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峻文存

石峻文存

作者:石峻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2006-10-01

评分:4.8分

ISBN:7508040686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石峻文存 内容简介

《石峻文存》是展示一代哲人石峻先生在中国哲学和佛学等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六十载的论著选集。
石峻先生学贯中、西、印,集一生之智慧经验,留下了一座抹不去的学术丰碑。所收论著,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哲学史与佛教史的研究,是先生治学论道的重心所在;其对中国人性论史的专门研究,在六十多年前的中国学术界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始于1938年西南联大授课时的伦理学讲义,在现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有关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研究成果,披露了1949年以后这一领域带头人的睿智思辨;留给我们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义及中外哲学史史料的翻译辩证,彰显出他一生治学的博学和谨严;集先生治学教学经验总结的方法论论著,则揭示出他力图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研究中国哲学所做出的努力。

石峻文存 本书特色

石峻先生学贯中、西、印,集一生之智慧经验,留下了一座抹不去的学术丰碑。本书是展示一代哲人石峻先生在中国哲学和佛学等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六十载的论著选集。所收论著,有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哲学史与佛教史的研究,有对中国人性论史的专门研究,也有关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研究成果,披露了1949年以后这一领域带头人的睿智思辨,彰显出他一生治学的博学和谨严。

石峻文存 目录

《石峻文存》序
学术渊源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
回忆汤用彤先生的治学精神及其两篇逸稿
宗教与文化
世界三大宗教
孔子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中国佛教
魏晋玄学与佛学
中国哲学与佛学研究
魏晋玄学与佛教(提要)
漫谈佛典翻译
支孝龙之论
读慧达《肇论疏》述所见
《肇论》思想研究
慧远、三论、梁武帝等
“魏晋南北朝佛教及佛教艺术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范缜评传
在“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论玄奘留学印度与有关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些问题
禅宗、华严宗等
唐末至宋初之佛学
略论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原人论》导读
宋代正统儒家反佛理论的评析
读《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两种
《慧远及其佛学》序
《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序
宋元明清哲学
宋明理学
程朱道学
陆王心学
南宋以后(鸦片战争前)理学和反理学的斗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为研究王船山哲学思想的
科学化而努力
中国古代哲学家·颜元
戴震的生平和他在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
近现代哲学与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编者的话
有关中国思想史的几个问题(提纲)
开展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有关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论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意义
洪秀全的*重要的著作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
纪念爱国知识分子章太炎逝世二十周年
中山先生的思想(提纲)
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胡适评传
熊十力先生的学术道路
《现代新儒家研究》序
《熊十力评传》序
哲学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法论(绪论)
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
论有关“中国哲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讨论及其目前存在的
一些问题
有关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期刊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摘要)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展望(1)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展望(2)
中国哲学史研究要进一步科学化
哲学史研究随感录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讲义
**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性质和范围
第二讲论有关工具书的使用
第三讲(上)目录与版本
第三讲(下)版本学略论
第四讲校勘与训诂
第五讲辨伪与辑佚
第六讲分期与分类
第七讲哲学理论与思想史料
第八讲论史料的引证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辞条)
人性论研究
略论中国人性学说之演变
引论
一、先秦
二、秦汉之际
三、两汉
四、魏晋
五、隋唐
六、宋元明
伦理学研究
伦理学讲义
**编绪论
第二编本论
关于伦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现实意义与研究方法
有关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讲话
少数民族哲学与文化
中华文化是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创造
蒙古哲学研究
《*初的探索——蒙古族哲学思想史研究》序
人才培养
谈谈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学者语丝·高瞻远瞩实事求是
谈谈“治学”和“读书”的方法
博士生指导教师座谈会研讨题目
杂著
读近译《道德经》三种
评黄子通先生著《儒道两家哲学系统》
《汉英对照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序
荐《墨子及其后学》
贺季羡林先生八十寿辰
附录一: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谈话(1991.12~1993.2)
附录二:学行记述
哲学史家——石峻
石峻先生学述
石峻教授追忆
石峻与中国哲学研究
后记

