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峻文存》是展示一代哲人石峻先生在中国哲学和佛学等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六十载的论著选集。
石峻先生学贯中、西、印,集一生之智慧经验,留下了一座抹不去的学术丰碑。所收论著,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哲学史与佛教史的研究,是先生治学论道的重心所在;其对中国人性论史的专门研究,在六十多年前的中国学术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始于1938年西南联大授课时的伦理学讲义,在现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有关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研究成果,披露了1949年以后这一领域带头人的睿智思辨;留给我们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义及中外哲学史史料的翻译辩证,彰显出他一生治学的博学和谨严;集先生治学教学经验总结的方法论论著,则揭示出他力图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研究中国哲学所做出的努力。
石峻先生学贯中、西、印,集一生之智慧经验,留下了一座抹不去的学术丰碑。本书是展示一代哲人石峻先生在中国哲学和佛学等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六十载的论著选集。所收论著,有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哲学史与佛教史的研究,有对中国人性论史的专门研究,也有关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研究成果,披露了1949年以后这一领域带头人的睿智思辨,彰显出他一生治学的博学和谨严。
根据佛教的发展史来看,可以知道,原来它并不是古代印度的正统思想
。今天有人把佛教说成是古代印度思想文化的全貌,或者说成是所谓印度文
化的基本精神,显然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因此,是不正确的。我们如果单
用佛教来代表印度文化,难免发生许多误解,使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印度。比
如,我们如果说印度历来提倡禁欲主义,或者说印度文化是一种老年人的文
化,并用这样一个标准来区别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的传统,这就带有很
大的主观片面的猜测。我们一定力求比较全面地看问题。印度佛教原是古代
东方社会历史的产物,不是如有的人简单地认为是释迦牟尼一个人坐在菩提
树下空想出来的。所以,佛教即使在印度,也有先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
特点,而且充满了各种内外的矛盾。这种先后也有思想自身发展的原因,我
们不能割断历史发展,不能说佛教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信仰。
后来大乘佛教信仰者由于轻视或贬低实行更接近释迦牟尼时代的早期佛
教,说它是小乘。同时信仰小乘佛教的人也公开批评大乘佛教,说大乘佛教
非佛说,即大乘佛教这一套理论不是佛说的。其实,双方的指责都各自片面
地反映了一部分的历史事实。由于佛教的发展本来是一种非常错综复杂的历
史,如果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就难免会损害佛教历史的真实性,那我们
了解的佛教历史就不可能是真实的。
后来佛教传播到国外,由于文字方面的隔阂,必须通过翻译。但是在当
时的条件下,如中国,懂汉文的未必精通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梵文),懂印
度这种语文的外国和尚又多不懂汉文,在这样的情况下,翻译就不可能完全
忠实于原文。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这种外来
的佛教,开始就有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又有所发展。所以,就很难
完全相同于它本来的面目和完全符合它本来的意义。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
史现象。而且,由于过去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不同需要,对佛教的经典也不
免有意识地加以篡改或者删除,那就更不用说了。比方说,印度佛教的有些
经典,它因为轻视妇女,乃至对于母亲也说了许多不像样的下流的话,这种
不礼貌的态度与中国传统的尊亲思想是根本不相容的,所以有的翻译者遇到
这种情况就把它删除了。这样,在中国过去生根和发展起来的佛教思想,必
然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不足为怪。这种由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不同而形成的
信仰和思想的差异以及不同点是很自然的。但是,过去有一些迷信印度佛教
的学者,简单地根据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差异来贬低中国佛教。他们说,
中国佛教是一种假佛教,只有印度古代的佛教才算“真佛教”。又胡说什么
真正的佛教的理论价值大大超过了所谓中国的假佛教,因此中国古代佛教学
者关于佛教方面的理论著作似乎就不值得加以认真研究了。这是国外一部分
人轻视中国古代文化和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而产生的一种似是而非的见解。
因此,今天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学者是决不能接受这种观点的,也不值得
我们认真地加以驳斥。中国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各个
民族、各个国家的不同特点、它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是完全应该的,非常必
要的。中国佛教思想之所以有不同于原来佛教的特点,这正反映了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的特点,所以是更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的。至于一切思想文化
的科学评价,哪一种思想文化更高,哪一种不高,价值如何,这都要依据不
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具体分析,一般抽象的空洞的议论,那是很难解决问题
的。
