合神离错
误决策等一系列的失误,使红一方面军坐失了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
”的良机。对此,彭德怀曾十分痛心地批评道:“红军主力不出闽浙赣边区
,不去威胁南京、杭州,不作十九路军的掩护者,福建事变只能成泡影,是
不能巩固的。蒋介石有钱进行收买,再加强大的军事压力,十九路军就会完
蛋。金钱收买内加军事压力,这是蒋介石的惯伎,只有对红军不灵。我们不
支持十九路军,中央苏区的一翼失去了依托,政治上拆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桥梁,福建事变很快失败了。…‘蒋介石准备了一年的第五次围剿第二阶
段就又开始了”。①李德本人也承认:“弗雷德的计划,是要在西北部向敌
人的中心地区,发动一次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来讲都是无法实现的大规
模进攻。他的这个冒险主义的战略方案,以及坚持这一方案的顽固态度,阻
碍了革命军事委员会及时做出把主力放到闽北,问十九路军一起作一决战的
唯一正确的决定。而当他下决心这样做时,为时已经太晚,机会也已经错过
。”②
仅用了54天,蒋介石就将孤军奋战的十九路军镇压下去,1934年1月21
日,蒋军占领漳州。十九路军第l军至第4军军长联名通电拥蒋,福建政府的
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军政领导人先后败走香港。蒋介石腾出
手来后,再于1934年1月下旬重新开始对中央苏区的进攻。
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情况下,中共临时中央
于1月15日至18日在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会议补选了中央委员和候补
中央委员,改选了中央政治局,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六届五中全
会不顾“左”倾路线对党和红军造成的一系列挫折,盲目地判断第五次反“
围剿”的斗争“即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它又重复立三路线的
观点,宣称“在我们已将工农民主革命推广到中国重要部分的时候”等。在
“反对对右倾机会主义的调和态度”等口号之下,它继续发展了宗派主义的
过火斗争和打击政策,排挤不同意见的同志,将盲目服从“左”倾路线的人
员安置了一批到中央和地方领导岗位。六届五中全会标志着第三次“左”倾
路线发展到顶点。
在军事指挥上,全会决定将红一方面军总部与中革军委合并,原红一方
面军所属部队再次改称中央红军,直属于中革军委和工农红军总指挥部指挥
。2月3日,中革军委作了局部人事调整,朱德仍然担任主席,原来担任副主
席的为周恩来、彭德怀,这次将彭德怀改为身负重伤的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将实际指挥权进一步控制在博古、李德手中。
P

长征纪实-(上.下卷) 作者简介

范震江,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副会长,少将军衔。主要著作有:《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邓小平国防建设思想》、《我国国防政策研究》、《当代中国军事战略》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