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关系史纲》是几位中苏关系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的又一力作。他们在掌握大量丰富的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对中苏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中苏关系的许多重大事件做出的新住释。对于所有研究中苏关系或者对那一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是开卷有卷的。
中苏关系是20世纪*重要的双边国际关系之一,本书作者多数是在这一课题上造诣*深、*具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苏关系感兴趣的读者的案头**之书。
国内著名学者利用大量史料、包括大量解密资料展示、探讨1917-1991年中苏关系的曲折历史,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国内**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历史的力著。
我们和“苏联老大哥”之间
2007年06月15日 09:06:46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
1991年12月25日,苏联红旗在克里姆林宫悄然落下,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不复存在,一个超级大国的印象渐渐淡出世人的记忆。然而不该忘记的是,苏联曾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选择发挥过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确立与实践、新中国的诞生、建国后内政外交策略的调整、发展模式的选择成败与得失,甚至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与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不了解跌宕起伏的中苏关系,就无法全面地认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发展史,就无法历史地理解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义,与洞悉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
2007年1月,沈志华主编的《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出版,是中苏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本书集合国内中苏关系研究的中坚力量,采用大量史料,详尽而深刻地论述了1917年至1991年苏联与中国革命、中苏同盟建立、中苏分裂与对抗、中苏关系正常化等重大事件,是一部完整反映中苏关系史的力著。
本书纵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74年中苏关系历程,视野宽阔、气势恢宏,展现了一幅完整而丰富的中苏历史画卷。中苏关系是世界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分分合合、恩怨不断,关系错综复杂、大喜大悲。全面完整地掌握驾驭这一段历史,非一人一时之功。《中苏关系史纲》的出世正是得益于国内几名知名学者所组成的研究集体。本书分为《难以确定的对手》、《同志加兄弟》、《从分裂到对抗》和《走正常化之路》四卷,由四位学者分别撰写。
主编沈志华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冷战史和苏联史,著有《斯大林与铁托》、《苏联专家在中国》、《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等,《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一书被认为是“国内研究朝鲜战争的新起点”,沈教授也被誉为“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其他三位撰稿人杨奎松、李丹慧和栾景河也都是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
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前驻苏联大使李凤林说:“中国同苏联的关系,无疑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这是因为中苏关系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很多其他大国关系。它集两国关系、两党关系以及两国和两党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交往于一体,同时包含了大国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不同文明国家间关系、新兴民族国家和欧洲传统大国间的关系等广泛内容。可以说,中苏关系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是一个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样本。
同时,中苏关系对中苏两国的内政和外交曾有过巨大影响。自新中国建立到上世纪70年代前,中国内政外交的许多重大事件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中苏关系的走向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中苏(俄)关系所具有的与众不同之处,对双边关系的研究也因此拥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中苏关系史轨迹与当代国际关系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冷战时期首先表现为中苏美三角关系的互动及其产生的广泛政治影响。围绕着中苏关系,中国外交战略的每次调整、双边地位和模式的每次变化等,都成为牵动大国关系演变的关键因素。做好中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若以中苏关系发展史为镜,足以矫正中俄关系今后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政治、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中苏关系这面镜子却是模糊不清的,急需大量可靠的档案文献和史料,对长期无人知晓、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和正反颠倒的重大史实进行澄清、填补和纠误。《中苏关系史纲》的问世,可谓恰逢其时。
对这段历史的重新书写
能否做到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资料,这是衡量一本史学论著优劣与否的重要指标。20世纪80年代末,一向封闭的苏联历史档案文献开始解密。到90年代初,俄罗斯一些重要档案馆陆续对外开放。
这一情况立即引起沈志华教授的高度重视。从1996年到2002年间,他先后筹资140万元,从俄罗斯和美国搜集到前苏联解密档案1.5万余件,并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整理和翻译。到2002年8月,拥有34卷36册共计1800万字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出版了。全书收入1917年至1991年有关苏联历史重大事件的档案文献近万件,分为277个专题。中国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认为,“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建立在如此丰富、客观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本书历史描述的真实性以及由此得出的不同观点令人信服。
沈志华教授所坚持的学术原则,一是中立,写论文从不说“我党”、“我国”,而是使用“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不为成见左右,一切靠史实说话。例如,在对中苏联合舰队与台海危机进行描述时,作者不仅引用国内文献资料,更大量地引用苏方的解密档案资料,以及苏方报纸的报道。同时,还采用美方对相关事件的研究文献和解密原始档案,从而使著作所描述事件的前后缘由、背景脉络,立体、客观地还原在读者面前。
在掌握大量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作者们澄清和揭示了不少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被扭曲和被遮蔽的历史片段,特别是对中苏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作出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学术根底和追求真理的学术勇气。
