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梁祠

武梁祠

作者:巫鸿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6-8-1

评分:8.8

ISBN:978710802387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巫鸿(Wu Hung),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近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

()

作品目录

总序

导言
上编 千年学术研究
第一章 武氏墓地遗存的发掘和初步研究
祠堂的配置与复原
祠堂主人及建造日期
祠堂及东汉墓地结构
第二章 武氏祠研究的历史回顾
传统学术
19世纪以来的综合研究
现代研究
对意义的探寻
考古学的启示
结论
下编 武梁祠:宇宙之图像
第三章 屋顶:上天征兆
祥瑞形象及图录风格
征兆图像的流行
武梁和征兆图像
第四章 山墙:神仙世界
西王母与“阴”
西王母与昆仑山
西王母:从神仙到宗教偶像
偶像之表现:西王母及其仙境
第五章 墙壁:人类历史
墙壁图像的一般解读
汉代的史学观
古帝王和历史进化
“三纲”与列女、义士
君主与臣民之责
拜谒场景:君权的表现
历史学家的自我表现
跋:武梁祠石刻画像的思想观念
附录
一榜题、图像志、文本
征兆古帝王列女孝子和义士忠臣刺客
二武梁祠研究年表
三武氏祠画像石详目
四引用文献目录
五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近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武梁祠画像的这种内涵意味着中国艺术中“个性”之肇始。但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个性还只能通过运用陈规化的形式实现。形式被当成语汇,艺术家是修辞学家,而“意义”则在象征性和再现性艺术的微妙交界处显露出来。

——引自第249页


从现代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他们(清代金石学者)对形形色色的画像主题的识别大致上等同于图像志研究(iconographicalstudy)。然而,清代学者之工作目标是为了将新的考古发现纳入到那无所不包的儒学研究的框架中去。这一宗旨甚至在其观察及记录视觉材料的方式上也显现出来。对于这些学者来说,文字著录远比视觉表现更重要。当检验一副画像的时候,他们一般首先着手寻找和释读铭文,因为铭文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在图像及古文献之间搭起桥梁。……我们可以认为清代学者实际上视汉代石刻为“文献”,并竭尽全力把图画转化为文学形式。……对他们来说,描述画像远比复制它们来得重要。因为只有在文字的层次上,这些画像石才能与写在纸上的儒家经典相联系和对应。

——引自第55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