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汉娜·阿伦特一直关注着他的作品,但又从他那里解放出来,成了一位备受争议又不可不提的政治理论家。我们将看到她如何为海德格尔的“此在”听诊,并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精湛技巧,取代了海德格尔“被拋”的孤独感受。“出现”向每个人揭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可磨灭的独特性,正如我们在阿伦特身上看到的一样。
《汉娜·阿伦特》作者主要作品有《恐怖的权力:论卑污》、《多元逻辑》、《女人天性:生活、疯癫与语词》等。
不过,布吕歇尔的这一“站”并没能让阿伦特“站”回来。阿伦特通过各种复数行动实现自我凸显,迫使人们,尤其是海德格尔,接受她的思想与判断的特性。②在阿伦特的眼中,对独特性的要求构成了人类生命的极点(她将这种要求追溯到自己常常致以热烈敬意的邓斯·司各脱③),但她从不以此为妇女的特性请愿。
对政治学的激情、对出现的兴趣,构成了阿伦特出生以后人格之中阳光的一面;结识布吕歇尔后,她的这一面得到了充分发展。一边是在历史上迷失了方向的孤独哲人(海德格尔),另一边是在政治学中迷失了方向,却凸显出“叛逆生命的真实性”的狂热小丑(布吕歇尔),汉娜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在两者之间挑选一个,或者简单地将他们混为一谈。对于她的这些身体伴侣、精神伴侣而言,至少从他们为她而在的角度讲,她也同样是创造者。作为政治学“教授”,海因里希从深奥的哲学中,从妻子生命的精确性之中学到了很多:他们的通信证实了两人的对话已经悄然丰富起来。相反,海德格尔阅读阿伦特的作品后所表现出的淡漠——甚至缄默——说明他这个“职业思想家”并没有从他年轻的学生那里受益。不过,从他们已出版的通信来看,两人在晚年曾有过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交流。战后,托特瑙堡的智者是否利用了他在效力于纳粹主义之前的情人的社会地位呢?阿伦特是不是想通过接近海德格尔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扎根于基本传统,在传统思想中留下印记而后再摆脱束缚呢?归根结底,就像在希腊的辩论会场上,或者在一个观众既做评委,又即兴参与戏剧演出、进行再创造的舞台上一样,汉娜·阿伦特建立了一种处于“两者之间”的新颖思想:既涉足行动,又维护退缩行为。
许多与她同时代的人都证实了她身上的女性魅力——在纽约的沙龙里有一些人思索着这个魏玛共和国的怪女子①;也有像汉斯-约纳斯(HansJonas)那样的,对这位女性朋友颇为欣赏,因为在成为“本世纪*有思想的女性之一”的同时,阿伦特仍能“享受男人只为女人保留的关注”。她既非“思想家”(这是一个以偏盖全的定义),也非“人”(这个字看不出性别),而是“女人”,约纳斯强调说。②然而,只有受到强烈刺激时,阿伦特才肯为女性的状况冒险抗争:她是否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比女权主义者更有女性特质呢?其实,她并不认为支持女性“事业”是正确的。③如果有人告诉她,哲学家这一行主要是男人干的,她仅仅会说,“有那么一天,很可能会出现一位女哲学家”,并且不忘表明,那个人不会是她,因为哲学家群体并不接纳她,她本人也只把自己定位在“政治理论”方面,有时甚至是一名“政治记者”!“发号施令不是一个女人该干的,正因如此,她才应当尽量避免陷入这种局面,尽管她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女性特质。……对我个人而言,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产生任何作用”,④对那些坚持要求她对女性解放斗争作出表态的人,她如此作答。
不过,她既不会发号施令,也不会俯首听命。事实上,某些人用以形容“女性”的雌伏,在接受耶路撒冷审判的艾希曼(AdohEichmann)身上,表现为思想缺失,或称“平庸的恶”。阿伦特从这个纳粹分子身上揭露的,是否正是这种言听计从的“伪女性特征”呢?她发现,艾希曼并非愚蠢透顶,而是平庸可笑,缺乏思想。其本人并未下达那些卑劣的命令,而是满足于屈服和传达。艾希曼是不是一种“非人”、一种“伪女人”、一个小丑呢?“我看了警察长达3600页的审讯资料,看得非常仔细,我竟不记得自己笑过多少次,哈哈大笑!……我临死前恐怕还要再笑上3分钟。”①
可是,如果既非发号施令,又非俯首听命,既非施展影响,又非服从屈就,那么究竟应如何定义女人呢?“对于我来说,*基本的是理解——我必须理解。我的写作也属于这种理解,它本身也是理解过程的一部分……当别人也能理解时,我所获得的满足感不亚于重返故园。”②这种“理解者”的谦逊态度揭示出丰富的隐含意义。理解者等待,接受,欢迎:虚怀敞开,她任人停靠,她接近,她是相随相伴的,她拥有泰然的“自由放任”的基质(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泰然任之”),并且这种基质自由繁殖。不过,理解者也会索取:她选择、夺取、糅合、改变因素,将它们据为已有,并进行改造。理解者与他人共存,同时拥有自己的选择。她创造新义,但从中又可窥见被转变后的他人的见解。而这个从思想到行动的建构一解构过程,则由我们来辨别。
我们能否举出一部作品?当然可以。根据学术界与出版界的习惯,阿伦特毋庸置疑地被称作20世纪*伟大的一部作品(政治作品?哲学作品?女性作品?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予回答)的作者。其中可以看到她犀利、简洁、紧凑、旁征博引却又语焉不详的文风;她的重复与混杂激怒了各方面的专家;但正是由于阿伦特的风格植根于她的个人经验和时代生活。
