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作者:[德国]卡尔·洛维特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5-1

评分:8.6

ISBN:978720805804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这决定了本书论述的范围。“历史哲学”这一用法,一般认为开始于伏尔泰和启蒙运动,伴随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学,它充满了摆脱束缚的愉悦,自以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神学史观的藩篱。启蒙哲人自豪地宣告,那个带着上帝的启示和末世的地狱景象的历史已经被抛进了垃圾堆,“新的历史”已经开始,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自由地构建心目中的历史图式。现在我们所说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从其本身的完整意义上讲,进入了自觉的形态。启蒙以降,众多历史哲学家如孔多塞,孔德,黑格尔,马克思,布克哈特,斯宾格勒接连粉墨登场,一台接着一台地唱着伏尔泰定下基调的老戏。

洛维特在书的开始就直指这种“历史哲学”的本质,即“以一个原则为导线,系统地解释世界历史,借助于这一原则,历史的事件和序列获得了关联,并且与一种终极意义联系起来”。进而他敏锐地指出,“如果这样理解,则一切历史哲学都毫无例外地依赖于神学,即依赖于把历史看作救赎历史的神学解释”,而这本书的目的则在于阐明“现代的历史哲学发源自《圣经》中对某种践履的信仰,终结于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

作品目录

前言
绪论
一布克哈特
布克哈特在哲学上对历史哲学的放弃
布克哈特对基督教的态度
二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宗教批判
三黑格尔
四进步反对天意
1. 蒲鲁东
2. 孔德
3. 孔多塞和涂尔戈
五伏尔泰
六维科
“新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历史的辩证法
真宗教和各种假宗教
历史的进程与复归
七波舒哀
八约阿希姆
天意规定的向历史末世的进步
九奥古斯丁
反驳古代世界观
历史神学
十奥罗修斯
十一《圣经》对历史的解释
结语
后记
附录一约阿希姆学说的变形
附录二尼采对永恒复归说的恢复
· · · · · ·

作者简介

卡尔·洛维特,德国人,生于1897年,青年时代在弗莱堡听过胡塞尔的授课,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一直处于亦师亦友之间。由于其犹太人身份,30年代开始流亡生涯,经意大利,日本,美国,50年代返德。一生著述遍涉神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但无论生前或死后长期处于汉语(甚至英美)学界的视野之外。这本《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于1949年首次出版于美国,是作者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精彩摘录

(亚里士多德)没有一部作品是探讨历史的,与诗相比,他对历史的评价很低。因为历史只探讨一次性的事情和偶然的事情,而哲学和诗却探讨永远如此的存在者。对于古希腊的思想家来说,“历史哲学”是一个悖论。历史是政治的历史,作为这样的历史,也就是政治家和政治史学家的旨趣

——引自第8页


现代对历史、对作为“历史”的“世界”的过高评价,是我们背离古代的自然神学和基督教的超自然神学的结果。它既缺乏智慧,也缺乏信仰。经典古代把历史看做是与人的本性和宇宙密不可分的;《旧约》教导说,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而基督教教义则把仿效基督置于中心。按照《旧约》,基督降临虽然是一个非常的事实,但并不是世界历史连续性内部的一个特殊事实,而是独一无二的事件。他通过闯入历史和自然的进程,即罪与死的链条,而一劳永逸地使整个历史程序和自然程序成了问题。精确地与人同上帝和自身发生关联的强度相比,这个世界的历史失去了意义。我们被世界的历史所淹没,在宗教上变得枯竭了,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却不包含一点认真参与世界事务的暗示。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基督教只是被拖入了世界历史的漩涡,由天意规定的上帝意图,也只是作为被世俗化和理性化的原则,才成为一个体系。作为超验的原则,上帝的意志永远不能成为一种在各个国家,甚至教会的前后相继和命运中说明历史意义的系统阐释的对象。按照基督教的理解,只是就上帝在一个历史人物身上启示自己而言,历史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与历史上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对话不同,历史上福音书中的耶稣首先不是一个历史教师,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只有我们这些超出对基督的信仰在“基督教”的概念中,并超出基督在“历史”的概念中思考的现代人,才习惯称这一启示为历史的启示。这里不仅包含了过去的现实,而且包含了两千年未实现的末世论。从《新约》的立场出发来看,上帝在一个历史人物身上的启示是他在“人子”身上的自我显现,而这个人子借助复活超越了任何历史人物的生与死,为自己是上帝之子或者一个神人提供了最好的证明。对于信徒来说,历史不是人的努力和进步的自律王国,而是一个需要拯救的罪与死的王国。在这一考察方式的范围内,历史的进程自身不可能被体验为决定性的。对历史的绝对重要性的信仰使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著作成为畅销书,这...

——引自第231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