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峻文存》是展示一代哲人石峻先生在中国哲学和佛学等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六十载的论著选集。
石峻先生学贯中、西、印,集一生之智慧经验,留下了一座抹不去的学术丰碑。所收论著,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哲学史与佛教史的研究,是先生治学论道的重心所在;其对中国人性论史的专门研究,在六十多年前的中国学术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始于1938年西南联大授课时的伦理学讲义,在现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有关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研究成果,披露了1949年以后这一领域带头人的睿智思辨;留给我们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义及中外哲学史史料的翻译辩证,彰显出他一生治学的博学和谨严;集先生治学教学经验总结的方法论论著,则揭示出他力图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研究中国哲学所做出的努力。
石峻先生学贯中、西、印,集一生之智慧经验,留下了一座抹不去的学术丰碑。本书是展示一代哲人石峻先生在中国哲学和佛学等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六十载的论著选集。所收论著,有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哲学史与佛教史的研究,有对中国人性论史的专门研究,也有关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研究成果,披露了1949年以后这一领域带头人的睿智思辨,彰显出他一生治学的博学和谨严。
根据佛教的发展史来看,可以知道,原来它并不是古代印度的正统思想
。今天有人把佛教说成是古代印度思想文化的全貌,或者说成是所谓印度文
化的基本精神,显然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因此,是不正确的。我们如果单
用佛教来代表印度文化,难免发生许多误解,使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印度。比
如,我们如果说印度历来提倡禁欲主义,或者说印度文化是一种老年人的文
化,并用这样一个标准来区别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的传统,这就带有很
大的主观片面的猜测。我们一定力求比较全面地看问题。印度佛教原是古代
东方社会历史的产物,不是如有的人简单地认为是释迦牟尼一个人坐在菩提
树下空想出来的。所以,佛教即使在印度,也有先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
特点,而且充满了各种内外的矛盾。这种先后也有思想自身发展的原因,我
们不能割断历史发展,不能说佛教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信仰。
后来大乘佛教信仰者由于轻视或贬低实行更接近释迦牟尼时代的早期佛
教,说它是小乘。同时信仰小乘佛教的人也公开批评大乘佛教,说大乘佛教
非佛说,即大乘佛教这一套理论不是佛说的。其实,双方的指责都各自片面
地反映了一部分的历史事实。由于佛教的发展本来是一种非常错综复杂的历
史,如果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就难免会损害佛教历史的真实性,那我们
了解的佛教历史就不可能是真实的。
后来佛教传播到国外,由于文字方面的隔阂,必须通过翻译。但是在当
时的条件下,如中国,懂汉文的未必精通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梵文),懂印
度这种语文的外国和尚又多不懂汉文,在这样的情况下,翻译就不可能完全
忠实于原文。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这种外来
的佛教,开始就有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又有所发展。所以,就很难
完全相同于它本来的面目和完全符合它本来的意义。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
史现象。而且,由于过去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不同需要,对佛教的经典也不
免有意识地加以篡改或者删除,那就更不用说了。比方说,印度佛教的有些
经典,它因为轻视妇女,乃至对于母亲也说了许多不像样的下流的话,这种
不礼貌的态度与中国传统的尊亲思想是根本不相容的,所以有的翻译者遇到
这种情况就把它删除了。这样,在中国过去生根和发展起来的佛教思想,必
然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不足为怪。这种由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不同而形成的
信仰和思想的差异以及不同点是很自然的。但是,过去有一些迷信印度佛教
的学者,简单地根据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差异来贬低中国佛教。他们说,
中国佛教是一种假佛教,只有印度古代的佛教才算“真佛教”。又胡说什么
真正的佛教的理论价值大大超过了所谓中国的假佛教,因此中国古代佛教学
者关于佛教方面的理论著作似乎就不值得加以认真研究了。这是国外一部分
人轻视中国古代文化和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而产生的一种似是而非的见解。
因此,今天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学者是决不能接受这种观点的,也不值得
我们认真地加以驳斥。中国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各个
民族、各个国家的不同特点、它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是完全应该的,非常必
要的。中国佛教思想之所以有不同于原来佛教的特点,这正反映了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的特点,所以是更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的。至于一切思想文化
的科学评价,哪一种思想文化更高,哪一种不高,价值如何,这都要依据不
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具体分析,一般抽象的空洞的议论,那是很难解决问题
的。
刚才我们提到,印度古代的正统思想是婆罗门教,尊《吠陀》为神圣的
经典,而不是佛教。关于婆罗门正统思想,有长期影响的、在印度占统治地
位的是六派哲学。所谓六派哲学,一是数论,二是瑜珈论,三是胜论,四是
