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无疑是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早在20世纪初,他的作品就传到中国来了。1907年,也就是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吴祷从日文将《黑衣教士》转译了过来,介绍给中国读者。两年后,即 1909年,周作人和周树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其中收入了契诃夫的两个短篇小说:《在庄园里》和《在流放中》,而在附在书后的“著者事略 ”中,译者还对契诃夫作了介绍:说他“卒业大学,为医师”,“多阅世故,又得科学思想之益,理解力极明敏”,“著戏剧数种及短篇小说百余篇,写当时反动时代人心颓丧之状,艺术精美”,还说他“虽悲观现世,而于未来犹怀希望”。这段介绍文字虽简短,却勾勒出了契诃夫及其创作的一些特点。本书从人品、创作和艺术三个方面介绍了契诃夫。
契诃夫离开人世已经百年有余。他创作的小说和戏剧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成为世界文库中的无价瑰宝和珍贵遗产。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历史人物,契诃夫的成长和发展道路是颇有教育意义的。契诃夫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启迪:艺术家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家必须具有正确和进步的世界观、作家必须永不知倦地进行探索等。
三、探求“总的观念"——萨哈林之行
1890年3月5日,契诃夫以谐谑的口气告诉女友林特瓦烈娃说:“我自己
叫自己出差,是自费。”①他在这里讲的是行将动身去萨哈林岛。当年的萨
哈林岛是沙皇政府折磨和虐待苦役犯和流放犯的地方。1890年4月21日,安
东·巴甫洛维奇从莫斯科启程前去萨哈林岛。同年10月13日离开萨哈林岛,
乘船经海道抵奥德萨,于12月8日回到莫斯科。在萨哈林岛上他一共“度过
了三个月零两天”,进行了“紧张的工作”,“对萨哈林岛上的全体居民作
了详细调查”。他在写给苏沃林的信中说:“除了绞刑以外,我什么都看见
了……我现在知道了许多东西,……我觉得萨哈林岛简直是一座地狱。”②
在另一封写给苏沃林的信中,安东·巴甫洛维奇谈到了他在萨哈林岛之行中
的思想收获:“您当初曾建议我别去萨哈林,您的看法是多么不对呀!……
要是我呆在家里的话,我现在会是一个多么萎靡不振的人。”③他以他对托
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的看法为例,说明自己思想的变化。他说,“在
萨哈林之行前《克莱采奏鸣曲》对我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而现在“
它在我看来是可笑的,而且似乎是糊涂的”。接着安东·巴甫洛维奇写道:
“要么是我去萨哈林跑了一趟后精神上成长了,要么是我发疯了。”④的确
,萨哈林之行使契诃夫在思想上“成长起来了”。他在这座“地狱”里的见
闻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提高了他对生活的认识。他不仅认为托尔斯泰的《
克莱采奏鸣曲》“显得可笑”,而且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文学家,
需要的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需要生活在人们中间”,需要有“社
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⑤他还认识到,做一个文学家
,必须具有“正义感”,因为对于作家来说,“正义感”“比空气更为宝贵
”。①正因为契诃夫有了新的认识,他才开始意识到,为《新时报》撰稿带
给他的只是“祸害”②,也正是在这时他才有可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中篇小说
《第六病室》。在这部作品中,他无情地暴露了沙皇俄国的可怕现实,把它
比喻为一座阴森森的监狱。从《第六病室》起,契诃夫作品中对丑恶现实的
暴露和批判明显增强。大凡研究契诃夫的专家都承认,萨哈林之行是契诃夫
思想和创作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毫无疑问,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究竟是什么促使契诃夫去萨哈林岛的呢?而萨哈林之行对身体赢弱的契
诃夫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契诃夫的幼弟米哈伊尔在《安东·契诃夫及其作品的题材》一书中说:
“去萨哈林岛的想法完全是偶然产生的。”“当时我正在法律系结束学业,
正在准备国家考试……安东·巴甫洛维奇常到我房间来,躺在床上,阅读我
的讲义。有一次他在读完了刑法讲义后对我说:‘我们对罪犯的全部注意只
集中在作出判决以前的那一段时间上;一旦把罪犯遣送去服了苦役,大家也
就把他忘记了。至于在服苦役的地方又会怎样呢?这是可想而知了!’有一天
他突然迅速不安地整理起行装来,说他打算上萨哈林岛去。是如此地突然,
以至家人一开始都弄不明白,他这是当真的呢还是在开玩笑。”③米哈伊尔
·巴甫洛维奇到了晚年,在一封写给女儿的信中仍说:“安东·巴甫洛维奇
不知怎么一下子产生了去萨哈林岛的想法,事先根本不存在什么缘由,要不
就是因为我当时正在准备考试而背诵刑法。”④总之,米哈伊尔·巴甫洛维
奇一直认为,他哥哥去萨哈林岛的想法“完全是偶然产生的”,是“突然”
“一下子产生”的。
其实,安东·巴甫洛维奇去萨哈林岛的决定却是他在内心深处长期酝酿
的结果。正因为是在内心深处酝酿,所以当他把酝酿成熟的决定公开时,就
连他的嫡亲弟弟也感到“突然”。
我们已经在前面说明,契诃夫的品格是难能可贵的。他在成了“红人”
以后,并未迷恋于声誉、金钱和地位,而是不断地求进步,探求“总的观念
”,常常为没有明确的工作目的而苦闷。现在我们再来翻阅他去萨哈林岛前
一两年内写下的书信。我们发现,作家的苦闷情绪在这两年中加深了。在他
的书信中常常可以听到埋怨的声音:“我的情绪坏极了”(1889年4月10日)