刚才我们提到,印度古代的正统思想是婆罗门教,尊《吠陀》为神圣的
经典,而不是佛教。关于婆罗门正统思想,有长期影响的、在印度占统治地
位的是六派哲学。所谓六派哲学,一是数论,二是瑜珈论,三是胜论,四是
正理论,五是前密曼差论,六是吠檀多论。这种正统派的哲学和信仰演变为
印度教,它们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印度,佛教过去只是在个别朝代由
*高统治者加以提倡,奉为国教,释迦牟尼死后两百年左右,或者是一百年
,那是印度历史上所谓著名的阿育王时代,那是一种个别的现象。到了公元
九世纪,外来宗教侵入印度,佛教基本上被消灭了。一直到今天,也很难说
印度是佛教徒比较多的国家。大家知道,目前世界上保存佛教经典*多的地
方是中国,不是印度或其他什么地方。因此,我们要研究世界佛教史,*有
条件的是中国。现在社会上不专门研究佛教的人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误解,以
为印度佛教的经典都是其开创人释迦牟尼一个人的著作,这种说法是根本不
了解佛教发展史的人说的。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国外的、也有少数国内的
佛教学者著书立说,往往都是冒充佛祖释迦牟尼来说话的,那可是个事实。
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说,佛教的经典绝大部分都是后来的人伪造的
。当然,他是佛教学者。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来就没有写过什么书,他生
前的一些演讲录,先是口口相传,以后再经过整理,就是佛教*早的经典。
就是那些经典,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其中真正可能由释迦牟尼本人说的
东西,应该说并不太多。
P26-27
1.本書是《當和尚遇到鑽石》一書作者格西麥可•羅區的第二部暢銷力作。2.本書所談的瑜伽是歷代「達賴喇嘛」的瑜伽練習。3.本書提供
《中华智慧经典:长短经》是凝聚唐代西蜀奇人赵蕤心血的重要著作。根据赵蕤自序,《长短经》原为十卷六十三篇。后来第十卷《阴谋》
葛洪研究二集 本书特色 该书围绕葛洪与中国道教文化的主题,对葛洪的生平及道学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涉及葛洪在宗教、哲学、文学、医学、化学等诸多领域的活动与...
顺物自然-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 内容简介 由王素芬编著的《顺物自然——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力图在尊重和贴近《庄子》文本的前提下,采取了归纳与演绎、分析...
轻松读易经 本书特色 《易经》书很多,但真正能看懂的人很少,为什么?就是因为太玄奥了!这本书就是采用百家讲坛方式,用大众易懂的道理和浅显易懂的文字,让一般大众也...
庄子哲学-(第2版) 本书特色 《庄子哲学》是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王博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国内研究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子和庄子哲学的著名学者。一方面,作品体现了作者深...
传习录 内容简介 《传习录》一书为先生门人徐爱(1487--1517或1518)、薛侃(?--1545)、南大吉(1487--1541)、钱德洪(1496--1...
爱与寂寞 内容简介 在《爱与寂寞》中,克里希那穆提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了我们与自己、与别人、与团体的关系,指出只有认识自己,了解使个人与团体分化、孤立的制约因素,我...
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就学术思想和学术思潮而言,魏晋时期是“玄学”盛行时期;从内容上说,玄学伦理思想是魏晋时期思想家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展开...
了凡四训-Vo1.78-(外二种) 本书特色 《了凡四训(外二种)》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在这部书中,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
中国的名家 内容简介 名家,是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中对战国时代一些学者的概称:同阴阳、儒、墨、法、道五家并立而六。其实这些学者在战国当时,通称是辩者...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本书特色 人类思想,如此般的分歧演进,今天我们所讲,固不是煮米饭和织蚕丝的问题,但所讲尽属抽象,而仍有其共通性。所谓中国思想者,则是在人类思想...
《炁體源流》(百岁老道精选毕生所集道家经典,真修实证的过来人直指修身修心秘要)★编者精心整理与身心实证密切相关的道家原典
论语译注-(随身本) 本书特色 《论语》为中华文化传世经典。在古今众多注本中,杨伯峻先生之《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文平实著称,被公认为适合于当代读者的《论语...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本书特色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为巴蜀书社出版。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内容简介 革命思想或批判...
易经大全-30天学会《易经》 本书特色 《易经》是中国古代*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几...
中生代思想书系-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取径,研究明代*重要的学术运动——阳明学――之兴衰。除了循时序描述阳明学派的建...
分析学后编-明证法之分析 本书特色 吕穆迪先生译亚里斯多德逻辑著作集之一——这套书还包括《形上学(附〈范畴集〉〈句解》、《分析学前编》、《亚里斯多德〈分析学前编...
老子为道的智慧 本书特色 《老子为道的智慧(经典珍藏)》历史长河中给无数人提供了成功的源泉,吸取老子的震铄古今的智慧,以应各种挑战。老子是先秦诸子中*具哲学智慧...
中国佛教艺术100讲 目录 序一、书法篇第01讲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与佛教书法/002第02讲 修整自持书写功德——六朝写经体/006第03讲 托以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