正理论,五是前密曼差论,六是吠檀多论。这种正统派的哲学和信仰演变为
印度教,它们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印度,佛教过去只是在个别朝代由
*高统治者加以提倡,奉为国教,释迦牟尼死后两百年左右,或者是一百年
,那是印度历史上所谓著名的阿育王时代,那是一种个别的现象。到了公元
九世纪,外来宗教侵入印度,佛教基本上被消灭了。一直到今天,也很难说
印度是佛教徒比较多的国家。大家知道,目前世界上保存佛教经典*多的地
方是中国,不是印度或其他什么地方。因此,我们要研究世界佛教史,*有
条件的是中国。现在社会上不专门研究佛教的人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误解,以
为印度佛教的经典都是其开创人释迦牟尼一个人的著作,这种说法是根本不
了解佛教发展史的人说的。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国外的、也有少数国内的
佛教学者著书立说,往往都是冒充佛祖释迦牟尼来说话的,那可是个事实。
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说,佛教的经典绝大部分都是后来的人伪造的
。当然,他是佛教学者。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来就没有写过什么书,他生
前的一些演讲录,先是口口相传,以后再经过整理,就是佛教*早的经典。
就是那些经典,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其中真正可能由释迦牟尼本人说的
东西,应该说并不太多。
P26-27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我国古代谋略学的双璧,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极其深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伟
静心.舍得.放下-(全三册) 本书特色 弘一法师、印光法师、太虚法师是民国时期的三位得道高僧,他们不仅参透了深彻的佛教禅理,还用*简白、*纯净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
中国哲学与文化(第15辑):先秦哲学与文献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在2016年底主办了“先秦诸子的哲学与交锋”靠前学术会议,希望促进前沿研究的交流攻错...
苏格拉底与希琵阿斯 本书特色在《申辩》中,苏格拉底为了反驳“败坏青年”的指控,他连续提到三位智术师的名字,并与他们划清界限。他们分别是高尔吉亚(gorgias)...
激扬文字 广传福音-近代基督教在华文字事工 本书特色 开展文字出版是基督新教布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初,文字布道基本上是以“教化民众,传播福音”为目标,企图以...
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 本书特色 庄子是奠定中国纯艺术精神*重要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是对20世纪西方哲学和诗学影响*大的哲学家。在全面“全球...
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 本书特色 《穆佐书简——里尔克晚期书信集》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晚年的书信集,是诗人在瑞士穆佐生活时期留下的一笔珍贵遗产。这里收集了12...
西方哲学十五讲 本书特色 《西方哲学十五讲》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大头厂区我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
中国思想文化史-(修订版) 本书特色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修订版)》是以思想史(即文化的核心)为主体,详细地叙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全书分为九章...
美学是什么-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 本书特色 所谓审美活动的真谛——审美活动和作为其理论形态的美学,蕴含了一种平等的对话理念。美学不是颐使气指的专断知识,也不是专家...
国学普及丛书-禅说庄子(二)-人间世 养生主 应帝王 目录 《人间世》:乱世之中的生命哲学**章遭遇人世间的阴暗面第二章从祭祀到心斋第三章为人处世的大原则第四章...
逻辑思维训练(全四册) 本书特色 《逻辑思维训练(套装共4册)》既有理论又有实战,理论部分介绍了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巧,从逻辑的概念、类型,到论证方法,到基...
张君励儒学著作集--义理学十讲纲要 内容简介 《义理学十讲纲要》是张君劢先生旅美期间,在旧金山孔教会的演讲。作为新儒家的代表,本书集中体现了张君劢先生对于议理学...
李宗吾全集-经典珍藏版·上下册 本书特色 1、柏杨、林语堂、南怀瑾*想推荐的书。2、本书囊括李宗吾所有文字,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李宗吾全集》。3、柏杨:这本书之好...
太平天国的宗教是与太平天国的政治密切相关的。本书很好地把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单纯地就宗教论宗教,而是透过宗教对太平天
胡适-中国哲学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胡适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本书界定了哲学和哲学史,用众多史料...
从成语典故看《易经》生存智慧 本书特色 我们如何才能读懂古老而神秘的《易经》呢?《易经》的道理,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意义呢?《易经》中的智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连接点...
资本论(全3册) 内容简介 1938年我国**部中文全译本重新再版,马克思著作权威翻译家郭大力、王亚南翻译。在世界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读《资本论》是一种时尚。...
法家以法治国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法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本书主要论述了法家与儒道墨家的关系;法家“以法治国”...
隋唐佛教史稿 本书特色 自陈至隋,我国之佛学,遂大成。三论之学,上承般若研究,陈有兴皇法朗,而隋之吉藏,尤为大师。法相之学,原因南之摄论,北之地论,至隋之昙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