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复兴

中国佛教的复兴

作者:[美] 霍姆斯·维慈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06-12

评分:7.7

ISBN:978753254475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唯慈的三卷本《现代中国佛教丛书》中的第二部。第一部着重探讨了现代中国佛教的体系制度、教会组织体制和制度;第三部将从制度和历史两个方面论述在共产党统治下中国佛教所发生的变化。本书则立足于佛教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史,集中于1949年共产党胜利之前三十年间中国佛教的急速变迁。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处理中国近代佛教,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并重,是一部非常厚重的学术力作。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具有比较宗教学的宏观视野,对中国佛教在适应现代化过程中神圣性资源的缺失,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他以一个西方学者的立场,对某些人物和事件的品评,未必都符合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定论,但或许是旁观者清,亦可能为深化近现代中国佛教研究,提供另一种视角。作者在本书结论中,对中国佛教“复兴”意义的界定,对于当前中国佛教的复兴,也应具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说,要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唯慈的这“三部曲”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作品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复兴的开端
杨文会
现代僧伽教育
革新派僧侣
第二章 争取全国领导权的斗争
大闹金山
对立的佛教组织
中国佛教会(上海,1929)
第三章 太虚
世界性组织
国内的组织
太虚与科学
太虚的方法
第四章 居士佛教运动
居士组织的种类
佛教正信会
日益重要的居士作用
第五章 建筑与出版
寺院的中兴
新修的寺庙
出版事业
第六章 佛教教育
传统教育
观宗学社
太虚创办的佛学院
天宁佛学院
教育的水准
内学院
第七章 僧侣的社会活动
龙泉寺孤儿院
其他福利活动
僧侣从事的社会福利
第八章 僧伽与国家
民国法律及实施
针对佛教敌对者的法律
佛教在上层社会的朋友
僧人与政治
第九章 对外交往
与日本的交往
内地与西藏的交往
与南传佛教的交往
与基督教的交往
基督徒皈依佛教
与海外华侨的交往
第十章 宗派与分歧
密教
反派性潮流
地域主义
分歧的焦点
第十一章 基督教的成见与佛教现状
佛教的现状
理解的增长
曲解的因素
地区性差异
第十二章 复兴的含义
这是复兴吗?

附录一 佛教期刊
附录二 佛学院
附录三 僧侣数目
附录四 局部衰败
参考文献
译后记
· · · · · ·

精彩摘录

“在民国期间约出现了七十余种佛教期刊,其中有五十七中列于附录一。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书目,但其中大多数只有很少的读者,存在时间也很短。它们表明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佛教期刊有着相当规模的蓬勃发展,有可能结晶出某些持久而有意义的东西。但事实上,出色的写作、创造性的思想、原创性的研究却微乎其微。少数佛教学者如汤用彤和周叔迦,享有广泛的声誉,但佛教界不承认胡适。”

——引自第82页


尤其让人气愤的是,1929年监督寺庙条例只适用于佛教和道教,基督教因为“治外法权”理所当然地免于受制。而且在清朝灭亡以前,寺庙甚至还会偶尔被移交给基督教传教士管理,传教士仅仅只是在“王”字上打了个点,就把“天王殿”变成了“天主殿”。

——引自第156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