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是一组有关鲁迅的研究文章,包括探讨鲁迅致死的原因、近年来学术界研究鲁迅的述评、鲁迅著作整理出版中的问题,这些都属于鲁迅身后事的范围。此外,书中还有一组对鲁迅同时代作家例如胡适、朱自清、聂钳弩等人的研究文章。
书摘
邵燕祥与鲁迅文学传统
一九四五年秋天,抗日战争结束了。在沦陷了八年的北平,从天上飞来
了一些接收人员,从地下钻出了一些“地下工作人员”……这些人的作为给
了人们怎样的印象呢?
这时,在北平汇文中学,一个十二岁的初中学生,在他一个人办的壁报
《五十年代》上,发表了一个他写的小独幕剧。剧本前面的小引是:“伊人
天外飞来,此君地下钻出。”场景的布置是咸亨酒店门前,一开场,阿Q装
扮全然空军模样,扬长走上。剧中上场的还有王胡、孔乙己、酒店学徒、老
拱……这些《呐喊》中的人物。剧中的孔乙己说:“小弟也曾从事地下工作
,小弟之腿,便乃在敌宪兵队吊折的也。”
这个独幕剧的作者就是邵燕祥。那时,他从长他五岁的哥哥那里读到了
鲁迅的《野草》、《呐喊》和《彷徨》,也看到了田汉改编的剧本《阿Q正
传》。他的这个独幕剧,就是对田汉剧本的模仿。这想必是邵燕祥*初的文
学创作。他的起点,就同鲁迅有了这样一种渊源。(见邵燕祥著《热话冷说
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323页。)
五十年代初期,邵燕祥作为一颗文学新星受到公众注意的时候,是一位
抒情诗人。可是,他的文学活动,他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却是从杂文开始的
。据他自述,“我从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日在锦州一家报纸的副刊上发表了
杂文《由口舌说起》,开始通过报刊发言,算起来差一个月就满四十年。而
自一九四九年一解放,一度误以为‘杂文时代’真的结束,就少写杂文多写
诗歌了。”(见《邵燕祥文抄(三)·梦边说梦》,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
71页。)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大家都知道,在鲁迅的文学遗产中,不论就数量还
是就意义说,杂文都居于*重要的地位。有志继承鲁迅文学事业的邵燕祥,
从写杂文起步,就是很自然的了。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轻的
邵燕祥以为,已经进入了不再需要杂文,只需要讴歌的崭新的时代。他就是
凭着这样一种建设新生活的激情,拿起他的诗笔:
收拾停当我的行装,
马上要登程去远方,
心爱的同志送我
告别天安门广场。
在我将去的铁路线上,
还没有铁路的影子。
在我将去的矿井,
还只是一片荒凉。
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
美好的希望都不会落空。
在遥远的荒山僻壤,
将要涌起建设的喧声。(邵燕祥《到远方去》,1952年作)
这个年轻人,对于未来,就是这样充满希望,充满着信心。这种情绪,
确实也是更适宜于用抒情诗来表达。从此读者不时可以看到他清新的诗作。
鲁迅也写过几首新诗,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也算是参加对于这一
新的文学体裁的“尝试”吧。那时,像胡适,刘大白等人的新诗作品中,旧
体诗词的痕迹还时有流露。比较起来,邵燕祥更喜爱鲁迅那些竭力摆脱旧诗
词影响的作品。他说:“我认为建立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诗和建立在古代
汉语基础上的诗词,分属两个不同的审美体系。……‘五四’时期**批新
诗作者,如胡适、康白情、俞平伯、刘半农、周氏兄弟和郭沫若,都于古典
浸润很深,但他们在写新诗时都竭力避免诗词的腔调,在这方面鲁迅和周作
人表现得*为彻底,……他们努力建设的是以现代汉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
为基础的新诗,基本上是自由体,即使创为格律也是自由地创设的新格律;
为此他们力求摆脱古典诗歌体裁和格律的影响。”(邵燕祥《一样情思,两
副笔墨》,见《非神化》,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83~84页。)这也是他
自己写新诗的态度吧。
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斗争,对于五十多万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道跨
不过去的门坎。邵燕祥也就从此在诗坛上消失了。二十二年之后,像一场噩
梦醒来,他重新出现在文学界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人,虽
然他依然怀着年轻时那样的信念和信心,可是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受难,对
于历史的曲折,已经作过许多深入的思考。他还在写诗,在北京鲁迅故居门
前,他写的是这样的诗句:
潮湿,阴冷。一九七六年的初春,
我又看见整整半个世纪前淡淡的血痕。
鲁迅先生那时候横眉怒斥屠杀者:
你们终久会知道——死尸有多么沉!
门前,逡巡……那永远微笑的温和的面影,
可不就是“自蹈死地”的“暴徒”刘和珍?
