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作者:李杨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6-5

评分:9.0

ISBN:9787532836932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作品目录

第一章 《林海雪原》
——“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一、“英雄”
二、“儿女”
三、“鬼神”
四、“旧瓶”与“新酒”
第二章 《红旗谱》
——“成长小说”之一:“时间”、“空间”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一、“成长小说”视阈中的朱老忠形象
二、从“家族复仇”到“阶级斗争”
三、“田园诗”与“历史小说”
第三章 《青春之歌》
——“成长小说”之二:“性”与“政治”的双重变奏
一、政治叙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二、《青春之歌》的另一种阅读方式:情爱叙事
三、“成长小说”:在“性”与“政治”之间
第四章 《创业史》
——“现代性”、“知识”与想象农民的方式
一、在两种革命之间
二、“旧农民”序列
三、新农民形象
四、梁生宝与梁三老汉
第五章 《红岩》
——“红色圣经”中的现代性革命
一、“革命不回家”
二、“个体”与“神性”
三、“身体的意识形态”
四、“虐恋”与“向死而生”
第六章 《红灯记》
——“镜像”中的“自我”与“他者”建构
一、“样板戏”:在“文艺”与“政治”、“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
二、《红灯记)的版本沿革:从电影、沪剧到京剧
三、“镜像”中的“自我”
四、“镜像”中的“革命”
五、“京剧”与“革命”
第七章 《白毛女》
——在“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之间
一、文本生产过程
二、歌剧《白毛女》中的“政治革命”
三、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文化革命”
四、“文化革命”视野中的“延安文艺”
第八章 《第二次握手》
——“地下文学”的三种叙事方式:言情小说、政治叙事与民族寓言
一、言情小说中的“男人”与“女人”
二、政治叙事中的“知识分子”与“党”
三、民族寓言中的“中国”与“西方”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精彩摘录

发生在国民党狱渣滓洞的英雄故事中,被俘的新四军战龙光华不屈反抗被摧残至死的故事感人至深。在为这位英雄战士举行的追悼会上,战友们送上一副挽联,上书十八个大字:“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已,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多年以后,这首诗成为了“文革”中红卫兵小将激动人心的座右铭,《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的儿子老鬼就是在这首诗的激励下,带领红卫兵“大义灭亲”地砸了自己的家,继开始了做“千秋雄鬼”的永无归期的精神长旅。由革命的羁绊到成为革命的对象,在现代性的演进中,离我们的生存越来越的“家”变得越来越不可企及和不可思议。“家”是守候已久的特务布下的阴险的陷阱,它张开狰狞的血盆大口在等待着游子的归来,仅仅是还家的想象都足以使我们战栗恐惧,即使远在天边的回眸都能分明地感受到温馨的灯光与亲情的期待下掩藏的无边杀。因此,离“家”出走已经不仅仅是因为党的命令,更是时代英雄无法摆脱的文化宿命,在“死不还家”的英雄故事中,“还家”意味着比死亡还要深刻得多的遭遇。《红岩》展示出的正是这种发生在“革命”与“家”之间的令人室息的充满象征性的紧张关系。

——引自章节:一、“革命不回家” 162


所谓“媚俗手法”,包括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一见钟情的模式、悲切煽情的结局,以及故事套故事的男主人公忏悔回想结构、制造悬念和神秘效果的叙述方式。

——引自章节:第八章《第二次握手》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