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者的一部遗作。书中对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1898—1911年间11种哲学译稿(署名7种、未署名11种),进行了详尽周密考订和评析,可谓王国维研究的可喜成果。作者同时利用加“按”的形式,在许多细微的对比与议论中贯注了自己的审美意识与世界观,也极有学术价值。
王国维前期(1898~1911)的哲学(包括心理学、逻辑学)译稿,据笔者搜辑、考订,共得18种,分两大类。
(甲)已署名译稿7种(含《静安文集》中的2种),依发表年代先后次序,排列如下,并注明其刊于何处。
(1)《哲学概论》(日,桑木严翼),刊于上海“教育世界”社出版的《哲学丛书初集》,1902年。
(2)《伦理学》(日,元良勇次郎),同上。
(3)《心理学》(日,元良勇次郎),同上。
(4)《西洋伦理学史要》(英,西额惟克),刊于王氏主编的《教育世界》,1903年9月。
(5)《灵魂三变》(德,尼采),同上,1904年10月。
(6)《心理学概论》(丹麦,海甫定),商务印书馆出版,1907年7月。
(7)《辩学》(英,耶方斯),“京师五道庙售书处”铅印,1908年。
(乙)未署名,疑为或考定为王氏哲学译稿11种。
此11种均刊于王氏主编的《教育世界》。
(1)《叔本华氏之遗传说》(德,叔本华),译稿,1904年4月。
(2)《荀子之名学说》(日,桑木严翼),译稿,1904年6月。
(3)《尼采氏之学说》(日,桑木严翼),译稿,1904年7月。
(4)《管子之伦理学说》(日,高桥正雄),译稿,1904年7月。
(5)《孔子之学说》(日,蟹江义丸),译稿,1904年8~12月。
(6)《叔本华之思索论》(德,叔本华),译稿,1905年3月。
(7)《伦理学概论》(英,模阿海特),译稿,1905年7、11、12月。
(8)《汗德详传》(英,阿薄德),译稿,1906年6月。
(9)《教化论》(德,巴尔善),译稿,1906年6月。
(10)《悟性指导论》(英,洛克),译稿,1907年3~11月。
(11)《日本阳明派之哲学史》(日,井上哲太次郎),译稿,1907年5~10月。
11种未署名哲学译稿,均刊于上海出版的《教育世界》杂志,时在1902~1907年。译者为谁?笔者初步考订,定为均出静安先生之手。其理由如次:
1.王静安是“教育世界”社的唯一的“哲学专攻者”。《教育世界》这份半月刊是罗振玉氏在上海创办的。从1901年5月创刊到1908年1月(农历一九七年十二月),共出过166期。罗在其《集蓼编》中回忆此事:“当在鄂时(按,1901年,罗在武昌任“湖北农务学堂”监督),无所事事,王樊两君(按,王国维、樊炳清)除讲译外,亦多暇日,乃移译东西教育规制学说,为《教育世界》杂志,以资考证,先后凡五(按,当作‘七’)年。”可见该刊负责“移译”的主要骨干是“王樊”两人。王樊而外,翻译人员还有沈、高凤谦、汪有龄、郑守箴、维新、周家树等。这都指教育方面的译篇而言。如王译《教育学》、樊译《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沈译《国民教育资料》、高译《小学校设备准则》等。至于哲学方面的论著和译篇则当别论。在当日的“教育世界”社的编译者中,“专攻”哲学(包括美学、心理学)特别是西方哲学,并以之整理我国哲学美学遗产,撰述和编译了这方面的大量作品,汇成《静安文集》及《续集》(以及笔者所考定的哲学美学佚文集),实只王国维一人。通观整个《教育世界》,还未发现樊、沈诸人署名的哲学论著与译篇,甚至连一篇也找不到。在此情况下,上述11种译篇之出于号称“哲学专攻者”的王氏之手,便成了*大可能之事。而这跟王氏当日的《教育世界》主编的地位,也自不能分开。
2.王静安是《教育世界》的主编或“事实上的主编”。
我在所辑《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的《后记》中,对此曾列举六证。现移录于此:
(1)该刊主办人罗振玉在《集蓼编》中回顾该刊创办的全部过程(“先后凡五[七]年”),所委托负责者为“王樊两君”,“王”居“樊”(炳清)前。现在该刊166期全篇目(只缺数期)已公布于世。樊除少量教育译文外,并无一篇署名的论著,这跟王恰成鲜明对照。“王樊”而外,罗氏并未提及第三人。事实上,通观该刊全体,也找不出第三人能够取王而代之。尽管当时没有“主编”名称,王氏作为该刊编译(尤其在哲学美学方面)的主干,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此为一项重要依据。
(2)该刊“肖像”栏刊了许多教育界、哲学界、文学界中外名人;就该刊自身言,只刊了“本报发起人罗振玉氏”与“哲学专攻者社员王国维君”两人的肖像,也并无第三人,王在该刊中地位之重要可以想见。
(3)除“肖像”外,王氏的大量论著、译篇,他的诗稿、词稿,以及《自序》(一)(二),全都在该刊发表,并且结集成著名的《静安文集》(及其《续集》)。其中“自序”这种文学样式,倘作者在该刊并无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不可能在该刊出现的。
