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无疑是俄罗斯古典文学的一位杰出代表。早在20世纪初,他的作品就传到中国来了。1907年,也就是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吴祷从日文将《黑衣教士》转译了过来,介绍给中国读者。两年后,即 1909年,周作人和周树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其中收入了契诃夫的两个短篇小说:《在庄园里》和《在流放中》,而在附在书后的“著者事略 ”中,译者还对契诃夫作了介绍:说他“卒业大学,为医师”,“多阅世故,又得科学思想之益,理解力极明敏”,“著戏剧数种及短篇小说百余篇,写当时反动时代人心颓丧之状,艺术精美”,还说他“虽悲观现世,而于未来犹怀希望”。这段介绍文字虽简短,却勾勒出了契诃夫及其创作的一些特点。本书从人品、创作和艺术三个方面介绍了契诃夫。
契诃夫离开人世已经百年有余。他创作的小说和戏剧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成为世界文库中的无价瑰宝和珍贵遗产。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历史人物,契诃夫的成长和发展道路是颇有教育意义的。契诃夫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启迪:艺术家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家必须具有正确和进步的世界观、作家必须永不知倦地进行探索等。
三、探求“总的观念"——萨哈林之行
1890年3月5日,契诃夫以谐谑的口气告诉女友林特瓦烈娃说:“我自己
叫自己出差,是自费。”①他在这里讲的是行将动身去萨哈林岛。当年的萨
哈林岛是沙皇政府折磨和虐待苦役犯和流放犯的地方。1890年4月21日,安
东·巴甫洛维奇从莫斯科启程前去萨哈林岛。同年10月13日离开萨哈林岛,
乘船经海道抵奥德萨,于12月8日回到莫斯科。在萨哈林岛上他一共“度过
了三个月零两天”,进行了“紧张的工作”,“对萨哈林岛上的全体居民作
了详细调查”。他在写给苏沃林的信中说:“除了绞刑以外,我什么都看见
了……我现在知道了许多东西,……我觉得萨哈林岛简直是一座地狱。”②
在另一封写给苏沃林的信中,安东·巴甫洛维奇谈到了他在萨哈林岛之行中
的思想收获:“您当初曾建议我别去萨哈林,您的看法是多么不对呀!……
要是我呆在家里的话,我现在会是一个多么萎靡不振的人。”③他以他对托
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的看法为例,说明自己思想的变化。他说,“在
萨哈林之行前《克莱采奏鸣曲》对我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而现在“
它在我看来是可笑的,而且似乎是糊涂的”。接着安东·巴甫洛维奇写道:
“要么是我去萨哈林跑了一趟后精神上成长了,要么是我发疯了。”④的确
,萨哈林之行使契诃夫在思想上“成长起来了”。他在这座“地狱”里的见
闻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提高了他对生活的认识。他不仅认为托尔斯泰的《
克莱采奏鸣曲》“显得可笑”,而且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文学家,
需要的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需要生活在人们中间”,需要有“社
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点点也好”。⑤他还认识到,做一个文学家
,必须具有“正义感”,因为对于作家来说,“正义感”“比空气更为宝贵
”。①正因为契诃夫有了新的认识,他才开始意识到,为《新时报》撰稿带
给他的只是“祸害”②,也正是在这时他才有可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中篇小说
《第六病室》。在这部作品中,他无情地暴露了沙皇俄国的可怕现实,把它
比喻为一座阴森森的监狱。从《第六病室》起,契诃夫作品中对丑恶现实的
暴露和批判明显增强。大凡研究契诃夫的专家都承认,萨哈林之行是契诃夫
思想和创作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毫无疑问,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究竟是什么促使契诃夫去萨哈林岛的呢?而萨哈林之行对身体赢弱的契
诃夫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契诃夫的幼弟米哈伊尔在《安东·契诃夫及其作品的题材》一书中说:
“去萨哈林岛的想法完全是偶然产生的。”“当时我正在法律系结束学业,
正在准备国家考试……安东·巴甫洛维奇常到我房间来,躺在床上,阅读我
的讲义。有一次他在读完了刑法讲义后对我说:‘我们对罪犯的全部注意只
集中在作出判决以前的那一段时间上;一旦把罪犯遣送去服了苦役,大家也
就把他忘记了。至于在服苦役的地方又会怎样呢?这是可想而知了!’有一天
他突然迅速不安地整理起行装来,说他打算上萨哈林岛去。是如此地突然,
以至家人一开始都弄不明白,他这是当真的呢还是在开玩笑。”③米哈伊尔
·巴甫洛维奇到了晚年,在一封写给女儿的信中仍说:“安东·巴甫洛维奇
不知怎么一下子产生了去萨哈林岛的想法,事先根本不存在什么缘由,要不
就是因为我当时正在准备考试而背诵刑法。”④总之,米哈伊尔·巴甫洛维
奇一直认为,他哥哥去萨哈林岛的想法“完全是偶然产生的”,是“突然”
