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与命运

人的本性与命运

作者:R.尼布尔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6-6

评分:8.8

ISBN:978722107245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1892-1972)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德国移民家庭。后来成为福音派的牧师,在美国宗教的最高殿堂协和神学院任教三十余年。他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对美国思想界的左派和右派都有巨大的影响。

•80年代以来,他对美国政治思想界的影响与日俱增,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总统们的真正教父。肯尼迪、卡特、里根身后真正的智库。也是现任总统奥巴马公开承认的最崇拜的哲学家。

•甚至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尼布尔的世纪。

作品目录

上卷 人的本性
引論/R.W.洛汶
1964年版序言/R.尼布爾
第一章 人是人自己的一個問題
一 古典的人性觀
二 基督教的人性觀
三 現代的人性觀
第二章 人性中的生機與形式問題
一 理性主義的人性觀
二 浪漫主義對理性主義的抗議
三 浪漫主義的錯誤
四 馬克思主義中的浪漫成分
五 各種沖突理論的社會基礎
第三章 現代文化中的個性
一 基督教的個性意識
二 文藝復興運動的個性觀
三 資產階級文明與個性
四 自然主義對個性的破壞
五 自我在唯心主義中的喪失
六 自我在浪漫主義中的喪失
第四章 現代人的安穩良心
一 力圖將邪惡歸諸特定歷史起源
二 作為德性之源的自然
三 唯心主義的樂觀態度
第五章 基督教的人性觀
一 個別啟示與一般啟示
二 作為啟示的創造
三 歷史啟示與特別啟示
第六章 作為造物與上帝形象的人
一 聖經的人性觀
二 人作為受造物的教義
第七章 人為罪人(上)
一 引誘與罪
二 驕傲之罪
三 欺騙與驕傲的關系
第八章 人為罪人(下)
一 罪的平等性與罪責的不平等性
二 作為情欲的罪
第九章 原罪與人的責任
一 貝拉基的主張
二 奧古斯丁的主張
三 誘惑與罪的必然性
四 人對其必然罪所負的責任
五 拘泥字義的錯誤
第十章 原義論
一 人的本性與原義
二 原義在哪里
三 原義的律法內容
四 原義的超越性
經文選段索引
人名索引
主題詞索引
下卷 人的命運
第一章 人的命運和歷史
一 不期待基督的歷史觀
二 期待基督的歷史觀
第二章 人生和歷史的意義的啟明與實現
一 耶穌對先知救世觀的新解釋
二 基督教信仰既被指望 又被拒絕的救世主
第三章 歷史的可能性與局限
一 犧牲之愛與基督的無辜
二 基督的完美與歷史的關系
三 基督的完美與永恆的關系
四 結語
第四章 智慧、恩典與力量(歷史的完成)
一 聖經關於恩典的信條
二 恩典是人內心的能力、神對人的寬恕
第五章 恩典與驕傲的沖突
一 奧古斯丁以前的恩典觀
二 天主教的恩典觀
三 天主教思想體系的毀滅
第六章 近代文化中關於人的命運的辯論:文藝復興運動
一 文藝復興的意義
二 新教的小教派與文藝復興
三 文藝復興的勝利
第七章 近代文化中關於人的命運的辯論:宗教改革運動
一 路德的改教運動
二 加爾文派的宗教改革
三 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的合流
第八章 既把握了真理又沒有把握真理
一 真理問題
二 對容忍度的測試
第九章 上帝之國與為正義而奮斗
一 正義與愛的關系
二 正義的規律和原則
三 正義的構架
四 基督教對政府制度的態度
五 正義與國際社會
第十章 歷史的終結
一 《新約》的末世觀
二 歷史的終結與歷史的意義
三 歷史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 · · · · ·

作者简介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1892-1972)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德国移民家庭。后来成为福音派的牧师,在美国宗教的最高殿堂协和神学院任教三十余年。他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对美国思想界的左派和右派都有巨大的影响。

•80年代以来,他对美国政治思想界的影响与日俱增,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总统们的真正教父。肯尼迪、卡特、里根身后真正的智库。也是现任总统奥巴马公开承认的最崇拜的哲学家。

•甚至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尼布尔的世纪。

精彩摘录

  人固然是自由的,也有超越他自己及其世界的能力,但他若找不到建构意义的根据(这根据超越了他所无法超越的世界),那他就不可能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作为宗教基本问题的意义问题,超越了以探索事物相互联系为目的的普通理性问题,正如人的精神自由超越了他的理性能力一样。  如果不引入一个超越了这个有待解释的世界的意义原则,那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若有关存在的生机原则,甚或次要的和谐原则被用作意义原则,那人就会陷入偶像崇拜。他就会把某些有限的、偶然的生存因素抬升到神的高位。他就会把某种本身仍需解释的东西当作和谐与意义的终极原则。偶像崇拜的最显著形式是,以自然生机或历史生机为中心来建构意义世界。比如,把显然是偶然而非终极的部落或民族生存作为意义的核心。将次要的和谐原则与意义原则当作终极原则,虽说较为隐蔽,但仍是一些偶像崇拜。自然的因果联系即属此种次要原则。如果只拿自然因果联系的原则去理解世界的意义,那就等于从机械凝聚的方面去构想世界,并未给那表现在人的意识中的自由留下地盘。关于和谐的种种理性原则,则代表了另一似乎更高但仍不恰当的意义体系。凡努力把意义等同于理性,就是在神化理性。此种等同代表了偶像崇拜,并且理性与逻辑的法则不能完全领会世界的全部意义,这一点可由下述事实来证实:人生与历史充满了理性原则所不能解决的各种矛盾。进而言之,那超越自身的心灵也不能合理地使自己成为终极原则,用以解释心灵与世界的关系。……  尽管藉以领会上帝的宗教信仰不会与理性相冲突,即是说,意义的终极原则不会与那在理性的内在一致中发现的意义的次要原则相冲突,然而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却又不能简单地从属于理性并受其评判。否则,当理性追问宗教信仰中的上帝是否合理时,这一追问便已经包含着一个否定的回答了,因为理性已使自己成为上帝,自然便不能容忍另一位上帝。对于宗教所作的纯理性或纯理智的评判,通常是要寻求把宗教信仰的上帝在本...

——引自第147页


  必须看到,尽管古典的人性观比基督教的人性观更为乐观(因为它在人格的中心并未发现缺陷),尽管它完全信赖理性人的德性,但却不像现代人那样,坚信人都有达成德性或幸福的能力。这样,希腊人生观便罩有一层忧郁的气氛,明显不同于今天垂死的资产阶级文化所具有的那种全面的乐观主义,尽管后者声称它只是恢复了古典的世界观和希腊的人性观。正如《伊利亚特》中宙斯所说,“凡栖息在大地上的生灵,我以为没有比人更可怜的”,这种情调贯穿在从荷马到希腊化时期的整个希腊思想中。

——引自第8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