(4)该刊68号(1904年初)上的“本报改章广告”,我曾估计“或即出王氏之手”。此一“广告”特意申明,对“浅薄之政论”采取坚决摈弃态度即“概弗录”。试联系王氏《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一文中所云:“此等杂志本不知学问为何物,而但有政治上之目的”;“彼等言政治则言政治已耳,而必欲渎哲学文学之神圣,此则大不可解者也”。两者如出一口,殊非偶然。倘非“事实上的主编”,何能设计与撰写此种“广告”?
(5)王氏《教育小言十二则》(1906)中云:“以余之不知教育且不好之也,乃不得不作教育上之论文及教育上之批评,其可悲为如何矣!使教育上之事余辈可以无言,即欲有言而有人代为言之也,则岂徒我中国教育之幸哉,亦余个人之私幸也!”试想,若非“事实上的主编”,何能用这样的口吻说话?何故“不得不作”教育上之论文及批评?
(6)至于罗振玉氏当日身兼学政两界,多与当道大员(如刘坤一、张之洞、端方等)往还,接受职务,为之奔走。他所办刊物亦不止《教育世界》一种(如另有《农学报》)。他本人实不可能躬亲诸刊的主编工作(且他对西方哲学美学全不沾边)。实际负责撰写、翻译、编排等具体事宜,他只能交给他完全信赖的王(国维)、樊(炳清)、沈及其他几位翻译人员去办,而自己总揽其成。在上述人员中,必有一个在“编撰”(特别在哲学美学方面)上主要负责者。从刊物本身看,此人当为王国维氏,故我称之为“事实上的主编”。
此处有一疑点,即王氏不在上海时,何以刊物仍照样出版?按,该刊印刷、出版、发行在沪,而编辑则不一定非全在沪不可。此在创刊时,据罗氏回忆,“王樊两君”均在武昌任农校译授,可以为证。1903年,王虽在通圻师范学校任教,但仍在该刊56、59、60、61等期,发表了重要论文,如《论教育之宗旨》,与重要的连载译篇,如《西洋伦理学史要》等。我愿在此指出,该刊“改章”一事及“改章”后的新面貌,是王作为“事实上的主编”的明显标志。大抵自1904年初的“改章”起,王在该刊的著译遂一发而不可收。所谓“事实上的主编”主要就“改章”以后言。然其时也并非全都在沪。1904年冬与1905年,王均在苏州任教。但苏沪两地密迩,这并未妨碍其主持“编撰”,从这一时期该刊上王氏大量的著译可以证明。其后,1906、1907年,王多在京,亦不在沪,而并不排除其“事实上的主编”(哲学美学方面尤其如此)的实际存在,到此时止,并未出现第二人,樊、沈等6人均在上海(沈后赴法国),多负责教育方面的译稿。这实际是一个松散的编辑部。即使王氏不在沪,每期凡属哲学美学论著,总得由这位“哲学专攻者”来撰译与综编,此并非一般推论,当日实情必定如此。
3.未署名译稿有作为论文的一部分,而直接收入《静安文集》者,如《叔本华氏之遗传说》,原载《教育世界》1904年第72号,未署名。1905年,静安在自编《静安文集》时,将此译稿附在自己的论文《书叔本华遗传说后》(载《教育世界》第79号)之后。故此译稿之出于静安之手,实已毫无疑义。
甲已署名哲学译稿7种诸跋
一跋《哲学概论》(日,桑木严翼)译稿(1902)………………………………………………3
1.简介…………………………………………………………………………………………3
2.“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5
3.哲学——斐洛苏非…………………………………………………………………………7
4.哲学与诗……………………………………………………………………………………11
5.哲学与社会运动……………………………………………………………………………15
6.“尊自由”——哲学精神之**义………………………………………………………17
7.“闭肉眼而开心眼”………………………………………………………………………21
8.“物之自身”——“汗德之学说中*暧昧者”…………………………………………24
9.美在何处……………………………………………………………………………………28
10.两种人生观——莱布尼茨与叔本华……………………………………………………31
二跋《伦理学》(日,元良勇次郎)译稿(1902)………………………………………………35
1.简介…………………………………………………………………………………………35
2.孟子的“四端”不足构成伦理学的基础…………………………………………………37
3.苏轼性论之得失……………………………………………………………………………41
4.“理者,主观上之物也”…………………………………………………………………43
5.元良伦理学为侵略战争辩护………………………………………………………………47
三跋《心理学》(日,元良勇次郎)译稿(1902)………………………………………………49
1.简介…………………………………………………………………………………………49
2.“达以勒麦”的不同运用…………………………………………………………………51
3.“人者,笑之动物也”……………………………………………………………………55
4.何谓“拉哇根之事”?……………………………………………………………………58
四跋《西洋伦理学史要》(英,西额惟克)译稿(1903)………………………………………62
1.简介…………………………………………………………………………………………62
2.苏格拉底的“反说”与“正说”…………………………………………………………63
3.柏拉图与“智德合一”说…………………………………………………………………65