“一下子产生”的。
其实,安东·巴甫洛维奇去萨哈林岛的决定却是他在内心深处长期酝酿
的结果。正因为是在内心深处酝酿,所以当他把酝酿成熟的决定公开时,就
连他的嫡亲弟弟也感到“突然”。
我们已经在前面说明,契诃夫的品格是难能可贵的。他在成了“红人”
以后,并未迷恋于声誉、金钱和地位,而是不断地求进步,探求“总的观念
”,常常为没有明确的工作目的而苦闷。现在我们再来翻阅他去萨哈林岛前
一两年内写下的书信。我们发现,作家的苦闷情绪在这两年中加深了。在他
的书信中常常可以听到埋怨的声音:“我的情绪坏极了”(1889年4月10日)
①;“我的心情糟糕透了”(1889年4月17日)②;“天气真好,但我感到烦
闷,而且非常恼恨”(1889年5月底)③;“我并未绝望,也没有害忧郁病,
而是忽然不知什么缘故一切东西都变得不大有趣味了。必须在我的身子底下
放上一点儿炸药了”(1889年5月4日)④。契诃夫怎么会产生这种情绪?他所
说的要在自己身子底下放上的“炸药”究竟是指什么?毫无疑问,在这段时
间里作家心绪不佳与他的兄长尼古拉病重和去世有关。但我们认为,使他心
情烦恼的重要原因还是他对现实生活和本人创作的不满。而他所说的要“在
自己身子底下放上一点炸药”,乃是指他有意于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像我有生以来所一直过的生活那样去生活它半
年时光。”⑤
P13-15
十年一觉电影梦 本书特色 李安特别审订并唯一授权,华人电影的“光荣与梦想”!2001年《卧虎藏龙》获奥斯卡*佳外语片奖2006年《断背山》获奥斯卡*佳导演奖20...
鲁迅集(皮面烫金典藏珍本)(精装) 本书特色 《鲁迅集(精)》秉承大众阅读的原则,以更清晰的视角,力争多方面展现鲁迅的文字风格和艺术思想。书中精选了鲁迅不同时期...
胡秋原从抗战巨笔到两岸{破冰入} 本书特色 胡秋原是谁?作为”自由人”,他曾与瞿秋白、鲁迅、胡适、李敖等论战,笔墨官司打了七十余载;作为爱国者,他弃学抗日、捍卫...
名人传 本书特色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
渴望生活:梵高传 本书特色 中学生必读书目,八十余种文字全球发行,感动亿万读者,收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周国平,濮存昕,安妮宝贝鼎力推荐。渴望生活:...
《罗斯柴尔德家族第1部:金钱的先知》内容简介: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
HillaryRodhamClinton’sinsideaccountofthecrises,choices,andchallengesshefacedduri...
俾斯麦(1815~1898),OttovonBismarck,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1890),德意志帝国宰相(1871~1890)。执政期间采取“铁血政策
超级女声VS超级策划 本书特色 谁是这场超女狂欢中当之无愧的大赢家? 一个策划助蒙牛酸酸乳从7亿飙升至25亿。本书全面曝光,超女推手的阴谋之路,超女神话的阳光之...
《做女人要像希拉里》作者以自然流露的语言,机智、聪慧的笔触,引领内心彷徨、面临困境的女性读者,迈入希拉里的内心世界,让你
二十世纪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上下册) 内容简介 一个立誓成为教父的鞋匠家庭的儿子,*终却走上了布尔什维克的政治道路,并成为苏维埃政权的*高统帅;一个在没有一点...
我的家 本书特色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已成为描写中国封建家庭制度和生活的文学经典长久留存。《我的家》则是巴金关于自己家庭生活的生动叙述。 巴金的笔触朴实、感人...
自由报人:曹聚仁传 本书特色 浙江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在这里,它诞生了无数个文化界名流,曹聚仁就是其中之一。本书是大陆**部较完整的曹聚仁传记,展示了曹聚仁这...
丹青风骨 内容简介 名画《雪血江山图》价值连城,多方觊觎,真迹迷踪,赝品迭出,疑云萦绕,扑朔迷离;古城丹青世家,三代情缘,悲喜纷呈,异国情爱,畸形苦恋,忠贞痴迷...
名利丹青:吴冠中说吴冠中 本书特色 用知名度、画价、成交额、画集著作出版、报刊传媒宣传频次与力度、办展次数与规格、收藏机构与收藏者的数量与级别等外在指标来衡量,...
戴笠全传 本书特色 《戴笠全传(超值精装典藏版)》是迄今为止*全面、*客观地描述戴笠从一文不名成为民国“特工王”的传记,以戴笠的生平为主线,以珍贵的档案、史料为...
军政人物经典传记:罗斯福 内容简介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四届的总统,坐在轮椅上的他,善于用“狐狸的手段去达到狮子的目的”在其执政下,美国奠定了超级大国地位...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内容简介:为深入贯彻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
盛世光阴-张国荣 本书特色 《盛世光阴 张国荣》2014修订终极版,“荣迷”值得珍藏的张国荣艺术评论集。谨以此书怀念张国荣先生。继续怀念、继续爱、继续张国荣!《...
放言惊世法兰西 本书特色 德国史学家兰克说:“法国的特点,是在各个世纪中不断地冲破合法的圈子。”千百年来,法国人以批判为荣,敢于思考,勇于表达,言为心声,以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