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精读

鲁迅精读

作者:郜元宝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6-11

评分:8.2

ISBN:978730904679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作品目录

导论
第一讲 早期文言论文两篇和文学活动的开始
一、《科学史教篇》讲解
1.“科学”一词的意义纠葛
2.从《教篇》整体论述结构看鲁迅当时的科学观
3.何谓“本根”、“本柢”?
4.“神思”是什么?
二、《破恶声论》讲解
1.《破恶声论》在鲁迅早期文言论文中的地位
2.论“志士英雄”为“无信仰之士人”即“伪士”
3.想象中国:充斥“伪士”的“寂寞境”、“扰攘世”
【附录】
科学史教篇
破恶声论
第二讲 白话小说四篇
一、《呐喊》、《彷徨》概述
二、《狂人日记》讲解
1.“吃人”的主题
2.狂人的失败
3.第二个“狂人”
4.关于文言小序
三、《阿Q正传》讲解
四、《伤逝》讲解
1.第一人称叙述的难题
2.“我已经不爱你了”
3.涓生的罪过
4.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
五、《铸剑》讲解
1.历史退化论·“油滑”
2.“中国的脊梁”
3.“逃名”
4.“伤害”·“复仇”·“死”
5.“两个仇人”
【附录】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伤逝
铸剑
第三讲 《野草》讲解
一、《〈野草〉英文译本序》所回避的
二、《题辞》:忏悔“过去的生命”
三、“抉心自食”者的失败
四、“大阙口”内外的“游魂”
五、身体:精神之“影”无法“告别”的
六、“天地”之间的“求乞者”
【附录】
《野草》英文译本序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第四讲 杂文
一、概念·问题结构·智慧形态
二、杂文十四讲
【附录】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有趣的消息
不是信
我还不能“带住”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上海文艺之一瞥
谁的矛盾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萧伯纳在上海》序
颂萧
透底
“彻底”的底子
由聋而哑
未来的光荣
水性
隔膜
买《小学大全》记
病后杂谈
阿金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穷人》小引
关于知识阶级
第五讲 旧体诗四首讲解
概述
一、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二、哀范君三章
三、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四、亥年残秋偶作
· · · · · ·

精彩摘录

守旧胆小怕事的人眼里,他们是狂徒,他们自己,比如鲁迅的老师章太炎,也以自己身上无所畏惧狂做之气而自豪,公然说自己有神经病,而且一听到别人骂他神经病就感到高兴,甚至认为“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他还扬言要把自己的神经病传染给别人,最好能够“传染与四万万人”,让全中国人都变成神经病①!鲁迅的其他小说如《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药》中的夏瑜,都是这一类型的值得尊敬的“狂人”。但是,这一类型的狂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是很可怕的局限,因为他很容易觉得只有自己无辜,只有自己真理在握,别人全部有罪,全部错了,结果就是自我优越和自我神圣化,将天下罪人统统在脚下。古今中外,这样的“狂人”比比皆是,就鲁迅著作所涉及的而言,早期文言论文刻画的“稍稍耳新学之语”的“维新之士”,反顾国中,如无人之境,戟指向天,昂然日惟自己的学说可以善国善天下者,就显得狂妄而不可一世,鲁迅鄙夷地称他们为“英雄”,“志士”,“伪士”和“辁オ小慧之徒”,就因为他们徒有狂放的外表,“空腹高心”,甚至自私狡黠,“假改革之名而大遂其私欲”,简直就是以狂人的姿态来骗别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鲁迅又发现了同样表面激烈而内里自私的“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他们自己毫无定见,却觉得“世上没有一件对,自己没有一件不对”2。在和“创造社”某些“才子+流氓”式的青年革命家论争的时候,鲁迅同样认为他们的毛病,就是“将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着恐怖”。“这种令人知道点革命的厉害,只图自己说得畅快的态度”,其实也曾经表现在可怜的阿Q身上。在阿Q那里,时机一到,不是也有一些得意忘形的“狂”气吗?

——引自章节:二、《狂人日记》讲解


客观上“被别人描写”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一见别人描写自己,就惊肉跳,全盘拒绝,这样非要弄到神经衰弱、“道路以目”不可。如果发展到阿Q、王胡之流有了缺陷就拼命遮掩,忌讳别人议论,则更是无自信、没出息的标志。“被描写”主要说的是自己一方,指自己不积极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不积极地发出声音来“描写自己”,在文化创造上陷人虚空,因而不得不专等别人恩赐,积久成习,不仅不以为耻,反而以为“有趣”,觉得“光荣”。鲁迅曾经在一篇杂文中谈到1929年上海电影公会给美国影星范朋克(DouglasFairbanks)的公开信,可以作为这种“被描写”的典型。当时上海一班小市民和代表他们欣赏趣味的文化人听说在电影《月宫宝盒》(TheThiefofBedad)中扮演摔死蒙古太子的英雄因而就是“辱没了中国”的范氏来华,纷纷表示要趁机予以遺责;遣责不成,又想感化这位美国的“武侠明星”,就在公开信中一面委屈地申明电影中的蒙古太子不代表“东方中华民国人民之状况”,一面恳请范氏“于东游之后,以所得真实之情状,介绍于贵国之同业,进而介绍于世界”。鲁迅认为这班愚人以“中华民国人民”而偏以蒙古王孙苗裔自居,又忘了范氏不过“花旗国里发了财的电影员”,且无视内忧外患的现实,觉得可以用“四千余年历史文化”和“中华民国”的“真实之情状”骄人,实在暴露了“被压迫的故国人民的精神”:“因为被压服了,所以自视无力,只好托人向世界去宣传,而不免有些谄;但又因为自以为是“经过四千余年历史文化训练的,还可以托人去宣传,所以仍然有些骄”。到这地步,当然只能希望别人来描写,而且也只有“没落的古国人民的精神的特色”可供“被描写。“被描写”揭示的是主体“我”的一种困境和劣根性。其实《未来的光荣》一文提请同胞们“觉悟”...

——引自章节:二、《狂人日记》讲解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