4.新柏拉图派的“惝恍之境”与列子………………………………………………………68
5.洛克谈人类之“自由平等”………………………………………………………………71
6.康德与“自由意志”论……………………………………………………………………73
7.斯宾塞的“生活之分量”与叔本华的“苦痛之度”……………………………………77
五跋《灵魂三变》(德,尼采)译稿(1904)……………………………………………………80
1.简介…………………………………………………………………………………………80
2.“三变”与“转灭”………………………………………………………………………81
3.两种“赤子”………………………………………………………………………………83
六跋《心理学概论》(丹麦,海甫定)译稿(1907)……………………………………………86
1.简介…………………………………………………………………………………………86
2.以“同情”为根柢的“欧穆亚之人生观”………………………………………………87
3.“理想的原质,虽执写实主义者亦不能离之”…………………………………………93
4.海甫定与叔本华……………………………………………………………………………98
5.再论“幽默”………………………………………………………………………………102
七跋《辩学》(英,耶方斯)译稿(1908)………………………………………………………107
1.简介…………………………………………………………………………………………107
2.辩学果“学”欤?抑“术”欤?…………………………………………………………108
3.“学者之恶习”——“以言语代事物之知识”…………………………………………112
乙未署名,疑为王氏哲学译稿11种诸跋
一跋《叔本华氏之遗传说》(德,叔本华)译稿(1904)………………………………………117
1.简介…………………………………………………………………………………………117
2.“若建筑上之配置然”……………………………………………………………………118
3.“汗德(Kant)之母”与“格代(Goethe)之母”…………………………………………120
4.拉斐尔父子与“眉山苏氏父子”…………………………………………………………123
5.叔本华遗传说中的又一矛盾………………………………………………………………125
二跋《荀子之名学说》(日,桑木严翼)译稿(1904)…………………………………………127
1.简介…………………………………………………………………………………………127
2.荀子《正名》在名学史上之地位…………………………………………………………128
3.重“实名”——荀子与培根、康德………………………………………………………130
4.“鸟兽”是否属“大别名”………………………………………………………………132
5.“二实”与“一实”………………………………………………………………………134
6.“三惑”诠释………………………………………………………………………………135
三跋《尼采氏之学说》(日,桑木严翼)译稿(1904)…………………………………………138
1.简介与四证…………………………………………………………………………………138
2.尼采的悲剧论与叔本华……………………………………………………………………141
3.尼采、静安均驳“意志自由”……………………………………………………………143
4.尼采的“十一言”…………………………………………………………………………145
5.尼采“无神”而有其“神”………………………………………………………………146
6.尼采的道德论与叔本华……………………………………………………………………148
7.“超人”——“超道德的天才”…………………………………………………………151
四跋《管子之伦理学说》(日,高桥正雄)译稿(1904)………………………………………154
1.简介…………………………………………………………………………………………154
2.管子为“东方一巨儒”?…………………………………………………………………155
3.管子的“性善”论…………………………………………………………………………157
4.管子的“温和”伦理与康德的“严肃主义”……………………………………………159
5.“德者,富强之唯一原因也”……………………………………………………………162
五跋《孔子之学说》(日,蟹江义丸)译稿(1904)……………………………………………164
1.简介…………………………………………………………………………………………164
2.《中庸》非孔子学说之根柢………………………………………………………………166
3.孔子不取“禁欲主义”……………………………………………………………………169
4.“孔子之伦理说近于悦乐主义”…………………………………………………………171
5.孔子谈人性,乃“常识的”,非学术的…………………………………………………175
6.《易•系辞》与孔子晚年之世界观………………………………………………………176
六跋《叔本华之思索论》(德,叔本华)译稿(1905)…………………………………………180
1.简介与五证…………………………………………………………………………………180