石峻文存 节选

根据佛教的发展史来看,可以知道,原来它并不是古代印度的正统思想
。今天有人把佛教说成是古代印度思想文化的全貌,或者说成是所谓印度文
化的基本精神,显然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因此,是不正确的。我们如果单
用佛教来代表印度文化,难免发生许多误解,使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印度。比
如,我们如果说印度历来提倡禁欲主义,或者说印度文化是一种老年人的文
化,并用这样一个标准来区别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不同的传统,这就带有很
大的主观片面的猜测。我们一定力求比较全面地看问题。印度佛教原是古代
东方社会历史的产物,不是如有的人简单地认为是释迦牟尼一个人坐在菩提
树下空想出来的。所以,佛教即使在印度,也有先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
特点,而且充满了各种内外的矛盾。这种先后也有思想自身发展的原因,我
们不能割断历史发展,不能说佛教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信仰。
后来大乘佛教信仰者由于轻视或贬低实行更接近释迦牟尼时代的早期佛
教,说它是小乘。同时信仰小乘佛教的人也公开批评大乘佛教,说大乘佛教
非佛说,即大乘佛教这一套理论不是佛说的。其实,双方的指责都各自片面
地反映了一部分的历史事实。由于佛教的发展本来是一种非常错综复杂的历
史,如果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就难免会损害佛教历史的真实性,那我们
了解的佛教历史就不可能是真实的。
后来佛教传播到国外,由于文字方面的隔阂,必须通过翻译。但是在当
时的条件下,如中国,懂汉文的未必精通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梵文),懂印
度这种语文的外国和尚又多不懂汉文,在这样的情况下,翻译就不可能完全
忠实于原文。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这种外来
的佛教,开始就有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又有所发展。所以,就很难
完全相同于它本来的面目和完全符合它本来的意义。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
史现象。而且,由于过去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不同需要,对佛教的经典也不
免有意识地加以篡改或者删除,那就更不用说了。比方说,印度佛教的有些
经典,它因为轻视妇女,乃至对于母亲也说了许多不像样的下流的话,这种
不礼貌的态度与中国传统的尊亲思想是根本不相容的,所以有的翻译者遇到
这种情况就把它删除了。这样,在中国过去生根和发展起来的佛教思想,必
然有其自己的特点,这不足为怪。这种由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不同而形成的
信仰和思想的差异以及不同点是很自然的。但是,过去有一些迷信印度佛教
的学者,简单地根据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差异来贬低中国佛教。他们说,
中国佛教是一种假佛教,只有印度古代的佛教才算“真佛教”。又胡说什么
真正的佛教的理论价值大大超过了所谓中国的假佛教,因此中国古代佛教学
者关于佛教方面的理论著作似乎就不值得加以认真研究了。这是国外一部分
人轻视中国古代文化和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而产生的一种似是而非的见解。
因此,今天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学者是决不能接受这种观点的,也不值得
我们认真地加以驳斥。中国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各个
民族、各个国家的不同特点、它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是完全应该的,非常必
要的。中国佛教思想之所以有不同于原来佛教的特点,这正反映了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的特点,所以是更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的。至于一切思想文化
的科学评价,哪一种思想文化更高,哪一种不高,价值如何,这都要依据不
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具体分析,一般抽象的空洞的议论,那是很难解决问题
的。
刚才我们提到,印度古代的正统思想是婆罗门教,尊《吠陀》为神圣的
经典,而不是佛教。关于婆罗门正统思想,有长期影响的、在印度占统治地
位的是六派哲学。所谓六派哲学,一是数论,二是瑜珈论,三是胜论,四是
正理论,五是前密曼差论,六是吠檀多论。这种正统派的哲学和信仰演变为
印度教,它们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印度,佛教过去只是在个别朝代由
*高统治者加以提倡,奉为国教,释迦牟尼死后两百年左右,或者是一百年
,那是印度历史上所谓著名的阿育王时代,那是一种个别的现象。到了公元
九世纪,外来宗教侵入印度,佛教基本上被消灭了。一直到今天,也很难说
印度是佛教徒比较多的国家。大家知道,目前世界上保存佛教经典*多的地
方是中国,不是印度或其他什么地方。因此,我们要研究世界佛教史,*有
条件的是中国。现在社会上不专门研究佛教的人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误解,以
为印度佛教的经典都是其开创人释迦牟尼一个人的著作,这种说法是根本不
了解佛教发展史的人说的。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国外的、也有少数国内的
佛教学者著书立说,往往都是冒充佛祖释迦牟尼来说话的,那可是个事实。
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说,佛教的经典绝大部分都是后来的人伪造的
。当然,他是佛教学者。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来就没有写过什么书,他生
前的一些演讲录,先是口口相传,以后再经过整理,就是佛教*早的经典。
就是那些经典,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其中真正可能由释迦牟尼本人说的
东西,应该说并不太多。
P26-27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