①;“我的心情糟糕透了”(1889年4月17日)②;“天气真好,但我感到烦
闷,而且非常恼恨”(1889年5月底)③;“我并未绝望,也没有害忧郁病,
而是忽然不知什么缘故一切东西都变得不大有趣味了。必须在我的身子底下
放上一点儿炸药了”(1889年5月4日)④。契诃夫怎么会产生这种情绪?他所
说的要在自己身子底下放上的“炸药”究竟是指什么?毫无疑问,在这段时
间里作家心绪不佳与他的兄长尼古拉病重和去世有关。但我们认为,使他心
情烦恼的重要原因还是他对现实生活和本人创作的不满。而他所说的要“在
自己身子底下放上一点炸药”,乃是指他有意于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像我有生以来所一直过的生活那样去生活它半
年时光。”⑤
P13-15
在宇宙中摇滚 本书特色 一、斯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生于伽利略忌日,卒于爱因斯坦诞辰。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虽然身体禁锢在一把轮椅...
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 内容简介 虽然我们不再因为思考与表达成为“右派”,但始于4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我们仍不敢忘记。 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因为提出“...
明代大儒陈白沙 内容简介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
阿娜伊斯·宁,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因为她与著名作家亨利·米勒及其妻子琼的暧昧关系,因为她在当时大都市国际艺术圈和社交
陈云-青年人应当奋发有为 本书特色 本丛书的主角均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中国的开创者。通过对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的整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成青少年喜爱...
《等一朵花开》内容简介:青年漫画家、艺术家小林书画散文集;中国二十四节气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绘画第一人、华为主题特邀艺术家、
真情李春平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老红军后代从人生低谷步入著名慈善家的人生轨迹,特别是她从近距离看到的李春平更是为常人所感到新奇。正面、侧影、...
千秋词主-李煜传 本书特色 全书架构大气、情节细腻,人物、故事、诗词相得益彰,好看。千秋词主-李煜传 内容简介 李煜,中国五代十国时南唐末代国君,史称李后主,也...
1911-2011-清华风流人物 本书特色 《清华风流人物(1911-2011)》包含清华自创建以来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校友,包括几位卓越的校长、若干杰出的大师以及...
朱疆村年谱 本书特色 词人疆村即词人朱孝臧。朱孝臧(1857~1931)原名祖谋,字藿生、古微,号沤尹、疆村。浙江湖州府归安县埭溪(今属湖州市吴兴区)人。父朱光...
林肯传 本书特色 《林肯传》是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扛鼎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撰写的唯一一部传记,是公认的所有林肯传记中*经典的版本。卡耐基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生动...
种族隔离政策废除后,派系内斗频繁爆发,曼德拉与德克勒克为创建新南非而努力,却陷入无休止的争执和愈发孤立的境地。他们虽然没
《社会契约论(双语版)》内容简介:《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政治权利原理》,是卢梭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卢梭在书中为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都市文人:张岱传 本书特色 张岱是晚明清初文化史上一位很有特色的人物,在文学、艺术、史学上皆有较高的成就,他的散文尤为出色。有很多学者涉足...
听歌想影话梨园 本书特色 《听歌想影话梨园(马连良长子马崇仁八十年亲历)》是著名京剧艺术家马崇仁先生的一本“谈往录 ”。从艺近八十年,他总是用“不够”二...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内容简介:一九四九年两岸分治,此后蒋介石的历史评价始终摆脱不掉“丢掉中国的人”。其专制性格,加上白色恐
夜雨江湖-李渔传 目录 **章 歌声不屑弹长铗1.万历三十九年2.江苏如皋3.私塾外的世界4.少年侠客梦第二章 世事惟堪击唾壶1.结婚与父逝2.五经童子3.乡试...
梁启超传-最新修订精编精校版 本书特色 《梁启超传》是著名文史学家吴其昌为恩师梁启超所撰写的传记,深情记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这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梁启超集思想家、政...
甘地传-献给甘地诞辰145周年 本书特色 本书共47章,全面展现了圣雄甘地自早年伦敦求学、南非岁月到后来欧洲之行、印度独立、功成身故的伟大一生,论述了甘地非暴力...
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 本书特色 为什么还不赶快把代表太阳喜悦的金色倾倒在画布上?——不屑于此!那是欧罗巴的陈规陋习!是堕落了的种族在表现上的羞怯!诺阿.诺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