2.“一贯之系统”与“风琴之本音”………………………………………………………182
3.“神兴枯涸”与“读书”…………………………………………………………………183
4.“为哲学史(家)则又不喜”,何故?……………………………………………………184
5.“悟”从“观”生…………………………………………………………………………186
6.“久读书者,不为人所读”………………………………………………………………187
7.“凡自汝父遗传者,汝始得而有之”……………………………………………………188
七跋《伦理学概论》(英,模阿海特)译稿(1905)……………………………………………190
1.简介与三证…………………………………………………………………………………190
2.克己主义与快乐主义“有根本的相同之处”……………………………………………194
3.“生活之增益果能增福祉否乎”?………………………………………………………198
4.“自杀”与“退股”………………………………………………………………………200
5.道德标准的相对性与史学家的态度………………………………………………………202
6.附:静安佚文、译稿常不署名一解………………………………………………………205
八跋《汗德详传》(英,阿薄德)译稿(1906)…………………………………………………207
1.简介与四证…………………………………………………………………………………207
2.苦心调和科学与“神”……………………………………………………………………212
3.在大学讲授之情景…………………………………………………………………………216
4.起居细节及生死观…………………………………………………………………………220
九跋《教化论》(德,巴尔善)译稿(1906)……………………………………………………225
1.简介与四证…………………………………………………………………………………225
2.抨击叔本华的悲观哲学……………………………………………………………………231
3.“自由意志之积极义”……………………………………………………………………236
4.非难文学上的“写实主义”………………………………………………………………237
5.反“半教化”现象…………………………………………………………………………238
十跋《悟性指导论》(英,洛克)译稿(1907)…………………………………………………240
1.简介与五证…………………………………………………………………………………240
2.清除“人心中之偶像”……………………………………………………………………244
3.“精神之自由”与“研究自由”…………………………………………………………245
4.“习练”与“天赋”………………………………………………………………………247
5.“第二之知识,不得谓之知识”…………………………………………………………248
6.“躁急”与“冷淡”………………………………………………………………………250
7.“不可视言语为事物”……………………………………………………………………252
8.“可信而不可爱”一例……………………………………………………………………253
9.“此学”与“彼学”………………………………………………………………………255
10.“学无新旧”……………………………………………………………………………256
十一跋《日本阳明派之哲学史》(日,井上哲太次郎)译稿(1907)…………………………259
1.简介与三证…………………………………………………………………………………259
2.“一尊”与“死学”………………………………………………………………………264
3.“良知”与“先天之自由”………………………………………………………………265
4.“良知”与“诗之境界”…………………………………………………………………268
5.杨“程”(伊川)抑“苏”(东坡)…………………………………………………………269
6.以死生为“昼夜”,以死生为“呼吸”…………………………………………………270
7.阳明学派*“贱视自然科学”……………………………………………………………275
8.《传习录》在日本的一次奇遇……………………………………………………………278
出版后记……………………………………………………………………………………………281
佛雏(1919-1997),1919年12月生于湖南津市。194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中文系。曾任报刊编辑,中学教师,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辑著有《新订·广》、《王国维诗学研究》、《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王国维学术文化随笔》等。
逻辑与罪 本书特色 维特根斯坦既是逻辑思想家、现代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基督教思想家,在现代英美主流的学院哲学中显得颇为特别。……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如此特色似乎...