鲁迅先生!先生!我终于没有敲你的门。
我不愿再惊扰——您的怒犹未息的灵魂。(见《邵燕祥诗抄》,百花文
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7~68页。)
这时,他有许多思考,却是抒情诗所无法容纳,无法表现的。年轻时写
过杂文的邵燕祥,很自然的又拿起杂文的笔了。他在《绿灯小集》的“前记
”中说:“我多年来主要是兴之所至,写些抒情小诗。近来,特别是从一九
八四年初至今,转而多写杂文,——‘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一
方面是由于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一方面也是找到了一个能对社会生活
及时作出反应,能把我和群众的一些思考、情绪、意向直接加以表达的形式
。自然不是无病呻吟,而且即使是面对某些客观存在的弊病和精神领域的锢
疾,也是谋求疗救,而不出以呻吟的。”
P105-108
朱正,1931年生于湖南长沙。以编辑为职业,业余从事写作。在鲁迅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先后有《鲁迅传略》、《鲁迅回忆录正误》、《鲁迅论集》、《周氏三兄弟》等。杂文集出版有《留一点谜语给你猜》、《思想的风景》、《辫子小脚及其它》、《字纸篓》等。近年来研究范畴扩及当代史方面,著作有《反右派斗争始末》(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和《报人浦熙修》。曾参加1981年版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
大师私人话语.书信系列:生命与记忆:柏格森书信选 内容简介 《生命与记忆:柏格森书信选》作者柏格森是本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国人常将自己各方面的成就首先归功...
《条顿骑士团:一部军事史》内容简介:★继“地中海三部曲”之后的中世纪战争史诗力作 ★生动呈现条顿骑士团500年兴衰史 ★《金雀花
曹雪芹家世新考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世系表、《曹氏谱系全图》“另谱”世系表、人物考一——曹氏宗谱之上两世、人物考二——三房诸人、关于曹...
凤舞未央-吕雉传-肆 本书特色 体弱多病兼内心煎熬的皇上刘盈终于撒手而去,吕雉正式临朝称制,汉朝进入吕后时代。 随着年龄渐老,吕雉开始加快进度,提拔吕...
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 内容简介 1正式会见*后一批外宾与正式接待*后一批记者2与毛泽东的祖籍其实都是江西吉安府庐陵县3不满五岁被送进私塾发蒙的贤娃儿胆识过人不信...
走出国门的刘少奇 本书特色 20世纪40年代,美国驻中国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慨叹:“周恩来将军真不愧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流的外交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周恩...
民国人物过眼录 本书特色 嫖娼被抓后变节的中共第三任总书记向忠发真是传统史家所说的“理论水平低、工作能力差”“贪污”“吃喝嫖赌”的挂名总书记吗?两三周时间里,中...
走出历史的烟尘 本书特色 末代皇帝溥仪、川岛芳子的亲妹妹金默玉、“洪宪太子”袁克定、民国名士张伯驹、一代报人王芸生……本书提及的文化、历史名人,对中国现当代社会...
金融的王道-J.P摩根传 本书特色 一个世纪前,摩根像巨人一样支配着整个金融世界。作为创建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地域广泛的铁路帝国的幕后...
《史蒂夫•乔布斯管理日志》是世界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中的一本,以管理日志的形式,对乔布斯的成长经历、独特个性、关注用户体
相声名家张寿臣传 本书特色 一九五六年我在天津与张寿臣先生有一面之缘,光头、大烟袋、对襟衣服、布鞋,随和又严谨,有一代宗师的风范 ,他是单口相声的集大成者,传世...
寇白门-女侠谁知寇白门-秦淮八艳 本书特色寇白门的一生,是四段情感的萌生和覆灭的过程。本书也便从此入手,描摹出了那四段“难以释怀”。 **次婚姻,嫁给王侯,让...
《苏东坡传》内容简介: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终不改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
告白芭蕾:米斯蒂·科普兰传 本书特色 由米斯蒂·科普兰所*的《告白芭蕾(米斯蒂· 科普兰传)》是美国*名非裔芭蕾舞蹈家米斯蒂·科 普兰的自传。在书中,她仔细讲述...
《黄沙与蓝天》内容简介:本书的主人公为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杰出的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常沙娜先生。书中真实生动地回顾了常沙
《三十三年之梦》是宫崎滔天于惠州起义失败后,在一种经济极度拮据、心境极度愤怨的情况下写成的前半生经历的回忆录。全书分为二
新华秘记 本书特色 本书详细记述了袁世凯称帝时的各种逸闻及其私人生活,某些具体情节的描写,乃出于作者的发抒,但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民情。作者文笔流畅,注意对人物的...
老外的中国缘 本书特色 翻开它,去寻找妙不可言的“缘”,珍惜它,用心去感受相遇的“缘分”。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与你相遇是如此奇妙的一件事...
《白崇禧将军身影集》,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为父亲编著的最重要一部著作。共分两卷,上卷《父亲与民国》(1893—1949),
张国焘的这一生-上.下册 本书特色 张国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的一生曲折、跌宕并逆转——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学生领袖;建党时期引领群伦的功臣宿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