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

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

作者:李恒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6-11

评分:8.9

ISBN:978710802557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作品目录

目录
再版前言 杨远婴
外国电影理论演进的轨迹(代序)
上编
第一章 于果·明斯特伯格
电影心理学
第二章 巴拉兹·贝拉
可见的人类
创造性的摄影机
第三章 法国印象派一先锋派电影思潮
电影不是戏剧(卡努杜)
上镜头性(路易·德吕克)
论电影节奏(莱翁·慕西纳克)
画面的时代来到了(阿贝尔·冈斯)
电影的本质(让·爱泼斯坦)
电影——视觉的艺术(杰·杜拉克)
第四章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
电影修辞问题(埃亨鲍姆)
电影衰落了吗?(罗曼·雅可布逊)
第五章 爱森斯坦
吸引力蒙太奇
在单镜头画面之外
垂直蒙太奇
第六章 吉加·维尔托夫
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
带摄影机的人
从电影眼睛到无线电眼睛
第七章 鲁道夫·爱因汉姆
电影(修正稿)
第八章 约翰·格里尔逊
纪录片的首要原则
第九章 安德烈·巴赞
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电影语言的演进
第十章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电影,人民深层倾向的反映
《电影的本性》自序侣
第十一章 让·米特里
影像作为符号
蒙太奇形式概论
附录1 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欧文·潘诺夫斯基)
附录2 语法模式、语言学模式及电影语言的研究(罗杰·奥丹)
下编
第十二章 符号学电影理论
电影符号学的若干问题(克里斯丁·麦茨)
电影语言的符号学研究:我们离真正格式化的可能性有多远?(克里斯丁·麦茨)
诗的电影(皮·保·帕索里尼)
电影符码的分节(温别尔托·艾柯)
不可企及的文本(雷蒙·贝鲁尔)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查尔斯·F·阿尔特曼)
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让一路易·博德里)
第十四章 叙事学电影理论
电影话语与叙事:两种考察陈述问题的方式(弗朗索瓦·若斯特)
电影的叙事手段(贝·迪克)
现代电影与叙事性(克里斯丁·麦茨)
第十五章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劳拉·穆尔维)
电影与装扮:一种关于女性观众的理论(玛丽·安·多恩)
第十六章 意识形态批评与电影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路易·阿尔都塞)
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电影手册》编辑部)
新殖民主义与暴力压迫——视听宣传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埃尔温·莱斯克里斯蒂安·多茨曼)
第十七章 酷儿理论与电影
酷儿理论(亚历山大·多蒂)
酷儿及其现时危险(B一卢比·里奇)
第十八章 吉尔·德勒兹
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四评柏格森
· · · · · ·

精彩摘录

p69.节奏并不单纯存在于画面本身,它也存在于画面的连续中。电影表现的大部分威力正式依靠这种外部节奏才产生的,而它的感染力是那么强烈,使得许多电影工作者都不知不觉地在寻找这种节奏(但他们并没有去研究这种节奏)。因此,剪接一部影片其实就是赋予影片以节奏。p72事实上,节奏是一种心灵上的需要,它通过一种下意识活动补充了人的空间感和时间感。p73只要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一系列运动,我们的眼睛就会处于激动状态,然后就竭力把这些运动有次序地组织起来并给它确定一个节奏。画家和建筑师就是这样工作的,只不过他们是把这个节奏固定在特定的一瞬间,把各种节奏归纳成一个固定不变的节奏而已。因此,电影工作者应当像重视画面在形式上的美一样,去重视画面的运动和这种运动——节奏——的安排顺序。p73-74在任何情况下,这种节奏都不会是匀称的,这种不匀称既表现在节奏的延续时间上(即画面的连续),也表现在节奏的强度上(画面的外在表现)。p74.因此,就像音乐的节奏一样,电影的节奏也有简单(或原始)节奏;两个或数个简单节奏的结合或对立便形成复合节奏。也许,节奏是一个复杂问题。但是,为了便于结构编排,我们可以像对待音乐一样,根据构成各个小节的因素的单位时间和延续时间,绘成曲线图,这样,小节就真正成了“记下节奏的空间范畴了”。我们看到,我们在画面与画面之间感受到的节奏关系,并不仅仅是延续时间的比例关系,其中还有强度的比例关系;这种强度既取决于画面的吸引力,也取决于画面的质量。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小节和节奏混为一谈:小节只标明一种强度,它不过是实践中的一个标记而已。事实上,视觉也像听觉一样,它的延续时间是不以我们人体的反应为转移,而是独立存在的。事实上,当画面迅速地连续出现时,大脑皮质会连续不断地发出反应,使画面的印象持久地留在那里——这正是电影的基础。因此,这种持久性是可以作为节奏元素来使用的。但是...

——引自第69页


对于新手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力轻而易举地培养对运动的鉴赏力,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高雅品位轻而易举地培养观察力,但真正的工作却开始于他们将目的性运用于他们的观察和运动之时。艺术家不需要断定目的(因为这是批评家的营生),目的应该是明摆着的:对事物进行描述,将(超越时空的)合目的性赋予自己选择的生活切片。为了达到这种更加开阔的效果,应该有诗歌或者预言的力量,即使没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至少也应该有诗歌和预言所蕴含的社会逻辑感。

——引自第265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