有关文献记载说,“中苏两党的分歧是从苏共二十大开始的。”直到今天,仍有论著认为,“苏共二十大引起的中苏分歧标志着中苏关系出现了严重分歧,成为中苏关系史上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然而,《中苏关系史纲》通过大量解密文献果断地否定了这种说法。作者在160页指出,“苏共二十大路线与中共的主张没有根本性的分歧,对中苏关系并没有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中苏关系不仅没有出现严重分裂,反而更加紧密了”。
1958年夏天,发生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长期以来,史学界普遍认为,这场冲突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导火索,其原因在于苏联的做法侵害了中国主权,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然而,《中苏关系史纲》通过大量史料、苏联学者的论著、俄国档案复印件和赫鲁晓夫本人的回忆录等文献,彻底否认了这种看法。作者在231页指出,“苏联领导人并没有侵犯中国主权的意图,更没有设想通过建立长波电台或联合舰队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控制。但问题在于,当时苏联考虑的仅仅是如何对付美国,而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的感受。”
作者认为,中苏关系的脆弱不能归咎于一时一地的政策失误,更不能用领袖个人的好恶与个性来解释。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主义阵营中某种固有的结构性弊病,或者说某些先天性不足的政治范式,导致了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和对时代认识上的时间差。这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使大起大落、令人困惑的中苏关系在这里得到了重要启示。
《中苏关系史纲》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绝不以冷面孔示人。全书在描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语言流畅生动,文采飞扬、不拘一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在描述中苏长波电台风波中,作者大量采用资料文献中所记述的口语和形象性语言。比如,“赫鲁晓夫接到尤金的电话时相当激动地说:莫名其妙!并问道:毛泽东是怎么啦?”、“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举行了会谈。会谈中,赫鲁晓夫首先絮絮叨叨地对苏联为何提出潜艇舰队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解释,认为整个事件是‘一场误会’,并一口咬定……”、“赫鲁晓夫还委屈地说……”等。这些生动语言和口语化结构使赫鲁晓夫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可以说,生动活泼的语言色彩增强了学术著作的表现力,提高了《中苏关系史纲》的趣味性,使读者读起来饶有兴趣,浮想联翩
《白马春风恰少年:唐宋诗人的快意人生》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讲述唐宋诗人词人故事、普及唐诗宋词的随笔集。在这里,你会看到,自
《狙击生死线》主要内容:国际经济论坛将在滨海市举行年度会议,何氏集团总裁何世昌亲率一批高层人士前来参加会议。然而,就在何
遵义会议文献-人民文库 目录 **辑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七日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致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及中央军区电(...
雷锋箴言 本书特色 雷锋同志牺牲50年了,但“雷锋精神”一直在我们中间,不曾褪色、从未消失、永不磨灭读《雷锋箴言》,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雷锋:一个乐观进取的青年一个...
反击一切敌人(前白宫安全顾问揭露美国反恐战争内幕) 本书特色 作为一个熟知白宫内幕的人,理查德·克拉克——比尔·克林顿和乔治·W.布什的前安全顾问,在美国反恐战...
格雷格·马蒂逊(GregMathieson),自1981年建立起自己的通讯社——MAI摄影通讯社以后,格雷格就被诸如美国特勤局、联邦应急管理
2019年7月-新时代的中国国防 本书特色 文件单行本。 经中央批准,《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将于7月24日上午10时发表,并举行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新时...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全二册 本书特色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套装共2册)》是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全二...
约翰·米尔斯海默是芝加哥大学温德尔·哈里森杰出贡献政治学教授,国际安全政策项目主任,美国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杰出学者之一,《纽约时报》、《新共和》、《大西洋月刊》的...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全三册) 本书特色 海军是一个国家保卫海疆权益的主要力量,我们国家也面临着海洋权益纷争的现实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鉴古知...
血雨腥风战瓜岛 本书特色 为什么瓜岛战役逐渐演变为人类战争史上*为惨烈的一次岛屿争夺战?为什么“东京快车”是出自日本海军无奈之举,但美军却也奈何不得?为什么说瓜...
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最后较量柏林战役 本书特色 商场如战场,重温中外战争传奇故事,将获得启示、灵感……斯大林与希特勒的最后较量柏林战役 内容简介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
大战略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两次扬弃的方法建构了大战略体系,采用理论分析和历史事例相结合的方法,从大战略的构成要素、制约因素、战略规划...
大国崛起之谜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大量文献资料,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中国古代思想至今仍对世界经济稳定发挥着根本作用,当今美国财政税收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制度“现...
强势民主 本书特色 《强势民主》是由本杰明·巴伯教授所著,彭斌和吴润洲翻译。本书将简要地阐述一些新挑战如何在一个日益增长的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的、科技进步的、寡...
作品目录导 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流派细分与整合潜力第一部分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概览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政治科学
尼赫鲁建国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永平博士的这部著作,集中探讨尼赫鲁的建国思想。该书将尼赫鲁建国思想归纳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世俗主义和不结盟思想,清理其来源,阐述...
论美国的民主:精装全译注释版 本书特色 ★ 这部作品刚刚出版就受到普遍好评,也使年仅30岁的作者托克维尔名扬海外。这本书先后在英、美、德、荷、匈、意、西班牙、瑞...
作品目录编者导言 一、同意理论 义务与同意 政治疏离与兵役 隐然同意与政治义务 二、公平原则理论 法律义务与公平游戏责任 公平
大使札记-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 本书特色 周晓沛编著的《大使札记(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介绍了:他先后参与中苏边界谈判、国家关系正常化磋商、中苏高级会晤、苏联解体...