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作者:姚卫群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6-9

评分:7.5

ISBN:9787301107171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精彩摘录

“数论”一词的梵语是“Sāṃkhya”。这一派的创始人叫迦毗罗(Kapila)。迦毗罗之后,此派又有几代传人,如阿修利(Āsuri)、般尸诃(Pañcaśika)等,最后传至此派在古代最重要的理论家自在黑(Īśvarakṛṣṇa,约4世纪)。现存数论派最早的系统经典是自在黑的《数论颂》(Sāṃkhya-kārikā)。

——引自第74页


根据《数论颂》及其注释,数论派的基本哲学体系是所谓“二元二十五谛”。“二元”是数论派提出的转变出人生现象和世间事物的两个主要的因,“二十五谛”是包括二元在内的数论派哲学体系中的二十五个基本概念。这一哲学体系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如:因中有果论、三德说、三分法量论及轮回解脱观等。数论派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因中有果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变万化,都具有结果的性质,而任何结果都仅仅是原因的转变。在一切事物的原因中,已经包含了结果。结果是潜在于原因中的,原因和结果是同一物的隐蔽状态和显现状态,是同一物的因位和果位,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种因果观念是其基本学说体系的理论前提。由“因中有果论”的基本观念,数论派提出了“二元二十五谛”的转变说理论。“二元”指自性和神我,它们直接引发出人生现象或世间事物的形成。“二十五谛”指自性、觉、我慢、十一根、五唯、五大和神我,它们涉及事物转变的全过程。数论派从“因中有果论”出发,认为世界作为结果总要有一最初的根本因。这个根本因就是“自性”。自性(Prakṛti)是一种处于未显状态的原初物质,人生现象或世间事物是由它演化(或转变)出来的,而且最后还要回归于它。自性虽然是物质世界未展开前的一种精微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物质不能被感知,但它的存在却可以被明确地推论出来。数论派在提出“自性”这个根本因后,又要解决这个根本因如何能演化出人生现象或世界万物的问题,他们为此建立了一种“三德”的理论。数论派认为,自性及其转变物(变异)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或者说,世界上的物体或事物都是由三种不固定的成分构成的。这三种成分被称为“德”(Guṇa)。三德是:“萨埵”(sattva),它具有喜的本质和照明作用;“罗阇”(Rajas),它具有忧的本质和冲动作用;“多磨”(Tamas),它具有迷暗的本质和抑制作用。数论派还认为,三德之间是处在相互...

——引自第76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