朱莉亚·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1941年出生于保加利亚,1966年移居法国,现为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法国女权主义的标志性理论家。与西苏和伊利格瑞构成“法国女权理论的新圣三位一体”。其知识履历横越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化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主要作品有《恐怖的权力:论卑污》、《多元逻辑》、《女人天性:生活、疯癫与语词》等。
通常我們處理負面的情緒都是採取抗拒或是逃避的方式,對於生氣、恐懼、乃至於失戀或是病痛,莫不是如此。但是抗拒只會帶來更大的
中国历史宿命论研究-推背学概论 本书特色 原创性诠释中国历史上*神秘典籍《推背图》的易学构成原理1300余年以来推背图大发现学术史上关于中国历史宿命论的**部专...
方言校笺,ISBN:9787101010091,作者:周祖谟校笺目录 羅序自序凡例方言校箋方言校箋附录附:方言地名简要图方言校箋索引凡例汉
王国维哲学译稿研究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的一部遗作。书中对中国国学大师王国维1898—1911年间11种哲学译稿(署名7种、未署名11种),进行了详尽周密考订和评...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本书特色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著作单行本)》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
现代性的教训 内容简介 以道德哲学与现代性之关系为主题,这本享誉广泛、富于洞见的著作探讨了理性和历史在道德理解中的地位,哲学自然主义的不恰当性以及现代自由主义的...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
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焚书续焚书 内容简介 《焚书》和《续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簧的重要著作。李簧(一五二七——一六○二年》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做过二十余年小官...
经典私塾班 听傅老师讲《孟子》 内容简介 “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而智慧代表人生经验的总结式体会,既完整又根本。因此,在学习经典时,入门阶段难免有其限制,也就...
价值问题的论战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学家讨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文集,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西方经济学者是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讨论观点。本书为马克...
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卡概率解释的恰当性 本书特色 《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卡概率解释的恰当性》为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
东西方之间的法律哲学:吴经熊早期法律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与西方法律哲学接触的**阶段、对西方与中国法律哲学的进一步研讨等。东西方之间的法...
对于公众而言,顾随的名字可能很很陌生,但这丝毫不妨碍他的思想事实上已为许多文史爱好者所熟知。顾随的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
走向世界的陆象山心学 内容简介 陆九渊(1139一ll93)是12世纪中国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晚年思想趋于成熟时期,曾任知荆门军,在湖北荆门留下了他的思想和实践...
政治哲学中的摩西 本书特色 没有人能身兼哲学家和神学家,就此而言,也不可能超越哲学与神学的冲突或者伪称综合二者为一体。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且应该成为不是哲学...
章学诚的知识论:以考证学批判为中心 内容简介 本书以章学诚的经学思想为中心,详细探讨了他的思想与浙东学派、朱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六经皆史”说的渊源,并以章学诚对...
觉迷人 目录 自己寻见那一片无字的天空楼宇烈南岳系·石头宗1 心声石头希迁2 净土石头希迁3 谁人石头希迁4 含灵石头希迁5 橛柴石头希迁6 无物石头希迁7 同...
摄大乘论讲记 内容简介 释印顺(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著述宏富,对印度佛教、中国佛教的经典、制度、历史和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梳理、辨...
本书细述了净土信仰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介绍了净土宗的渊源、信仰、高僧、诸经、流派等,展开了中国民间“家家
宗镜录略讲-(卷一) 本书特色 南怀瑾著作权合法拥有者台湾老古公司授权,南师生前多次亲加审定,风行大陆三十载。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道,出入百家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