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和情人,汉娜·阿伦特一直关注着他的作品,但又从他那里解放出来,成了一位备受争议又不可不提的政治理论家。我们将看到她如何为海德格尔的“此在”听诊,并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精湛技巧,取代了海德格尔“被拋”的孤独感受。“出现”向每个人揭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可磨灭的独特性,正如我们在阿伦特身上看到的一样。
《汉娜·阿伦特》作者主要作品有《恐怖的权力:论卑污》、《多元逻辑》、《女人天性:生活、疯癫与语词》等。
不过,布吕歇尔的这一“站”并没能让阿伦特“站”回来。阿伦特通过各种复数行动实现自我凸显,迫使人们,尤其是海德格尔,接受她的思想与判断的特性。②在阿伦特的眼中,对独特性的要求构成了人类生命的极点(她将这种要求追溯到自己常常致以热烈敬意的邓斯·司各脱③),但她从不以此为妇女的特性请愿。
对政治学的激情、对出现的兴趣,构成了阿伦特出生以后人格之中阳光的一面;结识布吕歇尔后,她的这一面得到了充分发展。一边是在历史上迷失了方向的孤独哲人(海德格尔),另一边是在政治学中迷失了方向,却凸显出“叛逆生命的真实性”的狂热小丑(布吕歇尔),汉娜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在两者之间挑选一个,或者简单地将他们混为一谈。对于她的这些身体伴侣、精神伴侣而言,至少从他们为她而在的角度讲,她也同样是创造者。作为政治学“教授”,海因里希从深奥的哲学中,从妻子生命的精确性之中学到了很多:他们的通信证实了两人的对话已经悄然丰富起来。相反,海德格尔阅读阿伦特的作品后所表现出的淡漠——甚至缄默——说明他这个“职业思想家”并没有从他年轻的学生那里受益。不过,从他们已出版的通信来看,两人在晚年曾有过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交流。战后,托特瑙堡的智者是否利用了他在效力于纳粹主义之前的情人的社会地位呢?阿伦特是不是想通过接近海德格尔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扎根于基本传统,在传统思想中留下印记而后再摆脱束缚呢?归根结底,就像在希腊的辩论会场上,或者在一个观众既做评委,又即兴参与戏剧演出、进行再创造的舞台上一样,汉娜·阿伦特建立了一种处于“两者之间”的新颖思想:既涉足行动,又维护退缩行为。
许多与她同时代的人都证实了她身上的女性魅力——在纽约的沙龙里有一些人思索着这个魏玛共和国的怪女子①;也有像汉斯-约纳斯(HansJonas)那样的,对这位女性朋友颇为欣赏,因为在成为“本世纪*有思想的女性之一”的同时,阿伦特仍能“享受男人只为女人保留的关注”。她既非“思想家”(这是一个以偏盖全的定义),也非“人”(这个字看不出性别),而是“女人”,约纳斯强调说。②然而,只有受到强烈刺激时,阿伦特才肯为女性的状况冒险抗争:她是否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比女权主义者更有女性特质呢?其实,她并不认为支持女性“事业”是正确的。③如果有人告诉她,哲学家这一行主要是男人干的,她仅仅会说,“有那么一天,很可能会出现一位女哲学家”,并且不忘表明,那个人不会是她,因为哲学家群体并不接纳她,她本人也只把自己定位在“政治理论”方面,有时甚至是一名“政治记者”!“发号施令不是一个女人该干的,正因如此,她才应当尽量避免陷入这种局面,尽管她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女性特质。……对我个人而言,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产生任何作用”,④对那些坚持要求她对女性解放斗争作出表态的人,她如此作答。
不过,她既不会发号施令,也不会俯首听命。事实上,某些人用以形容“女性”的雌伏,在接受耶路撒冷审判的艾希曼(AdohEichmann)身上,表现为思想缺失,或称“平庸的恶”。阿伦特从这个纳粹分子身上揭露的,是否正是这种言听计从的“伪女性特征”呢?她发现,艾希曼并非愚蠢透顶,而是平庸可笑,缺乏思想。其本人并未下达那些卑劣的命令,而是满足于屈服和传达。艾希曼是不是一种“非人”、一种“伪女人”、一个小丑呢?“我看了警察长达3600页的审讯资料,看得非常仔细,我竟不记得自己笑过多少次,哈哈大笑!……我临死前恐怕还要再笑上3分钟。”①
可是,如果既非发号施令,又非俯首听命,既非施展影响,又非服从屈就,那么究竟应如何定义女人呢?“对于我来说,*基本的是理解——我必须理解。我的写作也属于这种理解,它本身也是理解过程的一部分……当别人也能理解时,我所获得的满足感不亚于重返故园。”②这种“理解者”的谦逊态度揭示出丰富的隐含意义。理解者等待,接受,欢迎:虚怀敞开,她任人停靠,她接近,她是相随相伴的,她拥有泰然的“自由放任”的基质(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泰然任之”),并且这种基质自由繁殖。不过,理解者也会索取:她选择、夺取、糅合、改变因素,将它们据为已有,并进行改造。理解者与他人共存,同时拥有自己的选择。她创造新义,但从中又可窥见被转变后的他人的见解。而这个从思想到行动的建构一解构过程,则由我们来辨别。
我们能否举出一部作品?当然可以。根据学术界与出版界的习惯,阿伦特毋庸置疑地被称作20世纪*伟大的一部作品(政治作品?哲学作品?女性作品?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予回答)的作者。其中可以看到她犀利、简洁、紧凑、旁征博引却又语焉不详的文风;她的重复与混杂激怒了各方面的专家;但正是由于阿伦特的风格植根于她的个人经验和时代生活。
朱莉亚·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1941年出生于保加利亚,1966年移居法国,现为巴黎第七大学教授,法国女权主义的标志性理论家。与西苏和伊利格瑞构成“法国女权理论的新圣三位一体”。其知识履历横越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化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等多个领域。主要作品有《恐怖的权力:论卑污》、《多元逻辑》、《女人天性:生活、疯癫与语词》等。
易经解码与应用丛书-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5辑) 本书特色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5辑)内容简介:★作为华夏文化的思想源头,《易经》以其“制器尚象”、...