思路心语-生活世界的哲思 内容简介 《思路心语》呈现给读者的是作者汪堂家近三十年零思碎想的记录。它是作者从一百多篇旧作中挑选出来的随笔、散文和评论的结集...
左右为难-中国当代思潮访谈录 本书特色 1.李泽厚、汪晖、刘军宁、许纪霖等九位访谈对象都是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性学者,他们不仅是著作等身且极具市场号召力的知名学者...
永嘉证道歌.信心铭-中国佛学经典宝藏-21 本书特色 《永嘉证道歌》与《信心铭》为禅宗史上两部著名经典,分别为玄觉大师和禅宗三组僧粲所作。读之既可全面了解禅宗的...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
新唯识论 内容简介 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人选著作以...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本书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脉络来解读、诠释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
国学经典:荀子 本书特色 ★自秦汉以来,政治学术,皆出于苟子。——梁启超★苟子是先秦诸子中*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之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史上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
佛珠的鉴赏与收藏,ISBN:9787543672772,作者:鄢敬新,鄢晓慧著作者简介 鄢敬新,心理学家,1951年5月生于山东青岛。现为自由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号狷庵。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祖籍湖南常德,1884年2月9日出生于河南商
北大哲学系1952年 本书特色 何醒编著的《北大哲学系1952年》内容介绍:今年是北大哲学系的百年系庆。就国内大学的哲学系而言,北大哲学系无疑是历史*悠久的,也...
疯狂的意义(尼采超人哲学集) 本书特色 打破衰弱的神经,还我一个超人的意志。这是尼采给予我们的冲击与新生。他高喊“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教育我们要“带着鞭子去见女...
《分析学前编》注 本书特色 吕穆迪先生译亚里斯多德逻辑著作集之三。是吕穆迪先生对所译亚里斯多德《分析学前编》(isbn 978-7-80769-275-1)的注...
宋代理学三书随箚 本书特色 本书为钱穆对宋代理学三书——元代刘因所编《朱子四书集义精要》、周濂溪《通书》及朱熹、吕东莱编《近思录》——所作的读书劄记,以发挥理学...
四书释义-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 内容简介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古籍,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钱穆先生所著《...
法家新识:道法、儒法与王法 本书特色 本书以传统法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之一——“法家”为研究对象。书中首先批判了近代以来形成的“法家”概念误区,同时证明了历史上...
薪火传承话前贤-中国传统哲学通论 本书特色中国传统哲学是先哲创立的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中华民族爱智慧的独到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现象学。它以自强不息、实事求...
梁启超谈佛(彩色插图珍藏本) 本书特色 梁启超说:绝对清凉无热恼,绝对自由无系缚,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的境界,大概是涅槃真义吧。慈悲,慈谓与人同喜,悲...
老子百姓读本 内容简介 1.本书所用的《老子》原文为常见常用的王弼本。2.每一章解读,分为“原文”、“译文”、“品读”、“异文”四部分。译文部分,尽量作切合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