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19世纪的首都

巴黎,19世纪的首都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5

评分:8.8

ISBN:978720806158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瓦尔特·木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申请大学教职失败后,一直从事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他的作品在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纳粹兴起后他离开德国,1940年在法国与西班牙边境自杀。

作品目录

译者前言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5年提纲)
巴黎,19世纪的首都(1939年提纲)
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
一、 波希米亚人
二、 闲逛者
三、 现代主义
附录
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附录
波德莱尔论丹蒂
· · · · · ·

作者简介

瓦尔特·木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申请大学教职失败后,一直从事文学评论和翻译工作。他的作品在法兰克福学派批评理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纳粹兴起后他离开德国,1940年在法国与西班牙边境自杀。

精彩摘录

闲逛者似乎不过是用借来的——假想的——陌生人的孤僻来填补自己心中因这种孤僻造成的空虚,从而打破这种"追逐私人利益时不近人情的孤僻"。继恩格斯清晰明确的描写之后,波德莱尔的描写听起来就模糊得多了∶"置身人群的那种快乐是一种因数量倍增而愉悦的奇妙表达。"但是,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这句话不仅出自某个人的角度,而且出自一种商品的角度说出来的,那么它的意思就变得清晰了。诚然,就作为劳动力的人是一种商品而言,并不需要他本人来认可这种情况。他对自己的生存状况、即生产体制强加给他的生存方式认识得越清楚,他越使自己无产阶级化,他就越感受到商品经济的逼人寒气,也就越不喜欢与商品息息相通。但是,波德莱尔所属的小资产阶级的情况还没有发展到这一地步。就我们讨论的这一时期而言,这个阶级只是刚刚开始衰落。终究有一天它的许多成员会被迫意识到自己劳动力的商品性质。但是这一天尚未到来;到了那一天,可以这样说,他们就可以随意地打发他们的时间。事实上,他们所获得的至多是享乐,而绝不是权力,这就使得历史给予他们的那种时刻成为消磨时光的空当。凡是打算消磨时光的人都是追求享乐。但是,不言而喻,这个阶级越是想在这个社会里获得更多的享乐,这种享乐越有限。如果这个阶级发现有可能来享受这个社会,那么可以预见的享乐就不那么有限了。如果他们想达到对这种享乐的高妙把握,他们就不能拒绝与商品调情。他们不得不玩味这种对所有欢乐和不安的认同——不安来自对自己阶级命运的预感。最后,他们不得不走近这种命运,甚至去感受破损和腐烂的商品所具有的魅力。

——引自章节:二、闲逛者


文人是在林阴大道上融入他所生活的社会的。他在林阴大道随时准备着听到又一个突发事件、又一句俏皮话、又一个传言。在那里他建立了与同行、社交界的关系网,而且他十分依赖这些关系网带来的结果,就像妓女依赖她们的乔装打扮。②他在林阴大道消磨时间,他向人们展示这是他的工作时间的一部分。他的表现就仿佛他从马克思那里学到了一个道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种一段又一段的懒散时间拖得很长,但在公众心目中,这是实现他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由此,它的价值大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不仅仅公众这样高度评估,当时专栏文章的高稿酬也表明,专栏是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之中的。

——引自章节:一、波希米亚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