黑格尔与现代人的自由 本书特色 多梅尼克·洛苏尔是当代*了不起的黑格尔研究权威之一,他的这部著作必须被知晓于世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现代社会是一个大规模异质...
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本书特色 迈克尔·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很值和一读:该书是重要的、大胆的、论战性的,并且非常深入。它的总...
现代政治与自然 本书特色 本书是思想与社会第三辑,书中分主题研讨、研究论文、书评三大部分,详细介绍了自然法传统中的霍布斯、卢梭社会理论的宗教渊源初深、伟大的界定...
道德箴言录 本书特色 盒装,经典译本,赠英文版深刻剖析人类行为动机的伟大著作 马克思和爱因斯坦两大巨人一致推崇的传世经典道德箴言录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641...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全2册):为一门伦理学人格主义奠基的新尝试 内容简介 舍勒这部著作的论述首先涉及伦理学中的进化论、价值论、义务论、代价论、...
嫉妒的制陶女(列维-斯特劳斯文集10) 内容简介 本书从南美洲的神话入手,探讨了神话与人种分布的关联性、神话逻辑的地域性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神话思维的含义等三方面的...
论语别裁-(全二册) 本书特色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 自西汉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
本书为梵文佛教经典,内容是佛陀释迦牟尼的传记。“神通游戏”是现存梵文本经名的意译,与其相应的古代汉译本名《普曜经》(西晋
四书语录-分类-译注 本书特色 迄今为止,这是市面上**本打通四书、行分类译注的著作。古老的典籍,全新的排列;前所未有的创意,经典普及的尝试!《四书》包括《论语...
认知动力主义的哲学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首先对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范式的发展线索和内在脉络进行了探索和描述,试图勾勒一幅西方认知科学发展的历史“地图”。从行为主...
小窗幽记 本书特色 上立德,其次立言,言者心声,而人品学术恒由此见焉。无论词躁、词俭、词烦、词支,徒蹈尚口之戒,倘语大而夸,谈理而腐,亦岂可以为训乎?然则欲求传...
李叔同身边的文化名人 本书特色 陈星,1957年9月生,杭州人,现任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编审、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
中国的思想-修订版 本书特色 沟口熊三所著的《中国的思想(修订版)》前半部分主要通过与日本同类概念的比较,探讨了天、理、自然、公等中国思想史中应予以重视的概念,...
【插图本】孟子 内容简介 《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它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的先世已不可考,赵歧在《孟子题...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 本书特色 本册专论宋以后之学术,含有元一代,以迄明初。其黄东发、王深宁、吴草庐三家学述,叙朱学之流衍,可见元初学术思想之大概。《读明...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修订版)(哲学文库) 内容简介 《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修订版)》从康德。赫尔德,席勒。费希特、谢林、洪堡、黑格尔等七位德国哲学家的原著出...
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 本书特色 在本书收载的八篇论文中,对结构的观察贯穿始终。文章突出了多种学科中结构自身的渗透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作者自如地运用单一结构和复合结...
古典时代疯狂史 本书特色 《古典时代疯狂史》是法国思想大师福柯的早期巨作,曾以英文缩简本《疯癫与文明》风行知汲世界(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有中文译本)。古典时代...
天国在你心中 内容简介 一本书的命运往往暗示着它的力量,本书恰巧便是一个例子。它的命运多舛,诞生之初,便遇到沙皇当局的封杀,即使凭借作者托尔斯泰世界性的声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